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积累------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语病”引热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07:01 1

摘要:2025年8月,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两处表述引发“语病”热议。网友指其一“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专业学习”存在句式杂糅;其二“请你准时于某日到校报到”语序及用词不当。校方回应将研究改进。专家认为并非严重语病,但确有优化空间。此事反映了公众对名校细节的审视及对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语病”引热议

事件概括

2025年8月,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两处表述引发“语病”热议。网友指其一“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专业学习”存在句式杂糅;其二“请你准时于某日到校报到”语序及用词不当。校方回应将研究改进。专家认为并非严重语病,但确有优化空间。此事反映了公众对名校细节的审视及对语言规范的关注。

热点时评1

光明网评论员

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引发关注。北京大学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网友在帖中提出的第一处问题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该网友认为,此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

第二处争议语句为“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网友指出其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一是“准时”作为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时间状语前;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而“八月十八日”为一天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表述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之所以要长段地粘贴上原文,是因为这些所谓“病句”,其实非常微妙,很难说是那种一眼有误的问题。如果不进行非常细致地解释,可能很多人都看不出问题何在。

这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是不是病句,其实是存疑的。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这些语言,可能念起来比较拗口,但是不是“错”,却陷入了争议。

这里且不去分析对错,这个录取通知书其实已经使用了三十年,为何在今天突然引发了争议,这才是更有意思的话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北大录取通知书很难被大众围观——毕竟考上北大的学生不是那么多,也没有地方去晒、去被评价,大多数人看不到。

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视角已经偏转了。以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为例,近些年被翻出存在错别字、翻译错误、语病等情况的并不少,大学在这些细节层面,已经拉低了期待,也日常化地遭受审视。

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本身光环的去魅。人们似乎不太相信大学能“凡事皆对”,公众越来越习惯平视大学。这让人们面对大学时更加“自信”,反复咂摸起是不是病句,而不是天然地觉得,“嗯,这么写一定有它的道理”。

其实,这种审视的目光,某种程度也是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就像近些年,不少高校都在录取通知书这种仪式上越来越用力,堪称“争奇斗艳”。而在一些媒体的解读中,也习惯把这种细节的用心,上升为“大学精神的具象呈现”。那么反过来,当这些细节遭受质疑时,同样的思维也会被代入。

客观来看,无论是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或者是一些所谓问题,都未见得能上升到多么宏大的价值。只不过在某种思维模型形成之后,想要改变又很难,在器物层面百般凝视,进而提炼出精神层面的议题,互联网上类似的讨论也就层出不穷了。

对于大学来说,恐怕也只能努力适应这种互联网生态,在细节上多用心多注意了。至于这些到底是不是问题,又需不需要改变,大学也不妨有自己的判断和定力,尝试和公众沟通。

热点时评2

北京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近日成了热点。不是因为烫金封面或设计巧思,而是因为其中两句话被挑出了“语病”。

一句是“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被指“句式杂糅”;另一句“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对此,北大校方回应,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被指出存在语病。

细察争议语句,其实算不上什么错误。比如北大录取通知书,就有专家认为主要在于不够简洁通顺,而非语法硬伤。“录取你入XX专业学习”虽动词堆砌,却表意清晰;“准时于某日”虽非常规语序,却不致误解。通知书的核心功能——告知录取与报到信息——分毫无损。即便网友调侃“不如我写的明白”,改出“你已被我校某某专业录取”这样的简洁版,也不过是表达风格的优化。

还有人提出,这些被指摘的语句,已在这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沿用了多年,为何今日被品头论足?是如今的网友太挑剔了?从传播角度看不难理解,以前高校录取通知书只投递给少数家庭,社会大众很难看到;如今被晒在社交媒体上,放大了传播面,可以任人点评了。

所以说,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若多想几步,就会发现,我们应该感谢这轮高校录取通知书“语病”引发的热议。因为,上述语言瑕疵虽小,却在提醒人们要保持对母语的敬畏心、尊重语言的规范性。

放大视野可以看到,当下社会,文字书写与文法规范正遭遇集体性钝感。由于使用场景的变化、技术工具的升级,不少人日渐满足于信息的粗疏化传递,却不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与美感。

将近20年前,流行歌曲就在唱“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如今学中文成了很多外国朋友的自觉选择,成为他们触摸中国文化、发展自身的桥梁。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更得呵护好我们的母语,特别是在一些人眼中,把情绪输出、把信息传到,就可以了,不必追求语法,不用考虑修辞。这种简单化表达,侵蚀了语言的严谨性。说到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不严谨,思考便难以周全。

因此,我们需要对母语保持庄重态度,既要认真规范表达,又得抵制语言污染,就像相声里说的,正经人怎么能一嘴炉灰渣子?前不久《人民日报》发文指出,“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不仅侵蚀着语言本身的清晰度与美感,也会在不同群体间制造沟通壁垒,甚至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载体,说的也是这意思。

小通知,大文章。希望这次关于通知书的讨论,能引发人们思考:社会能否在造梗偏爱与实用至上中,为语言规范留存一方敬畏?录取通知书是在通知准大学生入学,同时也是在“通知”我们:珍视母语吧,那是守护思想的根基、守护文化的命脉。

正文只有短短两句话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却被指出两句都有语病。方寸之间的小小纰漏,犹如投入未名湖的一颗石子,激起千重浪花。

北大录取通知书到底有没有语病?这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议。网友们关心的文字疏忽只是表象,深层折射出人们对大学之道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忧虑。

指陈通知书之“误”,是对治学态度的担忧。北大“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是中华文脉和教育传统的传承者;北大文科享誉学界,特别是秉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念的北大中文系是国内最好的中文学科。虽然录取通知书的遣词造句未必就出于这些知名文科教授之手,但在外人看来,还是代表着北大门面——有着诸多光环与荣耀的北大,若是连基础的应用文写作都做不到严谨细致,又如何撑得起学术殿堂的门庭?正值武大论文风暴上演之际,大家对于名校治学态度的担忧不无道理。

指陈通知书之“误”,是对表面文章的反思。礼盒包装、3D呈现、随赠文创……近年来,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盘点各家的新奇花样,是每年招生季雷打不动的热门话题。其实,录取通知书好似月饼,一旦内里食物出问题,外表包装再华丽也是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当过度包装喧宾夺主,教育者反而在浮华中迷失初心——那张承载了知识殿堂邀约的入学凭证,纵然寥寥数语,最是庄重神圣。

指陈通知书之“误”,是对人文关怀的渴望。其实北大录取通知书的行文一以贯之、行之有年。虽然今年才被人质疑有语病,其实去年就被吐槽措辞生硬。“我校决定录取你”的开头显得居高临下,显然不如友校“恭喜你被录取”富有人情味。录取通知书是大学体现人文关怀、塑造校友认同的重要一环,甚至是“第一印象”。很难想象当外表包装已步入21世纪,通知书的内里行文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这越来越难贴合当代年轻人。

好在北大校方及时给出了回应。以北大的实力,写好一封文辞严谨凝练、彰显人文关怀的录取通知书想必不是难事。否则,燕园怎能成为万千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