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等部门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解读。公安部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副局长许成磊表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万起,抓获犯罪嫌
央广网北京4月9日消息(记者 邵蓝洁)9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等部门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解读。公安部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副局长许成磊表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万名,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对强化行刑衔接、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提出明确要求。许成磊表示,公安机关在食品安全全链条协同治理中,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专项打击。始终坚持对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将打击食品犯罪作为全国公安机关“昆仑”专项工作重点,紧盯《意见》强调的食用农产品、肉制品、校园食品以及境外疫区食品等重点领域,聚焦食用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网络直播带货、网络订餐等重点环节,统筹运用小集群、小区域、小专题打击模式,实施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联动打击,构建全链条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新机制。
二是强化衔接合力。进一步健全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加强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打”联动,及时通报侦办案件中发现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联合开展专项打击治理。落实案件双向移送要求,推行“一案三查”制度,即对重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查清案件主犯、共犯、从犯是否涉及公职人员;查清幕后犯罪利益链条是否涉嫌职务犯罪;查清案件关联人员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行政违法行为。对相关问题线索,依纪依法移交纪检监察机关,通报行政主管部门,强化行刑衔接、纪法衔接,切实形成打击整治合力。
三是推动源头治理。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指导各地在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打击犯罪的同时,注重深挖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食品造假“潜规则”及风险隐患,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提示函,通报典型案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链条闭环监管,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推动堵塞漏洞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防止小问题、小风险演化为大事件、大案件,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四是提升能力水平。指导各地公安机关做专做强食品安全犯罪侦查力量,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积极构建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四动”工作格局。强化线索摸排,统筹使用快检技术手段,加大对肉制品、校园食材、外卖、直播带货等重点领域的暗访抽检力度,加快推进环食药犯罪线索网上举报平台建设应用,及时发现处理违法犯罪线索。组织地方打造一批侦查办案战略支撑点,发挥“尖刀队”作用,推广犯罪预警应用模型,以精确预警助力精准打击。依托公安部环食药检验鉴定实验室等检验鉴定“国家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有力应对食品非法添加手法翻新等问题,提升侦查打击的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更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