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堆砌到有逻辑表达,只要走通这三个步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07:07 1

摘要:这段时间在做直播、录播客、写内容,我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卡点:我们根本不缺信息,我们就是说不清到底哪个点才是我们要表达的。

这段时间在做直播、录播客、写内容,我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卡点:我们根本不缺信息,我们就是说不清到底哪个点才是我们要表达的。

说不清,是因为你输入太多,但输出没有经过“结构训练”。

就像你总是学习,可却缺乏写练习题,所以考试才不理解。

又像那些堆满一屋子的书,结果自己也搞不清哪本是哪本,别人问你一句“你最推荐哪本?”你会瞬间脑子空白。

我自己刚开始做读书类内容时就翻过大车: 花了一整天做笔记,写了5000字,一开口讲的时候,居然讲成了碎片、断句、堆砌,没有逻辑主线。

我讲不出来,可是我这次尝试直播之后,发现我能够轻松调动我过往在【知识土匪】阅读过的内容,直接跟观众畅谈。

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表达从来不是统统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而是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听得舒服”。

那怎么从信息堆砌变成清晰、有逻辑的表达呢? 我现在每次写文章、做内容前,都会走通下面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确定“唯一信息”——你最想传递的到底是什么?

这一步超多人跳过。 我们总以为表达是“把我知道的都讲完”,结果一堆细节、一堆内容,但听众根本抓不到重点。

我以前跟别人讲《每周工作四小时》这本书时,特别好笑,我在刚开始就犯了错:讲了信息焦虑、自动化办公、如何搞定客户、怎么把业务外包……

讲完我自己都累了,听的人说:你讲得是挺多,所以这本书到底讲啥了?

后来我复盘了一下,发现我漏掉了“唯一信息”这件事。于是我重新定位:我讲这本书,最想讲的是“如何解放时间、创造自由”。

这句话一确定,我所有的段落、金句、案例都围绕它来组织。 听的人也更容易理解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重点:你表达之前,如果你自己都说不清“我到底想让别人知道什么”,那别人一定听不懂你在说啥。

第二步:把这个核心信息,拆成三个方向来讲

别讲五个,别讲七个。三个,最合适——也最容易让人记住。

比如我刚刚说的“如何从堆砌信息变成有逻辑表达”,我就拆成:

先确定唯一信息(表达目标)

再拆成三个方向(组织结构)

最后加一点过渡与停顿(表达节奏)

举个小例子:

前两天朋友约我吃饭,但我临时有事推不了。为了不让她觉得我是在敷衍或者找借口,我就试着用这个结构来讲:

(1)明确表达目标:我今天真的走不开。

①三个方向组织说明:

今天下午临时加了一个线上播客,时间和你那边冲突了;

录播客前我还得准备一份提纲,不能空着脑子上线;

再加上晚上还有直播,今天这个时间段真是抽不开身。

②最后一句作为过渡:“我真的很想见你,但今天实在没空了,要不周末我请你吃饭?”

这样一讲,她立马能理解我不是故意放她鸽子,也感受到我是真的在意这顿饭。这就是“结构式表达”的威力。

每一个方向,讲1-2个具体细节,再加一个总结金句。 这样不仅你讲得轻松,听的人也能立刻复述:“哦,她刚刚讲了三个点,分别是……”这时候你的表达,就算不上是碎片式输出啦!

第三步:表达的时候,不急,慢慢说,给彼此一点停顿感

说句实在话,大部分人在表达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节奏太赶、断句太少、情绪太平。

尤其是当你读了很多书、查了很多资料、憋了一肚子要输出的内容时——容易一口气讲到底,完全不给别人喘息的空间。

但其实,最有力量的表达,往往都“慢一些”。

①一句话说完,稍微停一下

②强调的部分,重复一遍

③需要别人理解的重点,用不同角度再讲一次

我后来复盘自己的播客、直播和文章,发现:内容再多、思维再清晰,如果你讲得太赶,听众根本来不及吸收。

所以表达讲究的就是“节奏感”,而节奏感,恰恰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练习的地方。

表达是一种传递,是我们表达自己真正想传达的信息的方式。它可不是查了多少资料,一张嘴全部把信息堆满了就能讲好的,而是你开口前得有“结构感”,得有侧重点。

我用的三个步骤,分享给你:

①唯一信息:先想清楚你最想传递的一句话

②三点结构:把它拆成三个方向来讲

③慢一点说:表达不是一口气讲完,而是讲得让人听懂(一边思考,一边说也没问题)

这些方法我每天都在练。

读书可以帮你输入,表达可以帮你构建。信息不值钱,结构才是力量。

希望你也开始试着说清楚,你想让别人听见的那句话。

你最近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困扰你的呢?试着按这个结构在评论区告诉我!练习表达,就从此刻开始!

来源:知识土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