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影——戴笠其人(5)告密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9:46 1

摘要:但是,蒋介石对他所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持久或全面的办法。因为,军校的政治教育薄弱,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搞宣传的学员被派到国民党北伐军中去了。

当时,蒋介石对黄埔军校最关心的一个方面是学员们的思想意识状况。

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他对学员们说:

中国人的主要弱点是缺乏对集体的忠诚,而中国人的散漫和无组织性是自宋朝以来不断受外国侵略的结果。

但是,蒋介石对他所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持久或全面的办法。因为,军校的政治教育薄弱,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搞宣传的学员被派到国民党北伐军中去了。

另外,由于军事指挥和政治教育分家,培训部的教官们对党的思想原则缺乏深刻的理解。

蒋在1924年对第一期的毕业生讲话中说:

军队党代表的任务应限于解决管理问题;他们不应当根据意识形态来对教官们下评论。

对蒋来说,最重要的是“做人”:懂得遵守纪律,服从营地和校园的规章,坚守目标,并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

与管理(后勤和行政)相比,蒋介石更强调战地指挥,并以这种方式赢得了学员们对他的忠诚。

这种对管理的忽视——蒋介石从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后来证明是他和他的军队的一个致命弱点。

“这个最终的缺陷显然使他无法认识到一个有组织、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对现代军队的运作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的重要性。像他同时代的大多数指挥人员一样,他的长处在于指挥军队作战。”

因为,“老头子”——黄埔团体的人员这么称呼蒋——在军校占据特殊的地位:

他既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演讲者,又是一个能够与大多数年轻学员保持精神上和感情上联系的战地指挥员。

蒋与黄埔最密切的关系要算他与第一期的“天子门生”们,尤其是与胡宗南这些从浙江来的人。

胡自己因为身材矮小,险些未被黄埔录取(他是从廖仲恺那儿得到入学考试的专门许可)。但他一旦入学,便干得非常出色,在北伐前夕,他就被提拔为营长。

与此同时,戴笠则在成为一名骑兵军官拼命学习。一进黄埔,戴的言行举止突然彻底改变,变得沉默寡言,善于观察,少说多听,为与上司保持关系而不是为了在同伙面前夸耀而大肆收集信息。

据他的骑兵教练许振亚回忆:

戴许多时间都不在黄埔军校,而去广州珠江上游与政治要人交结。

这位比烈马还难驯服的学生,他学骑兵,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就请假往上跑,自习时就写信,大家很怀疑他,怎么那么多信要写。以后才了解他是跑上头,通天到校长那里,写信也是送校长,来头大,谁敢惹?

这些为蒋介石准备的信:

第一,汇报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尤其是那些参与共产党和左翼活动的“革命军人青年联合会”成员的思想状况;

第二,监视学校的军官和指挥,以便汇报他们的个人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是否腐化。

不过,那时这些报告是直接送到胡靖安手里,胡当时除了任蒋的秘书以外,还负责黄埔新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还是“孙文主义学会”主管政治思想的负责人。

1926年3月,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零”事件。

18日,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接命令派中山舰到黄埔听候派遣,当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有过调舰命令。这时,又传出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要劫持蒋介石的谣言。

后来,胡宗南、胡靖安和戴笠又向他提供了关于国民党内部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共产党活动的报告,更增加了他的疑心。

根据这些报告以及与广州公安局长吴铁城和其他关键顾问的谈话,蒋介石于3月20日早晨迅速地包围了军舰,逮捕了舰长(他也是海军局局长),解除了保卫苏联顾问们的警卫和共产党控制的香港罢工总工会的武装,同时宣布实施军事管制,并抓捕了50多个第二师的政治工作者。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态度。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也主张给蒋以回击。但是在广州的苏联红军布勃诺夫使团不赞成反击,认为左派力量不足以同蒋介石抗衡。

陈独秀受其妥协态度的影响,看不清事件的本质和蒋介石的阴谋。在妥协政策的指导下,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无理要求,撤回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被迫撤出第一军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建议把这批力量派到其他军去,中共中央没有接受他们的正确主张。

