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篇,我们写了北京、青岛、南京、深圳和西安的人均消费支出百分比图表,数据显示,北京的居住成本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高达38%,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城市。
上一篇,我们写了北京、青岛、南京、深圳和西安的人均消费支出百分比图表,数据显示,北京的居住成本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高达38%,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城市。
北京高达38%的居住成本,是现在才有的,还是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呢?
我们自《北京统计年鉴》提取到2015年以来的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观察各项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翻开2015年至2024年北京人均消费支出数据,仿佛打开了一本城市生活的日记。
十年间,数字的起伏背后,是北京人生活方式的悄然转变,也是一座超大城市发展轨迹的微观写照。
若将时间拉回到2015年,那时北京人的消费重心还相对传统。
食品烟酒支出占22.4%,衣着支出占7.2%,两者合计近三成。民以食为天,加上对穿着的一定讲究,构成了当时消费的基本盘。
然而居住支出已然不低,达到30.6%,预示着住房成本已经开始成为北京生活的重要负担。
随时间推移,变化悄然发生。最显著的趋势是“吃”和“穿”的占比持续下降。到2024年,食品烟酒支出降至20.4%,衣着支出更是只有4.1%。
这不是说北京人吃得少了或者穿得差了,恰恰相反——随着收入提高,总消费支出大幅增加,而这些基本需求在占比上相对缩小,正是消费升级的典型表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住支出的持续攀升。从2015年的30.6%一路升至2024年的38.7%,增幅超过八个百分点。
这一数字背后,是北京房价与租金的实际增长,也反映了住房相关消费在家庭预算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对于许多北京家庭来说,住房已经成为最大宗的消费项目。
医疗保健支出从8.2%升至9.3%,虽然增幅不大,但持续稳步上升。这既与人口结构变化相关,也反映出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
交通通信支出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曲线,生活用品及服务保持相对稳定,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则有一定波动。
这些变化共同描绘出一幅动态的消费图景:北京人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后,正将更多资源投向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
纵观这十年变迁,可以看出几条清晰主线:基本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居住成本显著上升,发展享受型消费增加。
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反映了北京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揭示了超大城市生活成本的重新分配。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缩影。居住成本占比上升与北京房价变化密切相关;医疗保健支出增加与老龄化趋势吻合;教育文娱消费波动则折射出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与调整。
十年消费变迁,改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北京人的生活哲学——从关注温饱到追求品质,从物质满足到精神丰富,从生存到生活。这些变化或许微小,但汇聚在一起,正重新定义着这座千年古都的现代生活。
来源:安安小小姐姐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