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行业交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8:09 2

摘要:答:省级医保区域价格联动的逻辑是基于某厂家在一个省份出现的官网价低于同期其他所有省份的价格时,其他省份可能会采用这个较低的价格,形成价格联动效应。

问答

问:这个机制大概是有怎样的逻辑?

答:省级医保区域价格联动的逻辑是基于某厂家在一个省份出现的官网价低于同期其他所有省份的价格时,其他省份可能会采用这个较低的价格,形成价格联动效应。

问:目前进口和国产人白蛋白的出厂价水平大概是多少?中间环节如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有多大?

答:目前进口和国产人白蛋白的出厂价,进口蛋白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可能每瓶能低十块钱左右。但即使是同一出厂价水平,经销商更倾向于进口产品,因为进口产品的增值税发票可以抵扣13%,而国产的只能抵扣3%。具体利润空间因厂家不同,最低应在15%以上。

问:进口人白蛋白的海关报价与终端售价之间的价差空间是多少?

答:进口人白蛋白从出厂价到终端价格之间的价差空间肯定不会低于15%,高的话可能达到20%左右。

问:如果面临极端关税风险,中间业务空间会如何弥补损失?

答:尽管有极端关税风险可能导致业务空间压缩,但目前来看,由于产品周期性较长,进口经销商库中存有提前备货,短期内供应不会立即紧张。而且,其他国家如加拿大、瑞士、德国等产地的厂商正在扩大货源,可以迅速接替美国的部分进口,因此利润空间虽会压缩,但有其他替代方案来弥补损失。

问:其他国家的产能是否能够替代美国进口,使得进口其他国和进口美国产品之间存在价格差异?

答:其他国家如桂林、瑞士贝林、德国贝林和澳洲的宝马等已有行动扩大产能,替代美国的进口。即使存在价格差异,由于整体市场价格在下降,这种差异不会影响太大。

问:如果考虑渠道库存清空及关税暂停的可能性,国内采购量会出现多大的缺口?

答:无法准确评估整体缺口,但预计如果按照目前进口量计算,即使出现较大缺口,今年结束前,由于国产厂家产能及现有库存量较大,且市场需求下滑,实际用药需求的缺口不会太大。

问:今年医药行业进口厂商和国产厂商的投资产出影响如何?

答:我认为今年无论是进口厂商还是国产厂商,通过其投资量产出,应该会有更大的影响。但明年如果政策持续,情况则难以预测。

问:院内和院外药品使用量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院内下滑主要归因于国家医保对处方的严格管控,包括处方来源审查和药品销售合规性要求。院外使用量下滑则同样受到国家医保政策的影响,导致处方外流,目前院内外比例大致在3比7或4比6左右。

问:经销商与生产企业关于拿货价是如何约定的?

答:目前白蛋白的结算政策相对稳定,三年内的浮动较小,一般在5到10块钱左右。正规上市企业通常一年一签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每半年可能会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一次价格,每次调整幅度约2到3个点,不会一次性调太多。若出现货源紧张等情况,可能会季度调整一次,每次调整约2个点左右。

问:医保局是否允许集采中标后的进口药品涨价?

答:不太可能。集采旨在以价换量,若厂家因某种原因提高集采药品价格,将违背医保改革的初衷。即使面临关税等成本增加,厂家也会自行控制成本和利润,而不是调整集采价格。

问:海外企业现在人白(白蛋白)的出厂价和成本价差异有多大?

答:海关平均报价大约在220元左右,而适中的进口经销商报价大约在310到320元左右。其他国家的差价水平大致相当,因为产品在中国销售的估值与全球其他地方的估值不会相差太多。

问:地缘政治因素是否会影响中国增加进口,以弥补缺口问题?

答:白蛋白作为原料特殊性产品,其原料血浆采集本身就具有困难性,且中国的采购管理周期较长。进口白蛋白在中国沿海地区市场的认可度更高,而增加进口并不能快速解决供需缺口问题。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和德国等地,白蛋白价格较低,主要是由于用药习惯差异和竞品使用比例的不同。

问:在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之外的国家,白蛋白和竞品的使用比例是否存在差异?

答:是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类似,蛋白类产品使用较多,而竞品较少。但在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竞品的使用比例比白蛋白高得多。

问:是否分析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与中国政策有关,例如医保限制、VIP付费限制以及药占比考核。国外则较少受限,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更广泛的适应症来使用药物,国外说明书上的适应症有两百多种,远超中国的四五个适应症。

问:海外的价格是否会比国内更低?