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不仅打击了共产党,而且打击了汪精卫和国民党左派,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地位,这一事件成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蒋的对手汪精卫离开广州去了欧洲,他立即对苏联顾问们道歉,说中山舰事件并没有涉及中共中央组织,而且他有意辞职——这当然没被接受。

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濒临崩溃。蒋介石率北伐军挥戈北上,心里却始终担心合作伙伴共产党乘机控制他的大本营——黄埔军校。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防止思想左倾的教育长邓演达违背他的意志,蒋介石用方鼎英将他替下。

方鼎英是湖南新化人,15岁赴日本留学,并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他在保定军官学校任炮兵教官,参加武昌起义。1917年,他再次赴日本留学。1928年春回国在湘军中任职,参加了谭(延阎)赵(恒惕)之战及平定陈炯明叛乱等诸役,受到孙中山的嘉奖。

方鼎英是军人出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他生性忠厚,对待学生不分党派,一视同仁。

北伐前夕,蒋介石委托秘书钱大钧写了一张小纸条,并上书“禁绝小组织、小团体”交给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

当时,周恩来已离开黄埔军校,熊雄实际上代表党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他正在筹组党的五期支部,对于蒋介石这种含沙射影的做法,十分不满。

熊雄,江西省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后留法勤工俭学,加入少共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和苏联留学,回国后在黄埔军校任教。

熊雄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坚定北伐抗敌的决心,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1926年,熊雄在《黄埔日刊》上专门撰文,将蒋的小纸条内容公开于众。

在文章中,熊雄指出:

共产党‘既是代表工农的政党,自有其独立性’,对于破坏党的组织的人,即应拿起对付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精神,与之奋斗。

当这一期刊的报纸送到蒋的办公桌前,蒋介石十分愤怒。

1926年10月,时任黄埔同学会负责人的曾扩情写了一份秘密报告,交由黄埔三期的同学陈超带给蒋介石审阅。

当蒋介石打开秘报后,看到了文中提及的熊雄组织工农运动的消息,其又对熊雄产生了怀疑。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月15日,李济深由上海返回广州,与广州戒备司令钱大钧布置“清党”事宜。

1927年4月初,戴笠被分配到许振亚手下的国民革命军骑兵营一排实习。

骑兵营驻扎在黄埔,三天前由蒋介石及其军特人员在上海开始的白色恐怖于4月15日波及到了军校学员。

那天早上,学员们像往常一样起床、洗脸,然后来到操场做晨练。当他们来到操场时,发现周围的山头和公路都布满了武装部队。学员们没有自己的武器,他们的枪支在早先被收走了,于是他们警觉起来。

这时,军校“团长”李亚芬打破了沉默,他宣布:

从今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学生将分隔开来,并将被教授完全不同的课程。所有的共产党都立刻站出来。

然后,他又指了指架在附近山头上的机枪。当时,除了一个湖北学生以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自认是共产党,全场静得只听见学生们的呼吸声。

最后团长说:

各位学员,你们处于一个团体已经这么久了,想必大家都知道彼此的政治立场,如果没有人站出来,那么我就得要求各位指认了!”

第三纵队的一个学员回忆说:

在让共产党员站出来的命令发出之后,由于他们拒绝指认谁是共产党员,团长就警告他们说:“要是你们不站出来,我们就要点名,你们反正得站出来。如果你们自动站出来,会大有好处。你们用不着担心。”

队伍解散后,学员们各自回到寝室。戴笠躺在床上,一声不吭地听周围同学议论。他心想:

团长训话时讲到此次行动是奉了蒋校长的命令“清党”,八成是国共两党闹翻了,自己保持中立果然没错。

过了一日,消息灵通的同学打听到这次被捕的共产党师生有数百人,都被押到中山舰、珠江船及南石头惩戒所牢房,还有一部分被杀。

方鼎英对熊雄的才能十分欣赏,当天即建议他迅速离开广州。临行前,还交给了熊雄2500元港币,答应他先坐汽艇转道香港,然后再到法国避难。

可是,当汽艇开到一半的时候,汽舱却因机件失灵停船检修,被正在监视黄埔军校的中山舰舰长吴嵎发现,于是熊雄被捕,关押于南石头惩戒所。

他见学生们皆遭此罹难,即以黄埔师长的名义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并十分悲痛地对学生们说道:

“不要怕,要杀头,首先先杀我这样的人!”

