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限畅玩项目遭驱赶!曝光后老总致电道歉!沈阳文旅差点白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05:32 1

摘要:9月14日,一场发生在沈阳某景区的旅游纠纷,因一段女子曝光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公众对景区服务质量、营销诚信及管理机制的广泛讨论。事件的核心,围绕“无限畅玩”这一宣传口号的真实性,以及工作人员的恶劣态度展开,最终演变为一场对文旅行业诚信与服务理念的深刻

9月14日,一场发生在沈阳某景区的旅游纠纷,因一段女子曝光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公众对景区服务质量、营销诚信及管理机制的广泛讨论。事件的核心,围绕“无限畅玩”这一宣传口号的真实性,以及工作人员的恶劣态度展开,最终演变为一场对文旅行业诚信与服务理念的深刻反思。

据当事人女子描述,她为一家三口购买了标价98元/人的“无限畅玩”套票,涵盖景区内12个项目。然而,进入景区后才发现,适合孩子游玩的项目极为有限,仅有爬山车可玩。在游玩过程中,工作人员以“不能连续乘坐”为由,两次驱赶女子及其孩子,甚至态度傲慢地反问:“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更令人愤怒的是,该工作人员被指存在明显的选择性执法行为——在女性游客面前态度强硬,而在男性游客面前则噤若寒蝉,被网友质疑为“欺软怕硬”。这种不公正的对待不仅伤害了游客体验,也给孩子留下了负面的心理印象。孩子天真地问:“是不是因为没交钱才被赶下来?”这一问,直指事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景区诚信何在?

此次事件最核心的争议点,是“无限畅玩”的宣传是否构成虚假营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既然是“无限畅玩”,就应理解为游客在合理范围内可多次参与该项目。然而,景区方面显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且在未明确说明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种“图片仅供参考”的营销方式,在文旅行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节假日流量高峰期,景区常以“不限次”“畅玩”等词汇吸引游客,实则通过人为干预限制使用频率。此类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严重破坏了行业的公信力。

涉事工作人员的态度恶劣、缺乏基本服务意识的行为,暴露出景区内部管理机制的严重问题。景区本应是展示地方文化与旅游形象的第一窗口,但个别员工的不当言行却成了“形象杀手”。此次事件中,工作人员不仅没有以顾客为中心,反而以管理者自居,甚至在游客与官方客服沟通后仍继续刁难,显示出其缺乏职业素养与服务意识。

这不仅是一次个别员工的失误,更是景区整体管理文化的缩影。如果员工长期缺乏培训,管理者对一线服务人员缺乏监督与引导,那么类似事件只会不断重演。

面对舆情发酵,涉事景区的应对方式也值得商榷。最初,景区选择“删视频”“直播间内涵”等手段试图压制舆论,不仅未能平息事态,反而进一步激化公众情绪。直到事件持续扩大、口碑受损、潜在游客流失后,景区高层才出面道歉,并发布处理公告。

这一系列操作暴露出部分景区在危机公关上的短板:缺乏透明沟通、缺乏对游客情绪的共情,更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网友普遍认为,景区的道歉“来得太迟”,更像是迫于舆论压力的公关表演,而非真心悔过。

此次事件虽是个例,却折射出当前文旅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营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投诉机制不健全、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等。随着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游客对旅游体验的期待已从“有得玩”转向“玩得好”,而景区若仍停留在低效管理与粗放运营阶段,必将被市场淘汰。

此外,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文旅+互联网”的新思考。短视频平台成为游客表达不满、监督景区的重要渠道,倒逼行业提升透明度与服务质量。这也提醒各地文旅部门,需加强对景区的常态化监管,建立可追溯、可投诉、可问责的管理体系。

对于涉事景区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沉重的教训,也是转型的契机。唯有从制度建设、员工培训、客户反馈机制等方面全面改革,才能重建公众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整个文旅行业来说,这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一面镜子。唯有以游客为中心,以诚信为本,以服务为魂,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青睐,推动中国旅游业走向更高水平。

来源:故檐听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