答:是的,以法国为例,出口到中国的精品价格高达两千多人民币一瓶,这导致许多厂家愿意将进口产品出口至国外,因为国外需求量大且利润更高。

问:国内是否有可能限制白蛋白的使用,从而提升精品的使用量?

答:国内确实有这样的趋势,但由于医保限制等严格管理规定,这种转变受到限制。非典和新冠事件提高了公众对蛋白类产品认知率,但处方药管理规定仍严格限制了其使用。

问:关税压力下,通过增加国内产品的使用量是否可以减少对海外购买的依赖?

答:不一定成立,因为关税是双向影响的,不仅对进口有影响,对出口也有影响。而且,蛋白类产品与心理领域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关税压力并不能直接通过增加国内使用量来解决。

问:美国为何选择将血浆运到其他国家生产以避免关税问题?

答:可以,美国可以将血浆运到其他国家生产以避开对中国市场的关税问题。但美国自身也有需求,且加征关税并非针对中国单一国家,因此他们需要衡量不同操作的经济效益。

问:从生产成本上看,美国生产和国内生产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答:生产成本与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有关,目前欧美国家自动化生产线全覆盖,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中美之间由于自动化水平相当,生产成本差异不大,但在税收和人力成本方面,其他国家对美国可能存在更低的成本优势。

问:是否有可能针对进口白蛋白做一些关税上的减免?

答:不太可能针对白蛋白单独进行关税减免,这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决策,不会对单一品种进行特殊处理。

问:如果关税问题极端化,院内和院外市场价格会如何发展?

答:院内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受国家管控,不受市场行情大幅波动影响;而院外市场价格弹性较大,受品牌溢价等因素影响较多,若货源紧张持续,院外市场价格可能会更高。

问:从长远来看,院内和院外的价格是否会按照一定方向发展?

答:是的,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院内和院外的价格都会朝着同一方向演绎。由于院内受限,导致院外存在并能够买到药品,所以院外价格通常会高于院内价格。此外,院外环节较多,包括市场推广、临床使用等多个环节,虽然成本不一定会高,但支付的费用较多。

问:欧洲的产能能否供给到中国?

答:可以,欧洲的产能能够供给到中国,目前中国销售的进口白蛋白来自多个欧洲国家如瑞士、瑞典、德国、法国、加拿大、奥地利和澳洲等。尽管单靠一个国家的产能难以抢占美国市场份额,但2到3个厂家的欧洲产能足以分割掉中国市场。

问:如果欧洲产能转移到中国,是否需要重新走注册流程?

答:不需要重新走注册流程,因为这仅是原有产能的重新分配和扩大,例如阿古德宝马(瑞典)增加对中国出口的比例,只需调整现有的注册证,并非新建生产线或工厂。若从零开始在国外新建产能,则需要走新的注册流程,但这需要较长时间和复杂的过程。

问:对于国内采购审批态度是否存在转变点?

答:近三年来,国内对相关审批的态度已发生巨大变化,但由于彩钢(可能指疫苗或药品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质量不高和效率低下,虽然审批多了,但新降价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失衡,导致一些厂家放慢了投标进度。国家对彩钢领域并没有太多门槛,只是部分厂家因收益率预期达不到而放缓投标。

问:现在生物的这个增长率是比较高的,其他一些公司的产销量情况如何?

答:是的,现在生物增长率较高。例如华南生物、泰邦生物以及沭阳等地的企业,它们的产销量相对平稳,不会有太大浮动。而中心企业因其货币交易数量多、单体量大,并且不断收购其他企业,其增长量较大,按每年算可能达到15%至20%的增长率。

问:您觉得未来哪家公司可能潜力比较大一些?

答:我觉得天才是潜力比较大的公司。此外,华润作为央企中的头部企业,也在进行海外收购和进口制品业务,华润的收购策略和思维方向也是比较贵的。目前,国家对血液制备企业的控制趋势明显,已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国家收归旗下。

问:如果关税增加,从外国企角度看,他们还有意愿供应国内吗?

答:如果加征34%的关税,相当于每一批要增加70到80块钱左右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不愿意,代理商也难以承受。由于成本增加,收益率降低,代理商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且美国企业更倾向于与国内市场保持一定距离,因此从意愿上来说,外国企继续供应国内市场的难度较大。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