17日,熊雄即被秘密杀害于广州白鹅潭,时年35岁。

随后,刚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归来的黄埔一期毕业生邓文仪代理政治部主任,主持清党活动,入伍生政治部主任则由胡靖安接替。

胡靖安的高升证实了之前他说的话。如今云开雾散,水落石出,戴笠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马上把整理好的共产党员学生名单及活动情况悄悄呈报胡靖安。

胡靖安得到这份名单喜出望外,亲自带领士兵进行抓捕,甚至直接枪杀。

接着,胡靖安又顺藤摸瓜继续搜捕,共计扣留第一团、第二团师生近300名,整个黄埔军校更是关押了不下数千人,剩下的老师和学生个个心惊胆战,言行谨慎,生怕沾染上嫌疑。

而戴笠以出色的表现顺利成为胡靖安的亲信。

得到了好处,戴笠自然不肯收手。他陆续向胡靖安提供了关于学生思想活动情况、共产党嫌疑分子活动情况以及校官思想活动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报,一些情报还被胡靖安直接转报蒋介石。

据戴笠自己后来播散的信息,这些被杀的学员中有75个共产党员学生是他交给蒋介石,为此他终身受到赏识。

在黄埔军校,胡靖安等人自恃有校长撑腰,日渐张狂起来,不仅滥抓学员,连教育长方鼎英也不放在眼里。他们组织自己人在《黄埔日刊》上连篇累牍地写文章进行言论攻击,指责教育长袒护共产党,故意放走原政治总教官并任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破坏清党工作。

方鼎英虽然恼火,却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胡靖安是蒋介石眼前的红人。

可是,随着活动范围扩大,不断有学生惨遭陷害,看到学生们如履薄冰的生活和完全被打乱的教学秩序,方鼎英忍无可忍。

他亲自跑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要求采取措施抵制胡靖安胡作非为,并以军纪惩处。

此时,蒋介石已经因为清党遭到党内许多进步人士的反对,南京、武汉的分裂之势已经不可弥补,权衡之下,只得牺牲胡靖安来换取缓和的局面。

这样一来,胡靖安无法继续在学校待下去,不得不离开黄埔奔赴南京。胡靖安走后,学校逐渐恢复了平静。

第五期学员顺利毕业,第六期入伍生训练期满,调回校本部考试后分科学习。

最初的4400名学员经过筛选后只剩下了1500多人。尽管竞争激烈,但是,学生们的生活经过一阵折腾后也都变了模样,除了在清党中被捕的以外,还有的学生办了病退,有的开小差琢磨别的出路,有的资质太差考试不及格被淘汰……

如此一来,戴笠凭着卓越的记忆力和小聪明勉强过关升学。

就在此时,蒋介石考虑中原作战需要骑兵,便电令黄埔军校督办此事,经过一番选拔,戴笠等300名体魄强壮的学员被选入骑兵营,驻于广州郊区沙河燕塘。

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有人说他当初在胡靖安手下参加了蒋在1927年4月为在清洗中捕捉左翼分子组建的“密查组”。

其实,戴笠在北伐期间的情报工作也同样得到赏识。

在骑兵营,他一改过去不谈政治的态度,主动进取,将自己从书中看到的观点加以润色修饰,成为自己的思想,并发挥自己压抑已久的演说才能,公开大谈对局势的看法,大谈清党的必要性。

