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敦煌·大音新声:传统古乐器与敦煌舞剧的古今共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7:47 1

摘要:民族音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当它与敦煌壁画当中的古乐曲、古乐谱相遇后,打破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找到了敦煌音乐独有的格调和气质,让千年古乐重新获得了新生。

民族音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当它与敦煌壁画当中的古乐曲、古乐谱相遇后,打破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找到了敦煌音乐独有的格调和气质,让千年古乐重新获得了新生。

主持人镕玥: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这位讲者姜莹,就将带领我们一起踏上一段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诗画之旅,感受民族音乐和敦煌古乐碰撞出的千年共鸣。

乐动敦煌作词作曲 姜莹:

大家好,我是本期《丝路大讲堂》的讲者姜莹。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我们传统的民族器乐如何在当代进行更为多元化的传承与发展。

话题:民族器乐传承发展模式

姜莹:首先我把现在比较常见的这个民族器乐的传承发展模式,分为了五大类,首先第一类是专业院校,这一类的作品,我觉得还是体现了我们的演奏技术,以及作品的创作技术为主的一类,就是探索性的学院化的这么一条路。第二类是我们的专业院团,那么院团它直接面对的是市场是观众,所以他们更多的在考虑如何让我们这种传统的民族器乐,有更创新的一种形式,能够来引领市场,引领观众。第三类就是民间乐种,这一类还是以传承为主,第四类就是我们广大的业余爱好者,第五类就是文旅演艺,这类演出其实以歌舞、戏剧类为主,那么民族器乐还是比较少见的。

话题: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

姜莹:待会儿我会跟大家来分享,一台就是我为敦煌的驻场演出创作的,叫《乐动敦煌》,那么《乐动敦煌》是以我们的民族器乐,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融入我们的文旅市场。

首先呢,我就抛砖引玉,以我创作的这个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为例,来跟大家聊一聊关于民族器乐的创新发展。《玄奘西行》我是作为作曲、编剧、总导演来创作的。

民族器乐剧,我把它定义为以我们民族器乐作为主要表演载体的舞台戏剧作品。大家看这个剧照就可以大概能想象出来,就是原来我们的这个胡琴演奏员,他可能在乐队里面,他是比如说合奏也好或者独奏也好,他只需要用琴声,来把我们作曲家写出来的音符,很好的传递出来就可以了,但是在民族器乐剧,这个剧目里面,它不光要演奏,他还要有台词的表演,包括与我们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一个戏剧表演,它是一个全方位的一个艺术家了。

姜莹:就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们一定看过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你看我刚才说的里面都是什么剧,对吧?只要是什么剧,它一定是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它是有故事情节在里面的,那么只是通过不一样的艺术手段去表现,那么原来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员,他还是比较单一的,只是说演奏好自己的乐器,那么通过这部器乐剧,也提升了我们器乐演奏家的一个全方位的舞台艺术能力。

旁白: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是以玄奘取经的故事为主线,创新性地将民族乐器作为剧中的主角,着重展现其独特的抽象叙事魅力,通过强化乐器的叙事表达、情感传递与意象构建功能,赋予它们特殊身份隐喻。歌曲汇集了多种民族器乐,以《大乘天》《佛门》《遇险》《极乐》《高昌》《大唐》等15个章节为架构,运用多媒体视角和舞美技术构建虚实空间,生动讲述了玄奘的故事和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姜莹:我当时在做这个剧目的时候,其实之前是对于佛教没有任何了解的。然后有一次在西安去采风,我站在慈恩寺,然后眼前望着大雁塔,我这个时候顿悟了两个词,一个就是智慧,一个就是慈悲。我想这也就是佛教的一个精神。

这个开篇,我以老年玄奘携众弟子念诵他翻译的《心经》的场景来开始。一个倒叙的手法,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玄奘大师他除了他一路西行的艰辛以外,他晚年就在大雁塔翻译了很多这样的经卷,有1335卷。然后我觉得玄奘大师的这种精神,其实也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集体人格意识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姜莹:第二曲叫《佛门》,当时我为什么会把一个笛子演奏家来变成咱们的玄奘主演,这个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玄奘作为主人公,他可能每一场都要出现,那么他的乐器一定是要比较方便的。而且我们的笛箫演奏家他会很多种笛类乐器。笛类的乐器也非常地丰富,以便于人物每一次出现,他演奏的乐器音色也都在变化。然后第二个就是笛子也是汉唐时期比较流行的乐器。大家在唐诗里面肯定也读到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笛类在当时是非常普及的。

