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期 | 拆解上市公司:兆易创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22:33 1

摘要:兆易创新全称叫做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市,股票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是朱一明,组织形式属于大型民企,审计机构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兆易创新全称叫做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市,股票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是朱一明,组织形式属于大型民企,审计机构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申万一级行业:电子(468家)

申万二级行业:半导体(163家)

申万三级行业:数字芯片设计(48家)

兆易创新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人工智能,传感器,半导体概念,国产芯片,央视50,存储芯片,智能穿戴,汽车芯片,物联网。

兆易创新是一家典型的芯片设计企业,它不直接参与芯片制造,而是专注于研发环节,把生产交给专业代工厂完成。这种模式让它能够集中资源投入技术开发,通过销售自主设计的芯片获取收入。

兆易创新主要拥有存储、MCU、传感器这三大产品线,我们先简单介绍下这些产品大概用来干嘛的,这样容易理解后面的内容。存储芯片中的闪存,在手机里充当存储空间,在电脑中则类似固态硬盘,用于存储各类数据,像系统文件、用户文档、应用程序等。

MCU芯片即微控制单元,可以看做是小型计算机,能在设备中执行特定控制任务,比如控制智能家居设备的运行、工业设备的自动化操作等。

传感器芯片里的触控和指纹识别芯片,能实现设备的触摸控制以及指纹解锁等功能。

所以兆易创新赚钱的方式很直接,把存储、MCU、传感器通用芯片这三类主打产品做成车规级、低功耗、大容量版本,通过无晶圆厂模式快速迭代,先放量再收割利润。2024年,公司总共卖出超过43亿颗芯片,创造了74亿元的收入和11亿元的净利润。

公司7成收入来自存储芯片,其中NOR Flash是绝对主力,2024年这块卖了52亿元,毛利率超过40%。生产流程也简单,向中环、华虹、台积电采购晶圆,在长电、通富、日月光完成封测,做出成颗芯片后卖给小米、OPPO、华为、比亚迪、蔚来、博世、采埃孚等终端品牌。根据Web-Feet的数据,公司Serial NOR Flash全球市占率排第二,仅次于华邦,车规NOR累计出货超2亿颗,国内第一。

第二大业务是MCU及模拟产品,2024年收入17亿元,占比23%,毛利率36%。芯片同样外协制造,客户集中在工业、汽车和白电领域,汇川技术、宁德时代、美的、格力都在用。公司32位Arm通用MCU出货量国内第一,全球排名第十。

传感器业务规模最小,2024年卖了4.5亿元,占比6%,毛利率16.5%。产品包括触控和指纹识别芯片,客户有OPPO、vivo、三星、联想、惠普,全球电容指纹出货前五,屏下指纹国内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4年收购了模拟芯片企业苏州赛芯,未来电源管理类芯片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在产业链上,兆易创新把自己放在芯片设计这一环,不做厂房,不做产线,所有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部外包,典型的Fabless轻资产路线。它的产品看起来分散,却都卡在电子系统的关键小器件上。在NOR Flash这个小众赛道,它出货量全球第二,仅次于台湾华邦;32位通用MCU的营收规模在国内排第一,全球也能挤进前十。靠着这两块业务,它成为国产替代清单里的常客,也被海外客户当作“第二供应源”来培养,行业位置算得上有分量。

不过,有技术不等于有话语权。下游市场明显分层:消费电子客户对价格极度敏感,行情一冷就砍单,兆易只能跟着降价。车规和工业客户认证周期长、更换意愿低,一旦导入就能维持三到五年高价,是它眼下最能守住利润的地方。

公司上游更直白,设计再好也得代工厂排单。晶圆产能集中在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等几家,兆易的体量不算小,却远没到可以锁产能的级别。行业景气上行时,代工厂优先伺候苹果、高通,行业景气下行时,产能松了,价格谈判空间依旧有限。封装测试环节同样集中,日月光、长电决定交期,它能做的只是多找几家供应商、提前付订金,把断货风险降一点,谈不上真正的话语权。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在芯片设计环节,兆易创新已经拿到入场券,甚至在几个细分桌坐上副主位,而一旦走出设计室,它既左右不了代工厂的产能开关,也挡不住客户随行情压价,安全垫有,但厚度有限,周期一来,照样要跟着上下游的节奏起舞。

竞争对手

兆易创新这家公司,说到底是在两个战场上打仗:一边是存储芯片,一边是MCU。

在存储芯片的牌桌上,它真正要面对的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老牌玩家——旺宏和华邦。旺宏的NOR Flash市占率全球第一,车规级产品早就量产上车,华邦则把火力集中在大容量和车规,技术迭代速度一点不慢。大陆这边,东芯、君正、复旦微电子也在往上冲。

再往远看,三星、SK海力士、铠侠、美光这四家公司虽然把持着全球8成的主流DRAM产能和6成的大容量3D NAND产能,能用规模优势把单位成本压到最低。兆易的策略是避开大容量PC与服务器内存,聚焦于4Gb以下的DDR3L和DDR4,用于机顶盒、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然而同一赛道里还有东芯股份、紫光国微、合肥长鑫系产品,价格战仍时有发生。

MCU这边,兆易的对面站着的是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瑞萨、微芯、英飞凌这五座山,全球车载、工控、物联网的高端订单几乎被他们瓜分完毕。兆易在国内32位通用MCU出货量排名第一,但与上述厂商相比,认证数量、流程体系、软件生态完整度都还有差距。大陆对手同样不客气:乐鑫在WiFi MCU拿下全球三成份额,中颖把小家电MCU做成现金牛,国民技术则在通用MCU加安全芯片双线推进。更长远地看,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一旦在3D NAND和DRAM上完全跑通,产能外溢到利基市场只是时间问题;晶晨、国科微这些做系统级芯片的,也可能把触角伸到兆易的地盘。

