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李国齐、徐波团队借鉴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内生复杂性”的具有线性复杂度的类脑脉冲大模型架构,在发表原创内生复杂性理论系列论文工作的基础上,与沐曦MetaX合作,打造了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
人工智能
01 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
9月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李国齐、徐波团队借鉴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内生复杂性”的具有线性复杂度的类脑脉冲大模型架构,在发表原创内生复杂性理论系列论文工作的基础上,与沐曦MetaX合作,打造了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SpikingBrAIn-1.0),在国产千卡GPU算力平台上完成全流程训练和推理,实现了大模型在超长序列推理上数量级的效率和速度提升,展示了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的新型非Transformer大模型架构生态的可行性。
研究团队开源了SpikingBrain-1.0-7B模型,并开放SpikingBrain-1.0-76B测试网址,同步公开了经工业界大规模验证的类脑脉冲大模型SpikingBrain-1.0中英文技术报告。
• 点评:一个月前,李国齐研究员在行业论坛上介绍原生类脑通用大模型,表示希望能打通“数据—国产类脑基础模型—国产GPU算力平台”的全栈式研究链条;一个月后,瞬悉1.0大模型发布。这是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创新的重要突破,也是中国国产算力的新突破,为下一代神经形态的计算理论和芯片设计奠定了基础。(李一跞)
2025年8月2日,李国齐研究员在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的2025类脑芯片与系统创新论坛上演讲,介绍他们的类脑模型研究进展和下一步计划(黄金萍/拍摄)
02 新型光学芯片可将AI任务的能效提高100倍
9月8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团队在《先进光子学》(Advanced Photonics)发表论文Near-energy-free photonic Fourier transformation for convolution operation acceleration,报告了一种新型芯片,其能效是执行相同计算的现有芯片的10-100倍。
这款芯片采用两组标准制造工艺的微型菲涅尔透镜,其宽度仅为人类头发丝的几分之一。机器学习数据(例如来自图像或其他模式识别任务的数据)在芯片上被转换为激光,并穿过透镜。之后,结果被转换回数字信号,以完成人工智能任务。
• 点评:新型芯片利用光而非电来执行人工智能中最耗电的部分之一——图像识别和类似的模式查找任务,从而降低了能耗,加快了处理速度,有助于搭建高性能的AI模型和系统,缓解了大规模的电力需求。(曹妍)
03 英伟达发布新款芯片RubinCPX
9月9日,英伟达宣布推出全新芯片RubinCPX,这是专为“数百万tokens”的上下文处理而设计的专用GPU,用于提升当前AI推理运算的速度和效率,特别是编程、视频生成等需要超长上下文窗口的应用。
Rubin CPX GPU配备了128GB的GDDR7显存,与 NVIDIA GB300 NVL72 系统相比,提供了3倍更快的注意力机制,并且将得到英伟达完整软件栈的支持。Rubin CPX 提供多种配置,包括Vera Rubin NVL144 CPX,预计将于2026年年底正式交付。
• 点评:CPX是首款专为一次性处理大量知识进行AI推理而构建的芯片,旨在区别推理过程中的上下文阶段和生成阶段,将大幅提升数据中心的算力效率。(曹妍)
04 Arm推出ArmLumex计算子系统
9月10日,Arm推出全新ArmLumex计算子系统(Compute Subsystem, CSS) 平台,专为加速旗舰级智能手机及下一代个人电脑的AI体验。Lumex CSS平台集成了搭载第二代可伸缩矩阵扩展 (SME2) 技术的最高性能Arm CPU、GPU及系统IP,支持桌面级移动游戏、实时翻译、智能助手等应用。
Arm正在所有CPU平台上启用SME2技术,合作伙伴可自主选择将Lumex集成至SoC的方式:既可直接采用交付平台,利用针对其需求定制的尖端物理实现方案,从而缩短上市周期并提升性能表现;亦可根据目标性能层级配置平台RTL,并自主完成核心固化。
• 点评:计算系统在进化,端侧智能在发展。随着终端设备的AI体验不断优化,一切都在走向AI化,AI也将重新定义硬件架构和商业规则。(李一跞)
05 可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纳米标记机器人”
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Amplifying antigen-induced cellular responses with proxiMITy labelling,报告他们将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邻近标记技术应用于疾病治疗,通过构建一种深红光或超声波响应的工程化纳米酶,成功开发出可对癌细胞精准识别的“纳米标记机器人”。
邻近标记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能在细胞的特定位置对周边环境进行催化标记。利用这一技术原理开发的“纳米标记机器人”可搭载识别癌细胞的抗体或配体,通过血液循环富集在癌细胞的表面,再通过深红光或超声波下达指令,就可以给癌细胞打上清晰的标记,成为“人造靶标”。这种高密度的标记,促使T细胞表面的相关识别受体高效聚集,触发其最强攻击模式,对深红光或超声波引导的位置,实施精准打击。与此同时,还能激活全身的免疫系统,形成长期记忆,如同在体内接种了“肿瘤疫苗”。
• 点评:通过将邻近标记技术从观测工具转变为治疗工具,研究团队在癌细胞表面制造出难以逃逸的靶标,以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效力,并激发人体内持久且强大的抗肿瘤效应。即使未来有新的癌细胞出现,免疫系统也能立刻识别并清除。这一研究为推进更高效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新思路。(卫酉祎)
生物医药
06 可在人体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
9月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发布消息称,该院骨科范顺武、林贤丰团队从牡蛎粘附的奥秘中获取灵感,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骨02”碎骨黏,成功完成全球首个针对粉碎性骨折黏合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组,“骨02”在150余例受试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项指标均达到预设标准。
“骨02”在血液浸润的湿性生理环境下实现2-3分钟即时、强效黏合;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约6个月后随骨愈合而自然吸收,实现真正的“无痕”,免除传统手术需二次手术之苦;其最大黏合拉力可达四百多斤,具有替代金属内固定物的潜力,同时可降低金属异物反应和感染风险,大幅提升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创伤,实现了真正的骨科手术微创化。
• 点评:这一创新生物材料可用于大小骨折碎片的黏合固定,有望为骨科带来治疗模式的革新。(李一跞)
07 诺华以14亿美元收购Tourmaline Bio
9月9日,诺华宣布以14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Tourmaline Bio(TRML.O),获得其核心资产抗IL-6单抗药物Pacibekitug,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该交易预计2025年四季度完成,目前尚须监管批准。