那么这个是第6曲叫《极乐》,这幅图案是我们舞美上的一幅布景图。也是我们榆林窟第25窟的一幅壁画叫观无量寿经变,中间就讲的是一个极乐世界的意境。

旁白:榆林窟第25窟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堪称经变画的瑰宝。画中描绘了极乐世界中一场盛大的歌舞场面。主尊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下部平台上的舞伎击鼓踏足翩翩起舞,伎乐天以八字形分列两侧,手持拍板、排箫、横笛、箫、琵琶、笙、筚篥、法螺等乐器。此外,被称为妙音鸟的迦陵频伽也双翅张开演奏着乐器,为歌舞表演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姜莹:然后我当时看完这幅壁画的时候,我觉得正好我们可以把它融入到我们玄奘法师一路西行中的一个剧情里面,因为当时他在八百里沙地莫贺延碛五天四夜缺水了,然后人就昏迷过去了。人可能就是濒临死亡的时候,就变成要到了一个极乐世界的这么一个场景。然后正好我们就把我们的极乐世界的壁画很好地融入进去了。

第八曲叫《高昌》,然后高昌大家都知道,当时《玄奘西行》也有真实的故事。就是 他遇到了高昌王鞠文泰,然后鞠文泰要希望他留下来,两个人之间也有一段传为佳话的小故事。那么在这个剧目中,因为我们是民族器乐剧,我要更好地把我们的民族器乐融入到里面,那么我就安排了一个场景,就是说高昌王非常喜爱音乐,然后他宴请了这个各国的大使。所以这章就是很好的把我们少数民族的乐器呈现出来。

其实整个《玄奘西行》的器乐剧里边融入了(各种乐器),我把它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民族管弦乐里的乐器,比如说琵琶、二胡、笛子、唢呐、古筝;那么第二类就是刚才在极乐场景中为大家展示的敦煌的壁画的复原的乐器;第三类就是我们少数民族的乐器;第四类就是类似像印度的这些乐器,所以也是展现了我们丝绸之路上非常丰富的文化器乐特色。

姜莹:这个就是第十五曲叫《大唐》,那么每次剧目演到这儿结束的时候,观众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个掌声它是向我们的玄奘大师的致敬,也是向我们舞台上的所有的这些演奏家,包括主创团队的一种致敬。

因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这也是彰显了我们当代艺术家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勇气和能力,那么我觉得这台剧目也很好的展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文化创新理念,这也是我们通过文化,通过音乐,通过艺术来进行我们各民族之间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使得我们更加团结,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优秀。

话题:《乐动敦煌》创作定位

藏经洞发现的25首古乐谱,虽然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解,但这并未阻挡它们成为现代艺术家们汲取灵感的无价之宝。

一个原始的音乐素材,每个作曲家创作也可以有各种的不同的版本。

全新的呈现方式,尖端的现代舞台技术与精湛的表演,让我们仿佛听到千年前的回响,看到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在《乐动敦煌》这个剧目里面,我们就把这种全方位的一种东西展现给观众。

旁白: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大音新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千年古韵,与现代创新的完美交融,领略民族器乐剧的独特魅力。

姜莹:接下来呢,我是想跟大家来再分享我的另外一台创新的剧目叫《乐动敦煌》,那么这部剧我当时接到创作任务的时候,可以说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为什么?因为我对敦煌的艺术还是了解得比较早的,在我读书的时候,其实就有写过关于敦煌的音乐、包括丝绸之路的音乐。包括刚才我讲到的《玄奘西行》里面可能也涉及到了敦煌壁画的东西,所以对于这部剧我是有一定的把握在里面的。

那么在创造《乐动敦煌》的时候,我给自己一个定位,就是要雅俗共赏。为什么呢?我觉得敦煌是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它不仅有它艺术的高度,也有它学术的价值。那么这个雅,我就是要体现敦煌艺术的价值和学术价值。俗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通俗,就要让我们来的不同年龄的观众,不同职业的观众,能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一种赏心悦目,也要引起大家的这种共鸣。

