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家老师四川行,沿途寄给我多枚纪念封、明信片,这些邮件上留下了他的一路前行。今天在翻看之前收到的封片时,找出了一枚2月5日寄自都江堰的明信片。端详着这枚明信片,从邮戳上发现了独属于这枚明信片的故事。对于都江堰,知道中国历史的人都不能忘记,因为这个修建于战国时代
聞鍾記郵(5267)镌刻在方寸之间的水利史诗
本家老师四川行,沿途寄给我多枚纪念封、明信片,这些邮件上留下了他的一路前行。今天在翻看之前收到的封片时,找出了一枚2月5日寄自都江堰的明信片。端详着这枚明信片,从邮戳上发现了独属于这枚明信片的故事。对于都江堰,知道中国历史的人都不能忘记,因为这个修建于战国时代的水利工程,虽然时间的脚步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这个水利工程还在泽被后世。正是这个水利工程造就了天府之国,也让后世之人永远缅怀李冰父子。
都江堰这个岷江之畔的文明密码,时至今日依然在守护着巴蜀大地,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写了成都平原的命运。李冰父子在岷江上构建起"六江分流"的灌溉网络,将成都平原塑造为"陆海"粮仓。两宋时期,灌区面积已达13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更扩展至千万亩规模,至今仍灌溉着四川38个县市的1165万亩农田,滋养着2300万人口。这种持续两千余年的灌溉效能,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水资源丰沛,催生了农业文明的繁荣。汉代《华阳国志》记载,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唐代杜甫更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盛赞其富庶。都江堰不仅是农业命脉,更支撑起成都作为西南经济中心的地位:战国时期"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交通网络,唐代"扬一益二"的商业盛况,乃至今天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崛起,皆源于都江堰奠定的物质基础。不过今天要说的,是横跨岷江内外江的安澜索桥。
相比起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座始建于宋代的竹索桥要晚得多。原名"评事桥",历经战火损毁后,清嘉庆年间何先德夫妇募资重建,因"安渡狂澜"之寓意得名"安澜桥",民间亦称"夫妻桥"。桥身以竹索为缆、木板为面,全长240米,凌空飞架于惊涛之上,成为连接两岸的"生命通道"。正是这个被称作"夫妻桥"的安澜桥,在日后登上了“七夕都江堰,安澜夫妻桥”的文化邮戳,也就是我收到的明信片上销邮资的邮戳之一。明信片上,还有一枚大规格的“安澜索桥”纪念章。如果仔细观察文化邮戳,还有新的发现,年份字钉只使用了“25”,而不像之前见过的“2025”。
有意思的是明信片上,加贴的一枚邮票上,加盖了两枚邮戳,还有一枚是都江堰江安路邮戳。见证千年水脉的江安路邮局,位于都江堰市幸福镇江安路邮政枢纽,虽成立于2002年,但其所在区域承载着川西邮政史的深厚积淀。江安路毗邻都江堰渠首工程,历史上曾是"灌松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清代西街太平池的消防体系与民国时期的"夜啤酒长廊"商业带,皆与邮政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的江安路邮局,不仅是现代邮政服务的窗口,更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主题邮局"的定位,构建起"邮储+文旅"的创新模式。
安澜索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载体。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文地标,其形象首次进入公共视野,可追溯至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特种邮票"特50"第三枚。这枚以"灌县珠浦桥"为名的邮票,将竹索飞架的古桥与岷江奔涌的江景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新中国邮政史上首次系统记录都江堰水利遗产的重要物证。此后,安澜索桥的形象便频繁出现在各类邮政产品中:2018年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问都江堰时,亲手加盖的"熊猫之乡都江堰"邮戳,将索桥意象与大熊猫文化符号并置;2024年端午节期间,都江堰景区推出的节日限定主题邮戳,更以动态线条重构索桥轮廓,赋予传统邮戳以现代艺术表达。
都江堰的价值超越了地域与时代,其"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为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范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以最少的工程干预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样本。从战国到当下,从成都平原到全球视野,都江堰始终诠释着"上善若水"的文明真谛。这座"活着的水利博物馆",既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当安澜索桥的钢索在岷江之上奏响时代强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的奇迹,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永续传承的坚定信念。
安澜索桥邮戳的文化价值,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叙事能力。宋代范成大笔下"竹索十二根"的珠浦桥,与1939年梁思成测绘的九索结构,共同构成邮戳设计的历史参照系;而2025年"智慧水利"主题邮戳,将物联网监测数据与传统工程符号结合,预示着邮戳叙事从"历史复刻"向"未来想象"的跃迁。这种时空交织的特性,在江安路邮局的日常运营中尤为显著:工作人员既使用传统的木质日戳处理普通邮件,也通过区块链技术为限量版邮品提供数字存证,实现"实体邮戳"与"虚拟邮链"的双轨并行。
在全球视野下,都江堰邮戳的文化输出亦值得关注。2025年放水节期间,泰国宋干节代表团在江安路邮局加盖"安澜索桥"邮戳后,将其作为文化交流信物带回曼谷;德国集邮家协会更将"特50"邮票与2025年数字邮戳组合成专题邮集,在柏林世界邮展上荣获金奖。邮戳已成为都江堰水利遗产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安澜索桥邮戳的持续演进,印证了都江堰"活态遗产"的本质特征。都江堰邮戳的创新实践,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当邮政的绿色自行车穿梭于都江堰的街巷,当游客在索桥畔加盖邮戳,这些日常行为实则构成了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演绎。
这种将工程智慧、邮政服务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实践,正是都江堰留给世界的文明启示。从战国时期的李冰到21世纪的数字邮路,安澜索桥与都江堰江安路邮局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密码。当邮戳的油墨在纸张上凝固,它不仅记录着邮件的旅程,更镌刻着一个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以及对文明永续的坚定信念。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使安澜索桥文化邮戳超越了邮政工具的属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载体。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