Tourmaline Bio成立于2021年9月,2022年从辉瑞获得Pacibekitug(原代号PF-04236921)授权。2025年5月公布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每月一次15mg剂量给药组在90天内将hs-CRP(超敏C反应蛋白,鉴别血管炎症反应上调的有用标记)水平降低了85%,每季度服用50mg的剂量降低了86%,安全性数据与安慰剂相当。
• 点评:Pacibekitug通过抑制IL-6信号通路,有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填补现有降脂药物无法解决的炎症问题。通过本次收购,诺华补充了心血管管线,巩固其在心血管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也将加速Pacibekitug上市,尽早为患者带来首款抗炎心血管药物。(罗仙仙)
08 强生膀胱癌新疗法获批上市
9月9日,强生(Johnson & Johnson)创新药物Inlexzo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拒绝或不符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卡介苗(BCG)无反应、伴原位癌(CIS)、伴或不伴状肿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成人患者。
Inlexzo(TAR-200)是一种膀胱内药物释放系统(iDRS,一种创新的药物递送技术),旨在实现吉西他滨(抗肿瘤药)在膀胱中的持续局部释放,维持局部药物暴露时间长达数周。本次获批主要基于一项2期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使用Inlexzo治疗的BCG无应答NMIBC患者中有82%达到完全缓解(CR),即治疗后未观察到癌症迹象(95% CI:72-90);该高缓解率具有显著的持久性,其中51%的患者维持至少一年的完全缓解。
• 点评:Inlexzo是首个获批能够在膀胱内持续释放抗癌药物的iDRS,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其创新的药物递送技术也为其他癌症或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借鉴。(罗仙仙)
09 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新型致病基因突变PLD4
9月10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研究论文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PLD4 lead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首次证实人类PLD4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阐明了其致病机制——PLD4突变引起Toll样受体7(TLR7)和TLR9过度活化,激活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驱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浆细胞(PCs)的内在性扩增,导致自身免疫稳态失衡和SLE的核心分子机制。
同时,研究团队还验证了靶向I型干扰素效应通路的JAK抑制剂——巴瑞替尼(baricitinib,已获批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斑秃等疾病),对Pld4缺陷小鼠及患者来源的细胞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为开展靶向核心致病通路和关键效应细胞的SLE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点评: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多种自身抗体及系统性脏器损伤,目前已发现三十余个SLE的致病基因。上述研究解析了SLE遗传致病新机制,加深了我们对这种复杂疾病病理的理解,为SLE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罗仙仙)
10 揭秘ABCA7基因突变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机制
9月10日,麻省理工学院(MIT)蔡立慧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ABCA7 variants impact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mitochondria in neurons,揭示了ABCA7基因功能缺失突变通过影响神经元中的磷脂酰胆碱和线粒体,从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而补充胞磷胆碱(CDP-choline,合成磷脂酰胆碱的中间体)有望逆转这些影响。
研究团队从一项名为ROSMAP的研究中获取了12 个携带 ABCA7功能缺失突变患者的大脑组织样本,对其进行单细胞核RNA测序,发现了与罕见的ABCA7功能缺失突变相关的多种神经细胞类型的广泛的基因表达变化。
研究团队随后利用iPSC生成了由携带ABCA7功能缺失突变的神经元构成的大脑类器官,这些大脑类器官产生了更高水平的 β-淀粉样蛋白(Aβ),而使用胞磷胆碱对这些类器官进行治疗,使Aβ水平和神经元过度兴奋性(这两者是ABCA7功能障碍所加剧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特征)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 点评:发现ABCA7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之间关联的潜在机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将为备受困扰的老年痴呆症治疗带来新思路。(李一跞)
能源与通信
11 宁德时代发布NP3.0电池安全技术平台
9月7日,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全球首推NP3.0(No Propogation 3.0)技术平台,并发布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神行Pro。
NP3.0平台集成了八大核心技术:阻燃电解液、阻燃安全隔膜、纳米点包覆正极材料、电芯安全装置、气凝胶隔热垫、防火喷涂层、电路稳定控制技术、高压主动冷却技术和系统控制策略,构建了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铁三角”。
神行Pro搭载NP3.0安全技术,应用Wave电芯和Cell to Body结构设计,系统成组效率达到76%。其中,长寿版具备758公里的续航能力;超充版在实现683公里续航能力的同时,实现12C峰值充电能力,充电10分钟即可补能478公里。
• 点评:自2024年以来,宁德时代在非中国市场的份额超过韩国LG,位居全球第一。拿下国内国际市场双冠军,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才有技术引领和市场突破。NP3.0和神行Pro电池也将成为宁德时代继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新助力。(曹妍)
12 中国联通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9月8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消息称,按照《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有关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通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的应用,丰富通信服务和产品供给。
• 点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正走向普通用户。中国电信是三大电信运营商中最早拿到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的,已于2023年、2024年先后发布手机直连卫星服务、汽车直连卫星服务。眼下中国联通成为了第二家,中国移动加油!(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