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浙商精神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0:10 1

摘要:“浙商”,是中国企业敢为人先、实干创业的代表性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浙商精神,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

“浙商”,是中国企业敢为人先、实干创业的代表性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浙商精神,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

浙商精神必须与时俱进

中国经济时报:浙商的“四千精神”广为人知,是浙商群体的重要精神标识。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浙商精神被注入了哪些新的时代内涵?其核心特质发生了怎样的演进与升华?

杨轶清:浙商是具有浓烈企业家精神的群体,浙江人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精神确实比较突出,浙商精神是驱动浙江经济走在前列的重要力量。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典型的浙商精神,但如果把浙商精神只概括为“四千精神”就不全面、不准确。“四千精神”的核心是吃苦耐劳艰苦创业,进入新时代的浙商,仅仅靠“四千精神”已经不足以驱动浙商走得更远。“四千精神”的内核永远不能丢,但必须与时俱进。从现阶段浙商显现出来的缺陷和未来趋势看,“去草根化和木本化”是浙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任务。

未来应引导浙商群体聚焦“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贯彻浙江《关于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决定》,举办弘扬企业家精神等系列活动,总结、提炼、培育新时代“浙商文化”,助力民营经济新飞跃。

浙商要发展,文化是支撑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浙商要继续走在前列,在您看来,需要进行怎么样的“更新升级”?

杨轶清:文化是浙商能够成长壮大的根基,浙商文化是驱动浙商生存发展的内核。同样,文化力量也是浙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实际上阐述了浙商这一群体产生、形成与发展的灵魂性内核。浙商创造了浙江过去的经济成就,未来在继续做好经济社会贡献的同时,还将成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600多万的省外浙商和超过200万的海外浙商,是中国最大的离开本土(出生地)的创业群体。从内涵结构上说,“浙商”既是自然人也是法人,是人文和经济活动的聚合体、浙江文化“活”的载体和“移动”传播者,也是推动文化有机更新的主体力量和主导力量之一。

浙商能否继往开来,与浙商文化能否与时俱进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浙商文化才是“根”与“魂”,才是长久而超越时空的力量。浙商要不断发展、飞跃,必须要有浙商文化的支撑。

营商环境是土壤

中国经济时报:浙江的亲清政商关系如何?

杨轶清:为什么浙江能有浙商?为什么浙商出在浙江?一方面,浙江的水土和人文造就了浙商,同时浙江的政府服务和公共环境培育了浙商。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定、务实和理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了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一起与浙江浓厚的创业文化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了活力四射的浙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能够在各个时期领跑全国,从根本上说是浙江拥有一个有利于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营商环境,也就是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浙商群体和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创造的,各级党委、政府的务实高效和浙商群体的创新转型,共同营造了这个特别适合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中观环境”。

农妇冯爱倩闯进义乌县委书记办公室高声质问,需要勇气;章华妹20岁就在温州马路边设摊开店,也需要勇气。但义乌县委书记拍板同意放开小商品集市、温州鼓楼工商所批出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更加需要勇气。这是政府官员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承受的风险,比个体工商户本身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和浙商群体进行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和战略安排,2003年提出的“八八战略”第一条就是“体制机制优势”,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浙商也成为“八八战略”坚定的拥护者、忠实的践行者、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共同富裕”赋予浙商更高期待

中国经济时报:浙江承担着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重任,浙商既是受益者、参与者,更应是践行者、推动者。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浙商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杨轶清:浙商履行社会责任源自于内心的朴素情感,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因为浙商大多数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内部员工的努力,往往会有一种感恩之心反馈给社会和周边人群。所以,在“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还未提出之前,修桥铺路、扶贫帮困、助老助学等传统的先富人群慈善活动,就已经成为浙商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原始方式。

多年来,浙商社会责任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比如,西子联合控股集团发布了首份浙江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全国最早公开发布的较为系统规范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一;华立集团发布了中国民营企业首份社会责任评估体系《HL8000华立集团社会责任和评估体系(2007版)》,推出了民企社会责任定性定量的评价标准,并同步设立了由董事长汪力成个人出资的环保、教育基金。

时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徐冠巨说过,要宣扬与时俱进的浙商精神,引导企业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树立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统一,形成“哪里需要发展,哪里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哪里就有浙商”的局面,在全国乃至全球塑造有责任感的“浙商”品牌,这才无愧于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浙商。

浙江富裕程度较高、均衡性较好,在中央赋予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任务之前,浙江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是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和主渠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启动后,浙商被赋予更高的使命和期待。

来源:中国锻造进出口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