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天津大学京津冀非遗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暨十期研培精品展,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行。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有140余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
转自:天津日报
日前,天津大学京津冀非遗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暨十期研培精品展,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行。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有140余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参与该计划。天津大学自2018年参与该计划以来,共承办了十期研修班,培训了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
此次十期研培精品展,内容主要包括十期回眸、城邑精工、乡村巧手、研培良师、匠艺新篇五个板块,旨在回顾天津大学十期研培成果。展品包括风筝、布老虎、泥塑、插花、绒花等20个类别的85件作品,这些作品均为各期研修班学员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更通过创意表达与跨界融合,展现了我国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见证非遗从“活”过来到“火”起来
“十期研培,八年坚守。我们见证了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蜕变,也见证了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传承人从‘守艺’到‘创艺’的成长。他们用双手延续千年技艺,用智慧连接现代市场,用行动诠释着非遗的真正活力——不仅延续着历史的声息,捕捉着时代的讯号,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未来的呼唤。”此次展览的结语中有着这样一段话,引得很多参观者驻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非遗研培),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据悉,10年来该项目举办各类研修班1400余期,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超5万人次。该项目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也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马知遥教授团队自2018年开始承办非遗研培工作,谈及这些年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相关工作的感受,马知遥教授说:“我从事民俗研究和非遗研究近二十年。最开始做非遗研究那几年,我非常焦虑。我接触了很多非遗从业者,这些老艺人虽然有很强的技艺,但是无法变现,生活艰难。而对于老百姓来讲,非遗还是个陌生、模糊的概念。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与非遗相关的节庆文化活动,结果来参加活动的都是被主办方邀请的相关领域专家,当地老百姓很少知道有这么一个活动。当时,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遗不应该成为某些专家的非遗,它应该全民共享,我们不能只是倡导保护,我们要真正让别人了解非遗,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只有老百姓自觉地参与进来的时候,非遗传承才有希望。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地和师资力量,将非遗扎根在校园里,这就是一种播种和传承的方式。一方面,通过高校的平台和资源,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能,增强他们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非遗进校园促进了非遗的传播,而非遗教育则通过培养非遗专业人才,对非遗传承产生重要作用。”
马知遥坦言,“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或认可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社会上、学界也出现了对非遗研培计划的反对声音。”
当时有人说:“掌握技能的传承人,本来是自由飞翔的雄鹰,把他们带到校园‘规训’,就成为了老母鸡,你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有人担心,接受精英化教育以后,非遗传承人群还会根植于民间去创造吗?
面对这些声音,马知遥认为:“我们要多听一听非遗传承人自己的想法,他们是否希望学习呢?”
2018年举办天津大学的第一期非遗研修班时,马知遥顶着非常大的压力,挨个打电话邀请非遗传承人,这些人都是马知遥在此前非遗田野调查和相关活动中认识的朋友。这些传承人报名非常踊跃,最后,第一期非遗研修班有80名学员参加。八年十期研修班,每次报名人数都超出预期。
第一期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8岁,她是山西长治非遗潞王虎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海兰。在学员交流环节,刘海兰给其他学员演示布老虎的缝制技术,她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后来竟然哽咽了,她说:“我这辈子从来没走出我的那个县城,没想到老了还有机会出来学艺,而且来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天津大学,让我梦里都能笑醒。我这辈子的手艺没有白学,以后我更知道我的手艺是宝贝,我一定要好好传下去。”
经过各方面多年的努力,如今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以说是非遗实现了从“活”过来到“火”起来的转身。八年来,天大非遗研修班的组织团队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群的变化:从最初对非遗传承没目标、没信心,到通过研培认识到自己手艺的价值,明确了自身责任,感受到国家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从一开始创作没思路,到学习了现代设计理念,突破了创作瓶颈,让作品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从没有销售渠道、传承难以为继,到学员之间互相搭台借力、合作共赢,把路越走越宽,事业越做越大。
引领年轻传承人直面时代新挑战
近年来,非遗传承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抖音上传承和传播非遗的人群在扩大,其中“95后”“00后”成为生力军,30岁以下传承人年增长72%。而在天大非遗研培这个平台上,这一现象也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00后”,开始接过父辈身上的担子,在非遗传承中“挑大梁”。
