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以其复杂性时常让人感到困惑、无助,甚至产生偏见。其实,精神分裂症就像心脏病、糖尿病一样,需要被科学地对待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诱因有哪些?不同类型有哪些特点?早期有哪些症状?家人该如何发现,何时送医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以其复杂性时常让人感到困惑、无助,甚至产生偏见。其实,精神分裂症就像心脏病、糖尿病一样,需要被科学地对待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诱因有哪些?不同类型有哪些特点?早期有哪些症状?家人该如何发现,何时送医?又该如何治疗和康复呢?9月12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范玉兰做客海报新闻直播间,通过《医心卫民·心理健康云课堂》为广大市民解析如何科学认识精神分裂症。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和关注精神分裂症?
范主任: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特别来关注和了解“精神分裂症”这个话题呢?因为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清楚,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和发育等。全球疾病负担(GBD)报告:中国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国家,该病多在少年及青年早期发病,40岁前后患病率达到高峰;在性别方面没有差异,中国男性发病高峰多在15-25岁,女性在25-35岁。约90%的患者在15-55岁之间发病,青少年及成年早期是高发阶段。
主持人:从医学角度看,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它的主要诱因又有哪些?
范主任:精神分裂症是所有重大精神疾病综合征中最难以定义和描述的。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具有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显著异常,并导致明显的职业和社会功能损害。
诱因主要有七个方面:
1.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患者,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均患病时,子女患病概率超过50%;单亲患病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3%;并非所有遗传倾向者都会发病。
2. 孕期与围产期因素:孕期母亲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营养不良、早产、低体重儿、出生时缺氧或窒息等,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增加发病风险。
3. 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过度活跃可能导致幻觉、妄想;大脑结构异常。
4. 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长期压力、童年创伤等,可能诱发疾病。
5. 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家庭矛盾、教养方式不当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6. 药物滥用:长期滥用大麻、迷幻剂、安非他命等精神活性药物,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或导致症状复发。
7. 性格因素:部分患者发病前性格内向、寡言、敏感、易怒或喜欢幻想,这类性格特点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主持人:精神分裂症的分类及特点?
范主任:精神分裂症分很多类型,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偏执型:偏执型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
2. 青春型:青少年时期发病,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典型表现包括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情感、行为反应幼稚,可能伴有片段幻觉和妄想,具有起病急的特点,社会功能明显受损,通常预后欠佳。
3. 紧张型:主要表现为紧张综合征,患者可出现紧张性木僵、刻板言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冲动行为等。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具有起病急的特点,部分患者缓解较快。
4. 单纯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一般青春期发病,以阴性症状为主,例如,孤僻退缩、情感平淡或者淡漠等,此类型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社会功能明显衰退,预后欠佳。
5. 未分化型:该类型具有上述某种类型的部分特点,或者有上述各型的一些特点,但是难以归入任何一型。
主持人:精神分裂症在早期通常会释放出哪些“信号”?有哪些具体的行为、情绪或言语上的变化,是需要我们特别留意的?
范主任:
1. 性格改变: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性格改变,变得孤僻、不合群,性格越来越内向,对人冷漠,不愿意跟别人说话,跟父母、亲人说话也变得很少。回避社交、常独自呆坐发愣或无目的地漫游,对他人的关心也无动于衷。
2. 行为异常:生活疏懒、不讲卫生,对工作、生活、学习没有动力,不遵守纪律。学生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听课、不完成作业,无故迟到、早退,对自己学习成绩下降也觉得无所谓。
3. 自语自笑:喃喃自语,不知所云。独自发笑,令人不解。
4. 敏感多疑:无端地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恶意,认为别人咳嗽、吐痰等都是要对他采取行动的某种“特别信号”。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讲自己坏话,甚至觉得有人在监控自己,有时候会因此去敲邻居家门警告人家。感觉自己想法都被别人提前知道了。情绪易变,常无故或只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或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和恐惧。
5. 焦虑抑郁:总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感到失眠、头痛、心烦,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也不积极求治。
6. 自我感知改变:感觉自己的体型、外貌发生了某种变化,因而惶恐不安,有的患者长时间呆坐在镜子前面(窥镜),端详自己的面容。上述的情况的出现一般都会或多或少的伴随着患者睡眠节律和质量的改变,比如夜间不睡,白日卧床,比如半夜起床干活等。
主持人:作为家属或身边的朋友,当我们观察到蛛丝马迹后,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如何与当事人进行有效且不伤害他的沟通?
