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之死的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7:17 2

摘要:庐山是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文人贤士最向往的地方,从司马迁“南登庐山”之后,天下的文人们就像雪片般纷纷来到了这里,尤其自从陶渊明在此长期徘徊流连之后,这里简直就是文人们必须来朝拜的地方。

山是庐山的山,水是鄱阳的水,人是那个叫做陶渊明的人。

庐山是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文人贤士最向往的地方,从司马迁“南登庐山”之后,天下的文人们就像雪片般纷纷来到了这里,尤其自从陶渊明在此长期徘徊流连之后,这里简直就是文人们必须来朝拜的地方。

登上庐山,俯瞰天地,吞吐着千年最壮观的气象,我曾有在庐山登高远望,竟然看到了远处白茫茫波光滟潋而又无比虚幻的景象,导游告余曰:“那就是著名的鄱阳湖”,世间上诸多美景分散各地,唯是造物主对此特别偏心,在相距不远处便能慷慨地制造人间绝世的美湖栖息陪伴在“美庐”身旁,一刚一柔,展示着这里的绝世风光。

我曾有幸在鄱阳湖乘船观看湖光山色,遥想古人,对望青山,世间上再难找到如此结合的妙谛了,在传统文化里,庐山、鄱阳湖该是被引用为诗人为最多的吧,从靖节先生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生死与共,到王勃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巨大苍凉,我们莫不感到这山这水在他们心底的分量。李白、白居易、苏轼,这些高度成就的诗人们莫不登庐山,望鄱阳,怀念陶先生。这个名单可以写的更长,但是此刻我更多的是想长时间聆听陶渊明的声音,因为只有这位先生与庐山共老,与鄱阳湖共生。

那是一个混沌不堪而又互相残杀的冷酷时代,官场的倾轧和那些俗世叫人恶心的理解让他呕吐不止,他越是这样,就越想念自己的故乡,他深知这样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生活难度,但是他不怕,只要能采菊东篱下,还有什么不能为此放弃?他渴望生活,渴望一种至真至纯的生活环境,只和僧道老农来往,只与山风、竹林、菊花、小孩儿倾心。他说这话毫不矫情,他曾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腰杆子绝对不能为了几斗米去折节,那样活着还不如去死。

我曾有幸徘徊在先生的纪念馆,那里宁静而质朴,像极了老先生的家。看门的只有一位大嫂,她勤恳的打扫着这个庭院,我问她游人多吗?她说要看时间,有时候连韩国人都不远千里来呢。我听了这话忽然极为感动,先生的气节已经传播千古,跨海扬升,这岂不靠着真正的“清风高节”让所有人才能如此仰望?

只不过先生在世的时候,生活得实在艰难,他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正如鲁迅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女儿曾因家里无米而生生饿死,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去老朋友那里放下最后的尊严去求一碗饭吃。最严重的时候饿得连床都起不来,就是在这样的贫病交加都未能改变他半点心志。

走在庐山的山道上,游荡在鄱阳湖中,心头布满了关于先生的所有事情,每当念及先生,总有一点伤感的眼泪流出,他远离违背自然的东西,他寻找人世间的至善至美。他喝着清酒,作着淡雅的诗文,看透了世间冷暖和那些生生死死。达观,成为晚年先生的精神归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太白写庐山的句子,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达观。在水的这边,依稀还能看到羽扇纶巾周瑜操练水军远去的帆影,还可以为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而听到阵阵厮杀感到心惊,这里远接历史中的风云,但是最让人留恋的还是陶渊明那平和的家园。

所有征战都是为了获得江山,与他们来比,不争不求的陶渊明真是好命!

鄱阳湖的鸟海的翅膀能否重新衔来那远去的梦,斯人已逝,只有阵阵的湖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浩瀚感叹。先生自小生长在这片美丽的湖边,他一定在这里贪玩到不肯早早回家,他喜欢看在这里看落日余晖,亲近那些从不害怕他的鸟儿。

孩子喜欢水是天性,水能给他灵感,给他生活中最柔和亲切的感觉,鄱阳湖承载了先生的梦,给了他太多的灵感。对于这样一条千年的湖泊,所有喜欢靖节先生的人都应该发出内心真诚的感叹和感谢。

在庐山上的晚间,山风甚大,游走在靖节先生以庐山康王谷为背景创作出的《桃花源》的时候,我多么的希望也能看到那些陶然自得,黄发垂髫的孩子们,跟他们在桃花源里打渔、躲在桃花深处里玩起捉迷藏。

这里的一山和一水,都因为先生而名震天下,三者永远的结合在了一起,只有山水才是伟大诗人最终的归宿,他是那么的安然喜乐。自靖节先生去世不久,就出现了许多在文坛上有相当影响的文人写序题跋,比如南北朝时金紫光禄大夫颜延年,还有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写了著名的《陶潜传》,以及文选大家昭明太子等等为之亲自作序,这中密集而高层文人作序的现象历史上并不多见。

“五柳先生“叫的多么平时而自然,他的生命就是那么简约,就像一草一木只需阳光风雨便能过活一生,他向往桃花源那样的村子,里面只有淳朴的好人,没有自私自利,更没有鬼迷心窍的功名利禄,那是一个远离人世烦恼的最”宜居“的地方,他为此出神的向往,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桃花盛开的地方!

来源:非典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