马知遥教授介绍:年轻的传承人,普遍对市场更为敏感,给非遗研培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为适应学员的需求,2020年开始,天大非遗研培组织团队先后邀请多家知名企业的营销团队现场授课,帮助学员学习营销策略和对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手把手地教学员做直播,帮助其通过直播变现。
“80后”刘玉伟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他来到天大非遗研修班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通过网络直播间宣传面塑,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此后,他将多种非遗元素跨界融合,2022年推出了“黄河虎娃”系列作品,作品融汇布老虎、剪纸等民俗元素,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订单纷至沓来。
非遗研培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跨界合作的平台,不同非遗项目的碰撞,激发了新的灵感,甚至诞生了新的传承路径。今年,在天津大学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和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上,“妙众堂药陶养生杯”诞生了,这款养生杯是学员魏丽丽和韩亮的合作作品,作品结合了中华老字号“妙众堂”旗下非遗项目的养生保健理念和盆罐村制陶技艺。魏丽丽和韩亮二人,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还是企业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他们为该产品注册了商标,双方计划合作研发相关系列产品。他们在研修班学到了更多的营销策略,并马上付诸实践,用企业模式、企业家的速度,去推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马知遥表示:研培计划开展以来,教学相长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在研培过程中,学员的需求促使研培高校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和师资的调整。前期实施研培计划目的是为了强基础、扩眼界,到中后期,学员的要求就落在提升对于市场的适应力和营销能力上。研培计划还搭建了非遗相关企业家之间的合作平台,形成非遗相关产品的企业化保护模式。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非遗传承出现了新问题,在研培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高校接触到大量的来自基层的信息,这些新问题可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反馈。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资源,从而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非遗人才和接地气的学术成果。
让“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在非遗传承领域,很多非遗传承人、研究者正在尝试以“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教授周雅琴,一直深度参与天津大学非遗研培工作,她表示:“非遗的记忆藏在‘视觉’中(如风筝造型),设计的介入能让文化性‘可视化’落地。对于很多传承人来说,设计能力的薄弱是传承过程中的痛点。”
周雅琴举例说:“前不久,一位非遗传承人接到了一个大订单,要求设计100款非遗产品并进行制作,可是这让传承人很头疼。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几十款产品后,传承人的创意接近枯竭。此外,传承人虽然非遗技艺精湛,但是却不擅长绘制设计图稿,于是他还要与专业绘图人员合作绘制设计图,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且有很多设计灵感因为沟通不畅无法实现。在非遗研培中,我们为非遗传承人开设了AI(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鼓励他们运用AI辅助工作,从而提高效率。”
AI的出现确实帮助非遗传承人解决了不少问题,例如,写销售文案、做课件、制作创意图片等。“但是目前非遗传承人在使用通用的AI软件生成图片时,经常出现Bug(程序中的错误或缺陷)。例如,非遗传承人要制作‘五蝠’图案,这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五福,然而没有进行专业训练的AI模型会生成一张西方吸血鬼风格的暗黑‘五蝠’,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蝙蝠纹样。这个问题在2023年左右就暴露出来了。不少传承人反馈,想用AI生图但是用不了。”周雅琴介绍。
近年来,周雅琴教授与非遗传承人积极合作,进行《“津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创新——基于人工智能扩散模型的生成式设计新路径》课题的研究。周雅琴解释:“通俗一点来说,目前的通用AI模型是基于从互联网上获取的大数据进行训练的,这些数据缺乏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常见的AI模型无法完成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创作。我们的工作则包括,首先建构非遗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其次建立语料库,最后进行垂直模型训练。简单来讲,AI如同小孩,需先‘投喂’专业语料(如非遗纹样、故事),才能输出合格作品。”
目前,该课题项目已经创建包含吉祥主题和传统样式的多个数据集,并完成了杨柳青木版年画、风筝、景泰蓝制作技艺三项非遗技艺的垂直模型训练。
在周雅琴看来,让现代非遗传承人同时兼顾技艺持有者、科普教师、电商运营和产品经理的工作,这显然不现实。很多传承人也表示分身乏术,影响了非遗传承的效果。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手工,而是解放创造力——让传承人专注手艺,设计师负责美学,人工智能承担重复劳动。例如,在创作初期,传承人可借助AI快速生成设计初稿,后续只需调整细节即可投入制作生产。
谈到非遗的未来,周雅琴表示,数智化生成技术赋能非遗创作,需要非遗传承人与社科(民俗学、非遗学、设计学)、工科(视觉识别、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面的人才之间紧密合作。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垂直模型能同时应用于非遗数字人、非遗数字传播、非遗数字出海等领域,她希望相关部门联动,自上而下推动科研机构对“津派非遗数智化”的积极参与,同时开展相关培训,打通学科壁垒。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敬畏传统的根基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当古老技艺遇见现代审美,当手工匠心碰撞商业智慧,当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联动,非遗便能绽放出跨越时空的魅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