财务情况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4亿元,同比增长28%,明显超出同期全球半导体行业平均增速,拉动营收的核心动力来自出货量的大幅提升,全年芯片总出货量达43.6亿颗。

与收入同步修复的还有利润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而2023年仅为1.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84%。

再看现金流,经营活动净流入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净利润,表明公司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回款速度加快、库存周转效率提升,现金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综合毛利率38%,比2023年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净利率从3%跃升至15%,一方面受益于毛利扩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销售、管理费用率被规模效应摊薄,同时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减少。净资产收益率提高至7%,虽然较2022年之前差距明显,但已有回升迹象。

公司偿债能力继续保持轻资产设计企业的典型特征,资产负债率13%,即便较上年略有上升,仍处于行业极低水平;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约77亿元,而短期借款只有9亿左右,流动比率5.3倍、速动比率4.3倍,均远高于传统安全阈值,短期偿债压力很低。

2025年半年报业绩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1.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了11%。

半导体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双密集行业,一款新品出来,前期研发投入几亿元起步,生产线动辄百亿元,但一旦量产,边际成本极低,规模效应巨大。换句话说,固定成本超高、变动成本极低,谁先把产品做到全球前几名,谁就能把成本摊成纸一样薄,后面的人连门槛都摸不到。这种“赢者通吃”的属性,符合巴菲特喜欢的天然垄断结构,更妙的是,下游需求碎片化且长期增长:手机、汽车、工业、AI、物联网,像一条条分叉的小河,把订单源源不断送进芯片厂。只要全球经济还在扩张,芯片总量需求就水涨船高,属于“长坡厚雪”的赛道。

护城河方面,芯片企业的护城河主要来自三件事:技术壁垒、客户粘性和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其中技术壁垒最直观,今天你能做出5纳米的存储,别人还在28纳米打转,那你就领先两代。客户粘性体现在“认证周期长”和“替换代价高”,尤其是车规、工规芯片,一旦进入整车厂或基站设备,谁也不敢轻易换供应商;规模优势则体现在“摊大饼”——研发费、光罩费、测试平台费都可以被巨量出货摊薄,出货量越大,单颗成本越低,后来者想追赶,先得亏得起天文数字的初期投入。这三道墙叠加,让头部公司一旦领先,就能保持多年高毛利。

这个行业最让人无法忽视的特点就是它的周期性,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规律性地经历繁荣与萧条,一个周期往往持续三到四年,市场供需关系转换很快,经常上演过山车般的行情,需求旺盛时,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利润暴增;一旦需求放缓或产能集中释放,立刻就会陷入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利润锐减甚至亏损,这种剧烈的波动性对投资者的耐心和风险承受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而且这个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全球巨头林立,国内也有众多实力玩家,大家都在不断研发,争夺市场份额,这给维持高利润率带来了持续的压力。

兆易创新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最初的核心业务是存储器,说白了就是做存储数据的芯片。它的发展有几个非常关键的节点。第一个重大节点是在2013年左右,公司成功量产了自主研发的NOR Flash这种存储器。NOR Flash就像是一个“小本子”,主要用来存储启动设备时最基础的、不需要修改的代码指令,比如电脑开机、手机启动时最先调用的那些程序。它的特点是读取速度非常快,能让设备快速启动。当时全球这个市场主要被几家国外大公司垄断,兆易创新成功打破了这种局面,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家掌握这个技术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这是它立足的根本。

2016年,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2019年,公司通过与合肥市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始涉足DRAM领域,DRAM和我们常说的手机“运行内存”或者电脑“内存条”是一个东西。它的特点是容量大、速度快,是负责程序运行时临时存放数据的地方,决定了设备能同时流畅地打开多少个应用,这是一个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都极高的领域,全球市场高度集中。通过这个项目,兆易创新成为了中国大陆较早布局利基型DRAM的国产厂商之一,虽然目前收入占比还不高,但这是公司面向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

2019年,公司通过收购上海思立微电子,进入了传感器市场,主要产品是指纹识别芯片。这笔收购让公司从单一的存储器供应商,扩展到了“存储、控制、传感”这三类芯片的布局,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覆盖面都增强了。

2020年左右,公司基于ARM架构的微控制器,也就是MCU产品,迎来了爆发式增长。MCU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型大脑”,是负责控制和执行特定任务的芯片,比如汽车上的车窗控制、家电的程序设定、工业设备的运转等都离不开它。特别是随着国产替代的浪潮和全球芯片供应紧张,公司的MCU产品凭借性价比,迅速进入了汽车、工业等高端领域,成为了继存储器之后的第二大核心业务,而且毛利率很高,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的收入结构。

最近一两年,公司最重要的动作就是全力推进各类产品的“车规级”认证。所谓“车规级”,就是指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标准要达到汽车电子的严苛要求,因为汽车对安全性的要求远比消费电子要高。目前,公司的NOR Flash存储器和MCU微控制器都已经有大量产品通过了车规认证,并成功进入了国内外主流汽车品牌的供应链。这意味着公司正在从消费电子市场,迈向门槛更高、价值也更大的汽车和工业市场。

总的来说,兆易创新的发展路径非常清晰:先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NOR Flash存储器切入,站稳脚跟后借助资本市场力量,一方面向技术更难的DRAM领域延伸,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到MCU控制和传感器领域,并且将产品从消费级向车规级推进。

每天拆解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下期见。

来源:深空投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