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陇南前行之路上最“硬”的底牌。观山望水,陇南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独特的农业资源,多样的物种资源,优越的旅游资源,充足的水资源……这些生态优势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为陇南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了不可估
驰而不息显“绿”生金
永续发展向“美”而兴
——陇南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上展现新气象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直以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陇南前行之路上最“硬”的底牌。观山望水,陇南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独特的农业资源,多样的物种资源,优越的旅游资源,充足的水资源……这些生态优势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为陇南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了不可估量的澎湃动能。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陇南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提出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号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锚定省委“五个新陇南”战略部署,将绿色生态作为最鲜明的底色、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培育发展动能,在统筹保护与开发中开辟新局,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陇南始终保持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清醒,坚守生态本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整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从筑牢“一屏障”到构建“四廊道”,从打造“一高地”到创建“多基地”,陇南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向好向优。
一份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恢宏画卷正一笔笔描绘出崭新气象。
(一)
陇南的初秋,是白龙江中的绿水逶迤,是青泥岭下的银杏初黄,是山巅天池的碧蓝如洗,也是云屏三峡的层林渐染……蓝天、碧水、青山交织而成的美景在这里俯拾皆是,这一切都源自于陇南对生态的坚守。
作为陇原的绿色明珠,“绿色”始终是陇南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更是确保陇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底气。如何守好绿色生态“富矿”,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擦亮绿色生态品牌?这是陇南发展之路上的必答题。
多年来,陇南层层推进,精准发力,全域布局,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守护生态本底,着力筑牢绿色屏障,以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为这道必答题写下答案,让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统一服务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数据是发展最有力的证明。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5.27%,位列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全省第一,2024年达到98.4%;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四年保持100%;全市12个国控、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2个地下水监测点位、1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
作为分布有全省60%以上动植物种类的生态宝地,陇南构筑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近年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7种,“三有”保护动物365种,金丝猴、东方白鹳、珙桐、红豆杉等多种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些成就成为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的鲜活注脚,彰显了陇南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陇南还聚焦系统治理精准发力,着力实施嘉陵江上游尾矿库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江一水”河道治理等重大工程。建立起“五位一体”尾矿库监管机制,创新区域联防联控,以实际行动守牢生态红线。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折射出陇南在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绿色智慧”,陇南将保护与修复并重并举,让云白天蓝常在、青山绿水常驻。
(二)
金秋九月,宕昌县南阳镇的1500余亩树莓基地里,一串串饱满鲜红的果实压弯枝头,曾经分散在十余个村的闲置土地经统一流转整治后,如今变成了连片的“莓园”。
“树莓给我们带来了好收益。我们既可以流转土地,也可以在村里的合作社上班,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固定工资、再加上在田间和车间干活的收入,不出远门一年就能收入数万元。”南阳镇下付村一户从事树莓种植的农户说。
南阳镇位于宕昌县东南部,平均海拔2050米。由于海拔高,种植作物单一,群众收入普遍不高。为改善现状,南阳镇按照“独一份”“特别特”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建了集产、研、销为一体的树莓产业示范园,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南阳镇树莓产业已带动全镇1200余人次实现就近就业,年预计收入200余万元。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陇南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题中之义,从自身发展实际考量,明确以“绿”为底色的发展方向,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在严格保护中不断探索转化路径。
通过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依托全域旅游资源,打造文旅康养新业态,实现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创新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推动有色冶金、新型建材、白酒酿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工业实现“三化”改造,积极培育发展合金新材料、生物医药、风电、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陇南以改革破题、用创新开路,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着力实现从生态产业协同抓到生态品牌协同创,从生态环境协同治到生态转化协同促的转变。
绿色发展带动永续发展,也筑起了陇南的常青基业。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年创综合产值超300亿元。
陇南正生动地演绎着“绿能生金”的故事,良好的生态资源,成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三)
为全局计,为长远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就是绿色发展,而陇南守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底气则来源于行而不缀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为陇南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遵循指引,顺应要求,回应期盼。陇南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要素汇聚,构建起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为绿色崛起注入不竭动力——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陇南专门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责任清单、实施意见,细化35项重点任务。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签订《白龙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省政府出台专项《意见》支持陇南创建“两山”基地,全市“两山”基地数量、类型居全省前列。
在招商引资方面,以大抓招商激活发展“一池春水”,“十四五”累计签约项目965个,引资1831.88亿元,到位资金1580.55亿元。创新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礼县固城200兆瓦风电、光伏组件制造、金徽百亿生态产业园、宕昌温泉酒店等标志性项目。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陇南落实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创新补助,深化产学研合作,建成省级创新平台12个,组建油橄榄、茶叶等科技创新联合体4个,进一步深化特色产业绿色优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如今之陇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日渐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如火如荼,生态产品生态品牌琳琅满目,生态本色不断加固,生态颜值持续提升……一个生态优美、环境优良的美丽陇南正迎面而来。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从“大地披绿”到“心中播绿”,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植在每个陇南人心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陇南将以行而不缀的闯劲,继续保持建设绿色生态新陇南的战略定力,继续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笃定前行,以更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更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让生态成为最宝贵的财富,续写更加绚丽的“绿色华章”!
文/记者
张埥
出品
陇南融媒深度报道工作室
️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