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洛阳九街之东关大街寻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7:50 1

摘要:公元1217年,洛阳被金人设为中京“金昌府”,时城肇始于隋唐东都城的东城旧基,规模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金昌府”形制格局元明清及民国有沿续,后谓老洛阳城,简称老城。老洛阳城时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数据不是明九就是暗九,也显尊贵于无形。

公元1217年,洛阳被金人设为中京“金昌府”,时城肇始于隋唐东都城的东城旧基,规模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金昌府”形制格局元明清及民国有沿续,后谓老洛阳城,简称老城。老洛阳城时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数据不是明九就是暗九,也显尊贵于无形。

古往今来,三六九都是吉数,以九为最。所谓九街,乃老洛阳最繁华的九条车马大道也。东关大街是九街之一,因对应的洛阳城建春门,俗曰东关而得名;西起大石桥,东迄夹马营路,全长约800米,号称东连郑荥、西接陕潼的通衢大道。

东关大街位置图

说到东关街的古迹,有著名街拍人目之所及,有个总结,曰孔碑明桥清真古寺。实际,此话不全对,至少有漏项。从西,明桥说起。

明桥古称“黄公广济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因系内廷大司礼大太监黄锦捐资兴建,故名。又因五孔石拱,青石铺面,与西南护城河耿公桥相较,俗称大石桥。距今已466年,是瀍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也是老洛阳重要的坐标元素、知名符号。

大石桥老照片

黄锦,字尚,号龙山,古洛阳县龙虎滩人,公元1506年入宫,历武宗、世宗、穆宗三帝,由伴读至御用太监,一路飘红,终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成为太监中的“南波湾”。官场儿混得风生水起,乡里也多有善举,黄锦一直为人称颂。

史有记载,黄锦除开兴建大石桥,还曾两次捐资修缮白马寺,基本奠定今日寺院的规模和格局。另外,若不是黄锦正话反说劝世宗帝,海瑞怕早就没命了。

当时,大石桥东河堤建有黄公祠,以记其事;又以“水火不容”,建火神庙来压瀍河暴涨,遏控水患。后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的火神庙会,俗称大石桥庙会,有戏剧杂耍,商品交易,煞是热闹。庙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辟菜市场取代庙会,黄公祠被拆,仅余一残碑仍在桥东,风化斑驳严重,依稀辨出龙山公字样。

严格来说,大石桥横跨瀍河之上,东关街不能专享独美。黄公祠和火神庙除外。

东关是回族较集中之地,起源可追溯到隋唐,主要由商人和军士构成。那时,中西亚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洛做生意,久有居留;另有参加平息“安史之乱”的雇佣军,完成任务后被唐王赏赐留居,并准予修建清真寺。

东关清真寺

东关清真寺在街中南侧,是河南省文保单位。坐南朝北,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后增女寺,扩建大殿,升高望月楼等。现存多为歇山式清代建筑,布局严谨,彩雕精美,古朴华丽,有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洛阳首届伊斯兰教协会就在此成立。

孔碑在东关大街东段北侧,高3.056米,宽0.92米,正面阴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是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时任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县文庙时所立。

寇衡画作

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是春秋时发生在洛阳的一件大事。当时任国家图书馆长的老子,就住在今西通巷3号院。孔老相见,“双星揖洛”,儒道交融,影响深远,史籍长存。1927年,东关时称问礼镇,也源于这段史实。

县文庙为祭祀儒学鼻祖孔圣人的殿堂。孔庙早已有之,后因玄宗皇帝助攻,也称文庙。公元739年,唐开元玄宗二十七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后孔庙称文宣王庙,简称文庙。不知何时起,文庙成了地方标配,各级政府几无例外。

洛阳历史上长期府县并存,既有府文庙,也有县文庙。河南府文庙在老城东南隅、今文明街,始建于元代。洛阳县文庙始建于明代,在东关天隆岗、今瀍河东关大街。

天隆岗为邙山余脉、天然形成,是一片北高南低的黄土坡。赵家弄住事后,于故居夹马营立太祖庙,又于庙南黄土坡广植柏树,用于祭天,时称天隆岗。祭天之俗,在此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宋太祖生地八孔窑旁今有春场街,得名也可为佐证。

两宋之交,战乱频仍,天隆岗终被废弃,仅余古柏森森。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统元年,时任洛阳知县孙弘于宋天隆岗旧址修成县文庙。县文庙建筑,后世洛阳知县多有增修。

洛阳县文庙南起东关大街,北至八孔窑街,东始孔子入周问礼碑,西迄原瀍河浴池,坐北面南,占地近300亩,规模大于府文庙。建筑组群自南至北拾阶而上,主要有三彩照壁、东西辕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明伦堂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洛阳县文庙老照片

棂星门为牌楼式建筑,中刻洛阳县文庙匾,左右两侧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楹联。大成殿位于正中月台,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内设柏木牌位,书“至圣贤师孔夫子之位”,雕梁画栋,肃穆庄严。

洛阳县文庙东有魁星楼,也是古建。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祭祀主宰文章兴衰魁星神的。公元1460年,明英宗天顺四年,洛阳知县张本剂修葺县文庙时,又于庙东筑建魁星楼,也两相益彰。

东关魁星楼老照片

东关魁星楼,上下两层,为跨街式建筑,高约45米。一层留圆券门洞过街通道,二层阁楼上塑一硕大的魁星神像,身长丈八,头大如斗。民谚有“西安有座大雁塔,离天丈七八,洛阳有座魁星楼,半截入到天里头”,状言其高。

1911年11月,东关下园农民、“在园”首领南大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失败,被时任河南知府文悌斩首于今青年宫石狮旁。南的头颅还被清兵悬挂于魁星楼上示众。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县文庙和魁星楼时为洛阳城东制高点,屡遭战火洗劫。抗战期间,日寇多次空袭洛阳,县文庙和魁星楼先后被毁。1944年5月洛阳保卫战爆发,国军十五军武庭麟部拆用木石修城防工事,使县文庙和魁星楼建筑荡然无存。

解放前,县文庙废墟被走出一条南北便道,人称御路坡。解放后,县文庙遗址变身洛专医院。洛专医院西迁后,院址被中国人民解放军8077部队征用。修中州路时,部队大门后让,门前御路坡时称下园路,今叫华林路。

1963年10月,全国人大、政协组织代表委员到洛阳参观考察。当时,文史大家章乃器、章伯钧等在县文庙遗址处发现清“孔子问礼”碑已断为两半,上半截脱落掉地,即建议给洛阳市政府,后于原位修复保护。

“孔子问礼”碑正南方今有孔家院,传说当年孔子入周学礼乐时就住这里。现在该院住户多是孔门后裔。孔碑对面高台民居曾有戏台,或为县文庙东辕门。

过客,又名洛邑过客,洛阳人,热爱家乡,喜欢怀旧。原创作品,欢迎品评互动。原创不易,抄袭搬运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洛邑过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