范主任:当发现家人出现言语和行为的异常时,要怎么与其相处和交往,我的建议是
1. 给予理解与接纳:认可患者的疾病是客观存在的,避免指责或批评其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用平和、包容的态度倾听患者的感受,不强行纠正其想法,而是表达关心和支持。
2. 鼓励参与日常活动: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房间、洗碗等),让患者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组织家庭活动(如看电影、下棋),营造轻松氛围,减少患者孤独感。
3. 鼓励和正向反馈:与患者共同制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如每天散步10分钟、阅读1页书),逐步积累信心。及时肯定患者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改变(如主动洗漱、按时服药),强化积极行为。
4. 提供社交支持:鼓励患者与亲友保持联系,参加小型聚会或康复活动,逐步恢复社会功能。若患者因症状回避社交,家人可陪伴其参与,减少焦虑。
5. 维护隐私与尊严:尊重患者隐私,避免在他人面前讨论病情,保护其自尊心,但也避免过度保护,给予患者自主决策空间,如选择穿着、安排休闲时间等。同时强调疾病可治性、向患者传递科学信息,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主持人:我们该如何判断“临界点”?什么时候带患者去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
范主任:家人若出现性格突变(如突然孤僻、多疑)、情绪异常(如无故焦虑、抑郁)、行为怪异(如自言自语、发呆)、睡眠障碍或学习成绩无故下滑等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评估。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是治疗的“黄金期”,此时大脑功能尚未严重受损,治疗效果最佳。研究表明,70%的首次发作患者经3-4个月规范治疗可临床缓解,83%在1年内仍保持稳定。若症状逐渐加重,如社交退缩、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日常生活自理困难,或出现幻觉、妄想、情绪行为失控等,需尽快治疗。患者若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说明自知力受损了,家属应积极督促其就医。
主持人: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主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范主任: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其治疗和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康复为主。
1. 抗精神病药物是核心治疗手段,分为第一代(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和第二代(如奥氮平、利培酮)药物。第二代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更好。长效针剂(如利培酮微球)可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风险。维持治疗阶段,首次发作后需维持治疗至少3年,复发患者需更长时间,部分患者可能需终身服药。维持剂量通常为急性期剂量的1/3至2/3,需个体化调整。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应对幻觉、妄想等症状,改善认知偏差。
3.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沟通和支持,减少复发风险。
4. 社会技能训练:提升社交能力、职业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5. 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改善认知和阴性症状。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适用于病情严重、伴有攻击行为或自伤自杀的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精神分裂症虽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综合干预,多数患者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部分患者能回归正常生活。患者和家属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生活方式,社会也应提供理解和支持,共同改善预后。
主持人:出院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吗?可以自行加减药量吗?
范主任:出院后要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症状波动、复发迹象或药物副作用,预防疾病复发。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种类或治疗策略,确保治疗效果。
复诊频次建议:急性期的患者症状易反复,建议每周复诊,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2周复诊1次;巩固期一般每月复诊1次;维持期建议每月复诊1次,若病情稳定可适当延长间隔,但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停药呢?首次发作需服药1-2年,复发患者需服药2-5年,多次复发者可能需终身服药;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核心症状消失,且稳定3个月以上;能正常工作、社交,适应社会环境,经精神科医生确认病情稳定,可考虑停药。
停药也不是立马断药,要缓慢减量:每次减药量小,如每次减半片,减量周期至少3个月,避免突然停药。定期复查:停药期间每月复诊,监测睡眠、情绪、有无精神症状复发等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失眠、易怒、胡思乱想等迹象,可能是复发信号,需立即恢复用药。切不可自行停药,自行停药可能导致复发,精神分裂症1年内复发率高达50%-70%,复发的主要原因就是盲目停药。
主持人:范主任还有什么想跟广大网友说的吗?
范主任:消除歧视始于了解,有效帮助源于专业。希望通过今天的云课堂,我们能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疾病,就像心脏病、糖尿病一样,需要被科学地对待和治疗。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面临类似的困扰,请一定多多观察,给予关怀,积极就医。
来源: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