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风起,不再是沙尘扑面,而是绿意涌动。站在乌兰县泉水湾地区举目四望,成片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蓬勃生长——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全县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困扰乌兰人数十年风沙之源。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场持续了十六年的防沙治沙攻坚战。
从“沙打脸”到“树成荫”,青海乌兰用十六年时间,书写下一部荒漠重归生机的生态史诗。
春日风起,不再是沙尘扑面,而是绿意涌动。站在乌兰县泉水湾地区举目四望,成片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蓬勃生长——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全县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困扰乌兰人数十年风沙之源。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场持续了十六年的防沙治沙攻坚战。
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曾高达46.5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是全省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春天风沙打得脸疼,出门一身土,家里一层沙。”许多老乌兰人还记得,十几年前,沙尘暴频繁袭击县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农业生产和牧区发展。
而距县城仅5公里的泉水湾,沙化面积达455.59公顷,其中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占比高达81%,成为乌兰生态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转变始于2008年。乌兰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成立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印发《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率先在泉水湾打响防沙治沙第一枪。
十六年来,乌兰累计在该区域投入生态资金823万元,完成工程固沙4200亩,建设防风固沙林4600亩,栽植各类苗木超200万株,撒播柠条、沙蒿等种子近20万公斤。
在高原干旱地区种树谈何容易?乌兰县林草工作者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引入“柴达木地区沙地杨树深栽旱作造林技术”、“燕麦、编制袋复合沙障技术”;从宁夏、内蒙古引进沙柳、专用稻草帘、PVC抗老化沙障;尝试抗寒抗旱乔灌木混种、GGR生根粉处理、插杆预埋……
一次次试验,一步步改进。苗木成活率从最初的不足30%,逐步提升到80%以上。固定沙地占比从19% 提高到75%,流动沙地大幅减少。
泉水湾的成功,只是乌兰防沙治沙的一个起点。2011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56万公顷,投入各类资金8.84亿元,沙化土地减少18.7%,森林覆盖率9.1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0.7%,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9.71%。 2022年8月,乌兰县林草部门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更可喜的是,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红利:各类管护薪资、草原奖补资金年均发放超4000万元,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大幅改善。
2024年,乌兰防沙治沙迎来新机遇:乌兰成为国家“三北”工程六期重要建设区之一,三年规划治理面积4.17万公顷,计划投资4.52亿元。
在这场攻坚战中,乌兰将继续秉持“行动有力、措施有效、工作有序”的态度,矢志不渝投身生态建设,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系统治理贡献乌兰力量。
从风沙肆虐到绿荫渐浓,乌兰人用十六年的坚守证明:荒漠可以重归绿意,家园能够更加美好。
来源:青海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