旁白:《乐动敦煌》是由中宣部支持,甘肃省委宣传部策划,甘肃演艺集团总监制、出品的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自2023年6月在专属剧场开始演出后,已经成为甘肃旅游不可或缺的一个网红打卡项目。截止2025年1月1号剧场演出1583场,接待观众61万余人次,票房收入破亿元。

作品溯源敦煌文化。借助对莫高窟壁画、藏经洞古籍的深度解读梳理,活化敦煌古乐器、古乐谱研发成果,采用全息投影、3D威亚等高科技手段,以全沉浸式的呈现方式,演绎了西域少年白歆追寻艺术的动人故事。

《乐动敦煌》的剧场设计突破了传统剧场空间维度的限制,分为A、B1、B2、C四大观演区。每个区域都承载着不一样的观演体验。

话题:以乐舞诠释壁画

姜莹:其中B区就是类似像一个通道,顶上是类似像我们敦煌藻井的一些图案,然后两边是我们敦煌的乐舞,拿着乐器,有一些舞蹈的这些全息影像,然后中间还有一些演员拿着乐器用舞蹈来进行跟观众的一个交流,是非常有沉浸式的。然后这个章节里面,我就把我们的敦煌壁画的这些复原乐器,给它纳入到这首曲子里来,让观众对于这个壁画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姜莹:因为有时候敦煌旅游的观众,到了敦煌以后可能真正参观洞窟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也就一个多小时,没有办法仔细地去观赏,很仔细的去看每一个细节,那么在《乐动敦煌》这个剧目里面,我们就把这种全方位的一种东西展现给观众。

旁白:乐动敦煌在莫高窟735个洞窟的基础上,通过复刻石窟内藏井洞、佛龛、莲花台、藻井的特色形制,开创性打造了一个可看、可听、可游走、可互动的“活的”第736窟。行走其间,使观众恍若穿越时空隧道,亲身感受并见证了千年前的盛世辉煌与繁荣。

姜莹:敦煌的壁画里面,乐器我把它也分为四大类。在敦煌莫高窟里面出现了三类,就是吹管类、弹拨类和打击乐类。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它的拉弦类,你注意看敦煌的莫高窟是没有出现的,而是在我们的榆林窟,而且是在榆林窟的西夏壁画上才会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拉弦乐器。

姜莹:那么首先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的笛、箫。敦煌壁画上关于笛类就有很多很多种。这个就是笙,不同的朝代它对于笙的这种样子也不一样,这类就是筚篥。筚篥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管子,就短短的,这个敦煌莫高窟里面它有很多种箜篌,箜篌样子也是非常的漂亮,莫高窟里面的琵琶也是非常多,各种各样非常的好看。然后这类是打击乐器,你看有方响,有拍板,有鼓。有些乐器在我们现在的民族管弦乐队其实还在沿用,这个就是刚才我说的在榆林窟的西夏壁画上出现的弦乐器。

话题:古乐谱破译与创新

姜莹:在《乐动敦煌》“乐动丝路”这个章节,我把这些壁画上的乐器一一的用听觉的方式展现给了观众。然后从形式上,我们把乐器复原了,从内容上我是把这个藏经洞找到的二十五首琵琶谱来进行的一个音乐素材上的创作。

姜莹:琵琶谱大家知道中外的学者对它都有过翻译,比如说有日本的学者,也有咱们上海的学者陈应时先生,还有叶栋教授,包括咱们甘肃兰州的席臻贯先生对敦煌古谱都有过破译, 《急曲子》是敦煌二十五首破译的古谱里面的第六首。这个有点像天书看不懂,你看它上面的那些符号,我在旁边给大家找了一张谱字表,它其实是每一个符号代表了一种音高。基本上学者把它这个归类为二十个谱字,代表了二十个音高。

