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喀斯特峰丛间、曾因“九分石头一分土”陷入深度贫困的广西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6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04.85万元,成为石漠化山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地处喀斯特峰丛间、曾因“九分石头一分土”陷入深度贫困的广西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6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04.85万元,成为石漠化山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如今,连片桑园染绿岩壁,智能蚕房省时省力,“熊猫猪”(又称六白黑猪)膘肥体壮,隆明村在党支部书记班慧的带领下,“蹚”出了一条由“穷”到“富”的绿色振兴路。
“跨国经理”变身“泥腿书记”
2020年,班慧曾在越南工业园区率跨国团队创造年产值过亿元人民币的业绩。后来,他却辞去高薪职位,回到贫穷的家乡,竞选隆明村党支部书记。上任首月,班慧走遍全村19个村民小组,写下厚厚一本“民情日记”。他独创“三访工作法”(赶圩必访、红白事必访、晴雨必访),车辆后备箱常备雨靴、手电筒、应急药箱,车轮印织成覆盖全村的民情网。
2022年雨季,班慧发现脱贫户班乜弟家的留守儿童用竹筒接屋檐水喝,心中顿生愧疚感。他立即冒雨带队踏勘后山,先后手绘了16座水柜改造图,并组织拓宽了原来既窄又险的村道。
四年来,隆明村已修成23公里盘山公路,139名困难群众获公益金帮扶,1500余人喝上清冽自来水。
石缝里种出“绿色银行”
面对石漠化山区发展困局,班慧以“党建+科技+产业”破题。他带领村党支部推行“党员包户+网格动员”机制,白天入户和村民仔细算“经济账”:传统种植每亩年收入不足800元,“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盈利分红”可享受叠加效益;夜晚开庭院会讲“政策账”,用“脱贫户种桑最高奖补5000元”等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参与种植,并整合出506亩连片桑园,建成280万元产业基地。
2024年乡村遭受冰雹灾害,乡党委有关负责人和班慧带领党员突击队抢修蚕房电路12处、铺设防雹网10亩。在隆明村党支部引领下,156户村民通过“土地租金保底+务工薪金+盈利分红”机制,户均月增收1500元,合作社收益反哺村集体,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智能蚕房书写山乡巨变
为打破传统农业桎梏,班慧跟着乡党委书记韦耀、乡长李欢等三赴广东对接粤桂协作,并结合本村实际,将宜州自动化养蚕场景化作286万元项目申请书。2022年春,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在隆明村正式运转。
2024年夏,河池学院教授通过5G系统远程指导隆明村蚕农进行消毒作业,第18批蚕茧以每斤高于市场价3元被市场抢购,脱贫户班美的月薪从最初的800元升至3200元,隆明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接近105万元。
在武汉大学专家组指导下,班慧带领村民创新构建“桑枝—菌棒—黑木耳”“桑叶梗—饲料—‘熊猫猪’—粪肥—桑园”循环链,将废弃羊舍改造成现代化猪场。合作社提供猪仔和养殖技术并统一回收。如今,830户农户的猪圈里,额头“点雪”的“熊猫猪”拱食桑叶饲料,石漠化裸露岩地绿化率达92%,衍生出40亩黑木耳种植、10亩香茅茶示范园。
昔日的石漠荒山已化作“桑蚕绿洲”。武汉大学专家调研后指出,隆明村探索的“石漠化治理+智能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2020年,隆明村顺利摘掉贫困村帽子;2021-2022年度、2023年度,隆明村连续两年荣获东兰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进集体”;班慧先后获评为“东兰县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度全区人大代表工作先进个人”。(完)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