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聚焦关键 五化并重 “奏”响理论宣讲最强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13:42 1

摘要:为有效破解理论宣讲“你讲我听”、方式方法单一,互动性、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东营区以基层理论宣讲体系化建设为抓手,聚焦队伍“专业化”、阵地“全域化”、内容“精准化”、形式“场景化”、机制“体系化”,着力在“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常态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为有效破解理论宣讲“你讲我听”、方式方法单一,互动性、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东营区以基层理论宣讲体系化建设为抓手,聚焦队伍“专业化”、阵地“全域化”、内容“精准化”、形式“场景化”、机制“体系化”,着力在“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常态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切实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提质增效。

突出专业化,建设强劲有力“讲师团”

聚焦宣讲队伍能力建设,念好“选、育、练”三字诀,打造最受基层群众欢迎的理论宣讲“生力军”。一是搭建平台“选”。通过以赛促建方式,举办“中国梦”“基层海选”“大比武”等活动30余场次,选拔骨干人员100余名。通过基层推荐、主动挖掘等方式,建立完善“党史名家、思政名师、百姓名嘴、文艺名团”人才体系,组建各类宣讲团50余支、“9000”“牛小新”“小河说”等青年宣讲队伍10支,打造上下联动、结构优化的宣讲队伍。二是分层分类“育”。推开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培训、帮带、实练”培育模式,从党校、优秀宣讲员中选聘宣讲顾问,采取专题辅导、实景模拟等方式,定期组织宣讲示范培训,提升宣讲员宣讲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的裂变效应。三是灵活多样“练”。组织宣讲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村居社区企业、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前沿、发展项目现场,感受理论指导实践的丰富成果和时代伟力,做好集中备课,打造宣讲精品。同时,组织开展“五进”巡回宣讲1000余场,通过以讲促练的方式,帮助宣讲员增加历练、迅速成长。

突出“全域化”,建立群众集聚“强磁场”

聚焦群众集聚地,拓展线上线下宣讲渠道,拓展宣讲阵地场域,让宣讲更具传播力、穿透力。一是建设宣讲主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氛围、有菜单、有计划、有品牌、有标识、有保障”的标准,突出工作实际和特色特点,建设“信仰空间”“理论宣讲室”,评选20 个区级示范阵地,筑牢理论宣讲主阵地。二是用好人气微空间。坚持“一镇街一品牌、一村社一特色”,持续放大“理想亭”“书记茶摊”“小马扎”等现有阵地作用,依托文化广场、公园、旅游景点等人员集聚空间建设宣讲阵地,因地制宜搭建群众“家门口”的课堂,推出“宣讲集市”“理响驿站”等一批特色阵地,扩大宣讲覆盖面。三是拓展线上新阵地。依托知东营App开设“油城讲坛”“声动油城”“油城小融”“冰冰说”等融媒体宣讲栏目135期,让“云上”宣讲有声有色。录制200余个音视频生成“二维码”,在各类阵地打造“码”上听讲空间,让理论宣讲扫码即听、随手可及。利用农村大喇叭开展“喇叭宣讲进万家”活动,受众人数20余万人次。

突出“精准化”,找准干部群众“共鸣点”

紧盯理论热点、群众关注点,找准“小切口”“新角度”,让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易接受。一是优化资源配送,做到“你点我讲”。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枢大脑”作用,整合全区理论宣讲资源,梳理“宣讲清单”“需求清单”“供给清单”,精准摸排群众需求,畅通供需对接,点单化选派宣讲队伍,开展宣讲200余场,推动理论宣讲入脑入心。二是聚焦重大主题,做到“你惑我解”。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重大会议精神等主题,打造《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年》等精品课30余部,分层分类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精神”宣讲1000余场,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达群众身边。三是回应群众关切,做到“你需我应”。聚焦群众关心的话题,围绕“先模事迹、惠民惠企政策、卫生医疗、移风易俗”等主题,组织有关行业系统打造《卫生知识普及》《爱心包裹》《说彩礼》等作品300余部,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敲门宣讲500余场,在面对面、点对点中讲政策、将变化、讲服务,更好凝聚人心、汇聚民智。

聚焦“场景化”,增强理论宣讲“感染力”

突破传统宣讲模式,创新宣讲形式载体,多措并举提升宣讲质效。一是情景式宣讲。利用各类党性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按照“七有”标准打造“清邮艺”“文明板报”“共富工坊”“红色校车”“理论大巴”等30个情景化、沉浸式特色宣讲工作室和空间,围绕宣讲主题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增强理论宣讲带入感。二是文艺式宣讲。探索“理论+文艺”宣讲新路子,运用吕剧、京韵大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方式,编创音乐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艺表演,创新“舞台上的党课”“吕韵盈万家”“文化夜集”等宣讲活动,在接地气中聚人气,推动理论宣讲“出圈出彩”。三是互动式宣讲。以服务群众为导向,创新宣讲方式,改变以单项灌输为主的传统宣讲,采取“讲、议、评”的灵活宣讲模式开展互动宣讲200余场,引导群众发言、相互补充,从“以我为主导”变为“群众来主导”,提高群众对理论宣讲的参与度。同时,统筹区级宣讲直播基地和各层面线上宣讲阵地,建立线上宣讲矩阵,实施线上宣讲集成联动,扩大宣讲覆盖,增强宣讲可及性。

突出“体系化”,打牢常态长效“硬支撑”

突出宣讲体系化常态化,推动资源向宣讲上聚、力量往宣讲上使,打造纵向联动、横向融合的理论宣讲路径。一是筑牢主体框架。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系统谋划,出台《东营区关于加强新时代理论宣讲体系化建设的意见》,明确组织、内容、阵地、培训、机制、保障“六大体系”,覆盖区、镇(街)居(社区)各层面、各领域,夯实长效有效的制度保障基础。二是优化机制运行。建立常态轮值机制。着眼激发基层宣讲动力,区级层面发布月度宣讲主题,以镇街、区直行业系统部门为主体轮值承办30余场示范宣讲活动,激发各层面工作积极性。建立宣讲“七进”机制。结合不同层面、不同行业需求,组织政策宣讲、模范宣讲、红色宣讲深入基层单位,扩大宣讲工作覆盖。建立联学联讲机制。分油地、镇街、县乡三个层面建立结对关系,统筹整合区域宣讲资源,开展跨部门跨地域联合宣讲11场次,凝聚宣讲合力。三是强化保障支撑。将基层理论宣讲纳入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总体布局,强化统筹谋划调度,夯实人才、资源、阵地保障基础。实施理论宣讲记实管理,印制宣讲纪实手册,全程记录宣讲员宣讲活动,与专业话评定相结合,调动基层理论宣讲队伍的积极性。制定《东营区宣讲员专业化评定管理办法》等,打通宣讲员专业化发展路径,建立理论宣讲员评星定级、跟踪问效机制,强化工作激励。(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