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vs13%!罗永浩掐住西贝“税率七寸”:省下的钱靠顾客买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04:01 1

摘要:西贝 VS 罗永浩这场掐架,表面是“文人吵架”,内核却是一堂活生生的“现代食安公关课”。把情绪放一边,有四个客观看点值得单拎出来

西贝 VS 罗永浩这场掐架,表面是“文人吵架”,内核却是一堂活生生的“现代食安公关课”。把情绪放一边,有四个客观看点值得单拎出来

1. 关于“预制菜”——定义权才是流量密码

西贝道歉

- 国家目前对“预制菜”尚无强制国标,只有团体标准(T/CNFIA 115-2019)。

- 企业只要经过“拆袋、复热、摆盘”就算“现制”,法律层面不算撒谎。

- 于是出现“灰色话术”:中央厨房→冷链→门店简单复热,对外仍说“现做”。

结论:罗永浩抓住的并不是“食品安全”,而是“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愤怒的不是预制,而是“被蒙在鼓里”。

2. 关于“税率差”——6% 与 13% 的套利空间真实存在

情形增值税率备注餐饮服务(现场制作)6%于现场进行菜品制作的餐饮服务场景销售预制菜(工业品属性)13%所售预制菜具备工业品特质

--如果门店把“预制菜”按“餐饮”报税,确实能省 7 个点。

- 但需同时满足“现场加热、简单处理”等要件,否则涉嫌“虚报税目”。

结论:有没有违规,要看进项发票与出品流程是否匹配。罗永浩举报后,税务稽查会重点查“央厨→门店”这一段的品名与税率,真有问题补税+滞纳金分分钟百万级。

3. 关于“科技狠活”——剂量与标示才是硬伤

- 保水剂(磷酸盐)、香精、去腥剂在冷冻海鲈鱼里属“常规操作”,国标限量内合规。

- 问题出在:如果门店对外宣称“无添加”,而检测结果超出“不得检出”或高于限量,即构成虚假宣传。

结论:罗永浩直播送检的“杀手锏”不是“检出”,而是“检出>限量”或“宣称无添加却检出”。一旦坐实,市监 20 万起罚,品牌损失以亿计。

4. 关于“公关手法”——道歉信为何越描越黑

- 西贝把“顾客虐我”写成文案,本意是“自我调侃”,但在公共舆论场里属于“上行沟通”——弱者向强者撒娇。

- 消费者此时是“强者”,企业是“犯错者”,角色一颠倒,情绪立刻反弹。

结论:公众要的是“数据+方案”,不是“情话+引号”。删稿、加引号这些小动作,在算法时代只会被截图二次放大。

5. 给围观群众的“理性吃瓜三件套”

1. 别急着站队——等第三方检测报告,再看数值是否超标。

2. 别跟风囤券——若结果不利,西贝大概率会大面积下架+召回,团购券可能瞬间贬值。

3. 学会查菜单——扫描门店“二维码追溯”,看加工方式栏是否写“复热”或“预制”,法律上已算明示,消费者可自辨。

罗永浩的连环炮让一件事变得清晰:在“预制菜”国标缺位、税率存在落差的窗口期,企业“说现做”与“真现做”之间的缝隙,就是品牌最大的隐形负债。西贝若想熄火,只需做两件事——

1. 公开央厨→门店的加工流程视频;

2. 出具最新批次、全项添加剂的合格报告。

数据一甩,比一万句“顾客虐我”都管用。

来源:爆料炸榜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