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老潍县东关王氏家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3:12 1

摘要:潍县东关的街巷名称中,悄然镌刻着王氏家族百年流转的密码。东关大街上曾商铺辉煌,后门街的青石路上足音回响,柱史口的名声远扬,都渗透着“东郭王氏”一族的荣光与沧桑。

作者:李新华

潍县东关的街巷名称中,悄然镌刻着王氏家族百年流转的密码。东关大街上曾商铺辉煌,后门街的青石路上足音回响,柱史口的名声远扬,都渗透着“东郭王氏”一族的荣光与沧桑。

潍县东郭王氏,源出诸城东北所上,即今王家大村一脉,为琅琊王氏后裔。自元末明初迁居潍县,始祖王亨便在此扎根生息,开枝散叶。从此,东郭王氏的族谱,如同一轴缓缓展开的墨卷,在潍州大地上绵延书写,世代相继。乡人或称其为“东郭王”,亦有唤作“东关王”,而敬称“大街王”更流露出民间对其家族地位与声望的由衷推崇。一名一号之间,尽是道不尽的敬意与记忆。

二世祖王士中,乃王氏始祖王亨之子,洪武年间以孝廉入仕,授官山西左布政使。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不仅光耀门楣,更是家族文风之肇基者,为后世子孙科举鼎盛奠定坚实根基。

至嘉靖年间,王渐首登进士,破冰科场,为王氏家门点亮了科第之首光,如启明星耀于长夜。入清以后,王氏文脉绵延不绝,累世登科,功名显赫,一族之中竟出进士七人,熠熠生辉,冠盖相望。而这辉煌背后,更承载着东郭王氏家族数百年来勤学苦读、薪火相传的烟火日常与家国情怀。

正是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使东郭王氏被乡人推崇为东关“韩谭杜李王”五大家族之一。事实上,此排名并非严格论资排辈,盖因乡人口耳相传,为求朗朗上口、押韵成诵,遂成此序。然经岁月流转,此番号渐次凝固,已成为一方土地深刻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象征,与城内“郭陈丁刘张”五大家族并立,共谱乡土人文之辉煌。

一、王士中:开家族科举之风,洪武朝栋梁之臣

王士中,乃东郭王氏二世祖,系始祖王亨公之子。明代洪武年间,他于乡试中脱颖而出,获举孝廉,由此踏入仕途,开创王氏家族科举入仕之先河,为后世子孙树立典范,奠定家族百年文脉与科第昌盛之基。

历任山西左参政、右副都御史等要职,最终官至山西左布政使,总揽一省行政大权,地位显赫、责任重大。其为官以清廉刚正、精明强干著称,不仅精于财政、明于刑狱,更曾临危受命,平定山西地方叛乱,安抚百姓,稳定时局,功在社稷。王士中屡屡参与中枢机要决策,深得朝廷倚重,政声卓著,远播朝野。一生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堪称洪武一朝之能臣良吏。

二、王渐:柱史流芳,联捷登科耀门楣

柱史坊巍然矗立,正是王氏家族文风鼎盛、科名显赫的历史见证。王渐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次年(1553年)便联捷进士,一举登科,其势如破竹,时人誉之为“学霸”,堪称科举佳话。

作为东关王氏家族首位进士,王渐不仅是家族科举传统的重要传承者,更深深影响了后世子孙的向学之风。他初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累官至陕西按察副使。致仕还乡之际,其御史之威仪犹存,被乡人尊称为“柱史”,这一美名与那座彰扬其功名的牌坊一同扎根于东关大街路南巷口,“柱史口”地名由此一直沿袭,成为一方人文地标。

三、王调鼎:乱世能臣,肝胆孤悬照汗青

王调鼎,字伯和,号我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登进士第,位列三甲。

他绝非寻常文士。任献县知县时,竟以文官之身擒获横行多年的大盗刘大力,声震一方。又主持修城池、筑石塘,惠民实政,百姓感恩为其立生祠。后擢升京职,任吏科给事中,三年间连上三十余疏,直谏敢言,尽显忠贞。随后外放金衢严副使,于乱世中募乡勇以平流寇,却因“擅自动兵”遭劾,改调参议,终至忧愤而卒。

王调鼎有魄力、有担当,实为一代能办实事、清正刚毅之好官。可惜生逢末世,虽胸怀济世之志、一身肝胆,终难挽颓局,其命运亦如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可叹可敬。

