摘要:这是东汉班固在《甘泉赋》中描写祭祀场景的句子——香雾缭绕中,乐声与神明的气息交织震颤,穿透钟磬,余音不绝。而句中那个“肸”字,正是这场“人神共鸣”的关键。
“薌呹肸以掍根兮,聲駍隱而歷鍾。”
这是东汉班固在《甘泉赋》中描写祭祀场景的句子——香雾缭绕中,乐声与神明的气息交织震颤,穿透钟磬,余音不绝。而句中那个“肸”字,正是这场“人神共鸣”的关键。
这个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字,却凝结了古人对“无形之力”的感知——那些看不见的声波、嗅不到的灵息,都藏在“肸”的笔画之间。
本篇笔记,就来学习这个肸字。
“肸”的读音是 xī(第一声),与常见字西同音。《唐韵》中对它的注音为:“羲乙切”。可不要看成了胖哦。
造字本义
肸最早的写法是“䏌”
“䏌”由两部分组成:
“八”:其实是“兮”的简写(“兮”是古人在吟唱、感叹时的语气词,比如“大风起兮云飞扬”)。
“肉”:代表祭祀用的肉。
合起来表示:一边低声吟唱,一边献上祭肉,是一种祭祀仪式。
后来演变成“肸”
古人觉得“䏌”不够形象,就加了个“十”(其实是“手”的变形,表示“抓持”),强调用手捧着祭肉的动作。
肸还有个异体字叫“佾”
这个字把“十”换成了“人”(亻),表示跳舞祭祀的人(比如古代“八佾舞”就是祭祀时的乐舞)。
后来古籍里多用“佾”代替“肸”和“䏌”。
“肸”最初的意思就是“祭祀时捧着肉,低声吟唱祈祷”,主要用在人名或古书里,现代基本不用了。
肸的含义
『說文解字』
響,布也。从十从䏌。羲乙切〖注〗臣鉉等曰:䏌,振䏌也。
许慎解释“肸”的意思是“声音或气息的扩散、传播”,类似于“响动四布”,字形由“十”和“䏌”组成。徐铉(《说文》校订者)认为象征“振动、扩散”(“振䏌”)。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用了李善对《上林赋》《甘泉赋》的注解,说明“肸蠁”有“布也”的意思。在《上林赋》中有“肸蠁布写”的表述,李善注释说“肸,过也。芬芳之过若蠁之布写也”,意思是“肸”有“过”的意思,就像芬芳的香气传播过去,就像“蠁”(一种虫子)分布展开一样。
综合上述古籍的解释,肸这个字的本义与“振动、散布”相关,主要用于描写声音、气味或灵异的传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肸肸、肸蠁
① 象声词,形容笑声:模拟轻快或连续的笑声,类似“嘻嘻”“哈哈”。
② 振动、颤动貌:形容物体轻微震动或声音回荡的状态。
例:钟鼓声“肸肸”作响。
③ 勤勉貌(通“忔忔”):表示努力、勤奋的样子,但此义项罕见。
肸蠁(xī xiǎng),主要含义:①散布、弥漫:多指声音、香气或灵异之物的扩散。②神灵感应:古代用于描述祭祀时神明的回应或祥瑞之气的流动。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