姜莹:我找了两个不同的版本来给大家做一些小的对比。刚才我说到了,就是破译的敦煌古谱里面的音高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学过音乐的人就知道它的速度,他的拍号,包括他的时值也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那么这两张谱子里面,大家看这个音高是一样的,但是它的细节还是有很大的这个不同。你看比如说前面这几个音:la si do mi这几个音,你看la,这个版本是半拍,这个版本是四分音符是一拍,然后你看它的拍号,这个是四四拍,然后这个是四六拍,包括调号也不一样,你看它这个是一个升号的,这个是没有升降记号的。所以就是说,既然这个拍号,包括它的这些音符的时值是不确定的,那么我就可以选取它的音高作为主要的素材来发展。

姜莹:我给大家来听一下,我们先来听一听它原始的《急曲子》音乐,通过演奏出来是什么感觉。

刚才的这首琵琶谱里面,大家要抓住一个它的主题动机,就是la si do mi这几个音高素材,然后你听下一首是在《玄奘西行》极乐中的一首曲子,是用排箫来演奏的,你看看是不是这几个音,请听。

姜莹:大家刚才听到的这段音乐非常的舒缓,其实也是表现了玄奘当时他觉得自己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庄严的这么一个艺术形象。那么接下来呢,再听一听还是由这个动机发展的,你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莹:这段音乐它在舞台上非常地震撼,鼓乐齐鸣。其实我是想表现众佛之光唤醒了当时昏迷的玄奘。

以这个曲子为例,我想说明什么?

就是说其实一个原始的音乐素材,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风格,每个作曲家创作也可以有各同的不同的版本。

那么在《乐动敦煌》里面我也用到了《急曲子》素材。我们来听一下《乐动敦煌》中间的乐动丝路的片段。

姜莹:大家现在对它已经比较熟悉了,对吧,就是la si do mi这几个音.那么前面几首这个mi是低八度的。在《乐动敦煌》的时候,我把它翻高八度。

La si do mi,记住这个动机,《乐动敦煌》最后的这个主题歌大家觉得非常好听,它是有点像流行歌曲的这么一首歌曲。那么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这个主题也是从我们的敦煌破译的二十五首琵琶谱里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是不是跟前面的素材是一样的。

姜莹:这种我们就是把它作为一种原始的动机素材来使用。因为我觉得创作还是要变成有一定的根据,否则你就成了这个无根之水,无根之木。

在《乐动敦煌》有一个场景叫燃灯踏焰。我当时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呢,我觉得它是非常有这种宗教的仪式感的,这个曲子我是希望把敦煌这个破译的二十五首琵琶谱中的有一首叫《倾杯乐》,我希望把它完整地、更好地把传统的东西能够让观众听到。它不像我刚才写的《急曲子》,就是用了它一个素材,只是用了它一个主题动机来发展的,就像我们说的只是拿了一个细胞,然后做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倾杯乐》是更好的把原来这些传统的音符,或者它的乐剧的走向,它的音高,更好地把它继承下来了。大家也可以听一下。

首先是它原始的片段,这首曲子它其实是个7声音阶,你看从五线谱上你可以找到do、re、mi、fa、so、la、si这七个音都有,然后它还有一个变化音,就是这个升fa,升fa我们就把它叫做雅乐音阶。

所以在1000多年前的这个古谱里面就出现了这种比较复杂的这种调式音阶,我觉得还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

我们来听一听,我们怎么把它做更现代化的传承和创新。

姜莹:我今天的演讲基本上就先到这里,也希望通过我对自己剧目的这个抛砖引玉,也为大家带来一些创作上的新的想法。

我希望我们在继承好我们前辈的这些经典曲目的同时,也为我们的下一代,也为我们的后辈创造新的传统,好,谢谢大家。

人 物 对 话

主持人镕玥:姜老师,非常感谢您今天带给我们的精彩分享。那通过您的分享,我们了解了您的创作历程,同时也对于民族器乐剧的艺术形式有所了解。但是作为我们普通的观众来说,如何去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乐动敦煌作词作曲 姜莹:

其实我觉得大家去听音乐会也好,或者是看我们的民族器乐剧也好,就不要怕你懂还是不懂,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可能你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通过民族器乐剧这种创新的形式能够让大家更喜欢我们的这个民族传统音乐。我觉得就是它帮助了大家对于传统的这种文化方式怎么去连接大家之间的一个桥梁,那么大家喜欢这台剧以后,回头可能他会去更多地去听一些我们传统的这些民族器乐的经典。

来源:乐动敦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