这一做法果然奏效,一部分同学被他的卓越口才和领袖风采所吸引,就连由国民党右派把持的校党部也对他颇为赏识,不久后便提拔他为骑兵营的党部执行委员。

1927年6月,骑兵营奉命北上助战。因没有足够的马匹供整个骑兵队使用,戴笠所在连队的一部分人便分散坐船去上海,他们在那里又分成两拨,分别在徐州和苏州驻下。

戴笠属于苏州那拨儿,与众不同的是,戴笠的任务并不是骑马战斗,而是侦察和颠覆敌人。具体任务是先行于主力部队,通报敌方的军事情报和前线位置。

一旦到达他早年曾经“打流”过的江浙地带,戴笠便显得得心应手,他源源不断地发回用隐形墨水写出的报告,供蒋披阅。

可是,那些熟门熟户的地带引发了戴笠往日赌骗的习性,于是他旧病复发。

恰逢此时蒋介石从前线徐州返回南京,消息传到骑兵营,大家都很兴奋,经过商议,决定每人捐出两块银洋采办礼品送至南京,表达对校长的崇敬和慰问,戴笠对此事特别热衷,做了不少工作,自然被推举为代表之一。

谁知临出发前,他突然又提出前往上海,因为“闻讯校长已在那里”,代表们不知就里,信以为真,揣着几百大洋随戴笠来到了十里洋场。

安顿好住处之后,戴笠关心地对大家说:

“各位都是初次来上海,不妨出去转转,见识见识。我在这里闯荡多年,各处都很熟悉,几位若是放心,此事就交由在下督办,保证让大家满意。

明日我们就一起去见校长,到那时各位可别忘了齐力要求校长给骑兵些特殊待遇啊。”

一席话说得大家春风满面,放心地把这笔钱悉数交给他,便三五成群出去闲逛了。

到了晚上,代表们陆续回到旅社,却不见戴笠踪影。他们知道戴笠在这一带打流多年,想必有些老朋友相见,便都没在意,各自洗洗睡了。

第二天起来,依然不见戴笠回来。第三天,戴笠依然音讯全无,代表们这下慌了神儿,身边的盘缠所剩无几,眼看着无法脱身。

他们急忙写信向营长沈振亚、教官陈继承报告,二人得信后立即派人到上海,一行人这才脱身回到苏州。

又过了半个月,戴笠灰头土脸地回到苏州,全营学生都指责他的恶劣行径,要求长官用军法处置。

在沈振亚和陈继承面前,戴笠老老实实地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他揣着钱出了门,本打算借此机会捞些油水,没想到一回到这灯红酒绿的都市,看着比往昔更繁华的街道,想起腰间白花花的大洋,手里禁不住又痒痒起来。

正当他琢磨着先去哪享受一番的时候,几个昔日的朋友路过,兄弟多年不见,分外高兴,戴笠一激动,加上朋友的吹捧,便起了炫耀之心,当下带着众人上了酒楼。

本想着大快朵颐之后就此收手,谁知酒后竟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日,采买礼品的钱竟然花了将近一半。

眼看无法向大家交代,戴笠索性心一横,躲起来不回旅社了。直到把最后一点钱全部花光,才找到姐夫张冠夫借钱买火车票回到骑兵营。

听了戴笠的话,沈振亚、陈继承十分生气。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原本在兵营里表现出色的学生怎么一到社会上就成了混混模样。

他们当即下令将他关禁闭,以平众怒。几天之后,沈振亚、陈继承再次商议,觉得戴笠一是初犯,二是身处故地,又是个不安分的地方,有些贪念也可以理解,二人主张宽大为怀,于是把戴笠放了出来。

事隔不久,戴笠在一次伙食采买中故伎重施,贪污了三块多的伙食费,虽然他自以为滴水不露,但最终还是败露。

戴笠自知继续待下去难逃重责,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连夜逃离苏州胥营,赶往南京投奔胡靖安。

胡靖安见昔日得意的手下前来投靠,便收留了他,虽然黄埔军校的毕业证没拿到手,但是戴笠离蒋介石的距离却又近了一步。

来源:子名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