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8月,《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中国多中心团队完成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新型HBV衣壳组装调节剂GST-HG141在治疗低病毒载量患者时,81.5%-84%实现了血清HBV D
三把科学利剑同时刺向乙肝病毒,医学界从未如此接近彻底攻克这一困扰人类数十年的顽疾。
前言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8月,《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中国多中心团队完成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新型HBV衣壳组装调节剂GST-HG141在治疗低病毒载量患者时,81.5%-84%实现了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与此同时,AusperBio公司宣布其反义寡核苷酸药物AHB-137在中国获批临床许可(来源:AusperBio官网公告)。而更值得关注的是,SCG细胞疗法公司的SCG101成为我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乙肝靶向T细胞疗法(来源:NMPA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公示)。
01 顽固的cccDNA,医学界的长期挑战
乙肝病毒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最难根治的病毒之一。当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它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种微型环状结构堪称乙肝病毒的“复制中枢”。
与普通病毒不同,cccDNA异常稳定,半衰期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依据: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综述),能与肝细胞“共存亡”。它如同隐藏在细胞核中的顽固分子,持续产生病毒抗原和新的病毒颗粒。
现有的一线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如替诺福韦)虽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却难以触及cccDNA这一核心堡垒。根据《柳叶刀》子刊研究数据,即使长期治疗,仍有15%-40%患者无法完全抑制血清HBV DNA,处于持续性低水平病毒血症(LLV)状态。
这种“病毒清除不彻底”的状态绝非无害。研究证实,LLV会显著增加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依据:Journal of Hepatology多中心研究),成为乙肝治疗中的重大隐患。
02 三剑齐发,中国创新药物领跑全球
一、衣壳调节剂:GST-HG141的精准打击
在吉林大学牛俊奇教授团队领导的II期临床试验中,GST-HG141展示了对抗乙肝病毒的独特能力。这种口服小分子药物能精准干扰HBV衣壳组装过程,促使形成不含病毒遗传物质的“空壳”病毒。
研究纳入90例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超1年但仍处于LLV状态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GST-HG141仅24周,高低剂量组分别有84.0%(21/25)和81.5%(22/27)的患者实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更令人惊喜的是其对pgRNA的抑制效果——这是反映cccDNA活性的关键指标。治疗结束时,GST-HG141组55%-60%的患者pgRNA降至检测下限以下(1000拷贝/mL),而安慰剂组仅有9.5%。
2024年,中国国家药监局已授予GST-HG141 “突破性疗法”认定(来源:NMPA官网公示)。
二、反义寡核苷酸:AHB-137的基因沉默
AusperBio公司的AHB-137代表了另一类创新疗法。根据公司2025年8月官方公告,该药已获得中国CDE临床试验许可,此前已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与传统药物不同,AHB-137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SO),能特异性地与病毒mRNA结合,诱导其降解(机制说明:Nature Biotechnology技术综述)。该药物基于公司专有的Med-Oligo™技术平台开发。
三、细胞疗法:SCG101的免疫突破
2025年8月,SCG细胞疗法公司宣布其创新产品SCG101获得中国NMPA临床试验批准(来源:NMPA药物临床试验公示平台)。这是我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的乙肝靶向T细胞疗法。
三种创新疗法机制与进展(基于公开可查信息)
疗法类型代表药物核心机制研发进展已验证临床效果衣壳调节剂GST-HG141干扰病毒衣壳组装II期结果发表84%患者HBV DNA转阴反义寡核苷酸AHB-137降解病毒mRNA获批临床获突破性疗法认定TCR-T细胞疗法SCG101清除感染细胞I/II期获批肝癌研究中显示HBsAg降低03 功能性治愈,从概念走向现实
随着多款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功能性治愈”这一乙肝治疗的终极目标正变得触手可及。功能性治愈指停止治疗后仍保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伴或不伴表面抗体出现,肝脏炎症缓解。
传统治疗的功能性治愈率不足5%(依据:NEJM综述),而新型联合策略有望提升这一比例。国际肝病学会(IASL)在2025年共识中指出:多种机制药物的联合是实现功能性治愈的关键路径。
“三联疗法的设计旨在通过不同抗病毒机制协同作用,”广生堂公司在临床方案中说明。该公司正在探索GST-HG141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的策略。
04 乙肝与HIV,病毒治愈的差异之路
随着乙肝功能性治愈曙光初现,人们自然联想到:同为顽疾的艾滋病是否也能迎来治愈曙光?
从病毒学角度看,两者存在根本差异。乙肝病毒的cccDNA虽顽固,但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相比之下,艾滋病毒采用更“狡猾”的策略:它会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艾滋病毒通过逆转录形成‘前病毒’,与宿主基因组永久整合,”病毒学家在《Cell》期刊中对比指出,“这种整合使病毒库难以被清除。”
当前艾滋病治疗虽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需终身服药。而乙肝治疗的重要突破在于首次在临床层面显著影响病毒库标志物(如pgRNA)。
05 科学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前景光明,乙肝治愈之路仍面临挑战:
- 病毒DNA可能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依据:PLOS Pathogens研究)
- cccDNA的持久性仍未完全攻克**
- 不同患者存在治疗应答差异
但科学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 GST-HG141的III期研究已聚焦“抗病毒药物应答不佳人群”
- AHB-137的临床试验将评估长期病毒学指标
- SCG101首次将细胞疗法引入乙肝战场
结语
乙肝治疗的突破证明,通过多机制协同(直接抗病毒+免疫清除)可有效攻击顽固病毒库。这一策略正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同步推进——2025年7月《Nature》报道,基于CRISPR的HIV储存库清除技术已在灵长类动物实现病毒清除。
人类与病毒的对抗已进入新纪元。当医学的利剑刺向曾经不可治愈的疾病,我们终将见证:那些被写进教科书的“终身带毒”诊断,正在被逐页改写。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