四、王廷猷:刚正不辍,祠立民心

后门街的得名,映照出王氏一族门庭之显赫。清初进士王廷猷的宅邸后门正对此街,长达半里的街道由此冠以“后门街”之称,成为这个家族荣耀的一方印记。

王廷猷,字丹愫,顺治二年中举,次年(1646年)联捷进士,名列顺治三年丙戌科三甲第三十七名。赴任河南怀庆府推官后,他以清廉刚正闻名,屡次平反冤狱,严惩扰民驻军,吏治严明,风清气肃。但因操劳过度,在任仅四年便英年早逝。怀庆百姓感念其德,特建“王公祠”以志纪念。其故居后街,亦因他得名,流传至今。

五、王震起:兴学重教,润泽一方

王震起(1633—?),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三甲第142名进士。累官至户部郎中,康熙九年(1670年)出任福建提学道,主管一省教育与科举事务。他接替田本沛之职,大力振兴文教,恢复因战乱而衰弛的地方学政。作为明末清初潍县东关士绅的代表人物,王震起不仅在朝为官清正,更见证并参与了清初科举制度与文化秩序的重建。

六、王延年:辞官从教,桃李天下

王延年(1779–1851),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三甲第六十七名进士。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却因母亲患病毅然辞官归乡。去官之后,他开设私塾,潜心教书育人。一方小小塾馆,竟走出四十六位举人、八名进士,其子王之翰与学生宋玉珂皆出自他的门下。他那塾馆中,晨昏书声琅琅,墨香四溢不绝。辞官反成就更大功业,如此转折,亦可谓世事深远,教化无声。

七、王之翰:翰林内阁,师表后世

王之翰(1819—1886),乃王延年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高中二甲第三名,荣膺传胪。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多次出任河南、广东及顺天乡试同考官,慧眼识才,门生遍布朝野。咸丰初年因丁忧归里,晚年主讲多家书院十余载,门人敬其为楷模。他工诗词、精书法,所作《九九消寒歌》融节令与农事于一体,广为传唱。最令他欣慰的是,培养出了状元曹鸿勋,师生相继,学问薪火,正是这般代代不息。

晚年任济南泺源书院山长,逝世后门人私谥“文敏先生”。

八、王国庆:末科举子,传统守望

王国庆(1860–?),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三甲第八十一名进士。同年五月授主事,分部学习。此时科举已近尾声,新学渐兴,但他仍执着于祖先走过的道路,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成为一名传统科举制度的守望者。

九、王大化:人民艺术家,火种不灭

人民艺术家王大化(1919—1946),早年投身革命,1935年参加“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年仅十七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戏剧与美术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创作《列宁肖像》、《鲁迅肖像》及揭露日寇暴行的《剖腹取子》等木刻作品。其创作的秧歌剧《拥军花鼓》、《兄妹开荒》广为流传,更是《白毛女》等大型歌剧的创作参与者之一。

他用生命诠释艺术的真谛,艺术是深扎泥土的根须,是人民血脉深处的回响,是把自己燃作火把照亮长夜的决绝。

2024年10月21日,由雕塑家郭心聪创作的王大化雕像在潍坊人民广场落成,永恒凝望着这片他深爱的大地与人民。

东郭王氏一门,科第绵延六百余载,举人进士辈出,蜚声士林,无愧“科举世家”之盛誉。然而若细察其传承脉络,则可见王家所重,远不止于功名之显赫。王士中初创家学,为家族科举鼎盛奠定根基;王渐首登进士,开风气之先,为后代树立不朽典范;王调鼎秉公执法、锄强扶弱,其德政流传乡里,民心仰止;王廷猷清廉刚正,理讼断案如明镜高悬,一片冰心可鉴日月;王延年诲人不倦,以教启民、以文化俗,孜孜致力于地方文教;王之翰作歌授业,化艰深为平易,以通俗之歌谣惠泽无数学子;王大化则以艺润心,融雅于俗,普惠大众,实乃润物无声、教化无形。

彼等皆以学问济世,以实践履道,真正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底色。那些金榜题名、琼林赐宴的荣耀,虽极一时之煊赫,终会随时光流逝而渐褪其色;然其教化所及之处,学子所感念者,又岂止经义文章?更是立身之本、行道之基、待人接物之根本。

东郭王氏一族,门第虽显赫而从不自耀,始终默默耕耘于教育革新、新文化引介、学术实践与乡土建设之间。他们不仅是功名簪缨之家,更是以文化根脉滋养一方水土的真正“文化世家”。其精神如细雨润土,其影响似长河流远。

原先只知东郭王氏乃东关五大姓氏之一,却未曾详悉其有何建树。行文至此处,方才恍然:此族不惟科甲连第、名贤辈出的“科举世家”,更是诗礼传家、文脉悠远的“文化世家”。昔年王氏一门鼎盛,人才蔚起,堪称潍县一时之望族,其声名之显、影响之深,实非寻常世家可比。

注:文章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郭君同先生、王光辉先生等人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来源:寿华8369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