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感器安装到田间地头,自动化喷淋设施进入大棚、果园,养殖场实现精准自动投喂……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夯实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不仅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短板,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达川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达川区石梯镇农作物“五情”监测站。
□何双将 陈小平 李波/文 李彦/图
传感器安装到田间地头,自动化喷淋设施进入大棚、果园,养殖场实现精准自动投喂……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不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夯实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不仅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短板,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A 一套监测系统“虫口夺粮”
8月6日,达川区万家镇八角村—迎风村水稻千亩展示片迎来测产验收。经过严格测定,平均亩产创纪录地达到735.8公斤,比去年高出6.8公斤。
“今年达川区完成水稻播栽43.59万亩,预计比去年亩增产3公斤以上!”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介绍,今年春旱连着夏旱,再加上遭遇稻飞虱虫害,水稻能够逆势增产不容易。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灾害性害虫,具有迁飞性、隐蔽性、暴发性和绝产性等特点,如发现或防治不及时将会导致水稻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达川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曾伟介绍,达川区是四川盆地迁飞性稻飞虱入侵的东大门,近年来曾多次受到稻飞虱的侵袭,特别是今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累诱成虫量比近十年均值增2.34倍,之所以能够实现“虫口夺粮”,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创新实用的“虫情监测系统”。
曾伟所说的“虫情监测系统”是一套覆盖全区的远程智能诱测装置设备及智慧测报技术,通过在不同地理区位集点成网地开展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害虫的拉网式监测,提升重大害虫的末端发现能力。
近年来,达川区先后在不同区域建设“五情”监测站4个,配备安装现代智能监测设备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便携式智能测报仪、智能虫情测报灯、害虫智慧测报装置、农业气象综合监测设备等,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病虫害的智能化智慧化监测装备水平。同时,还通过建设的“智能监测系统采集终端+绿色云农平台PC端或手机APP”的远程实时智慧监测系统,随时采集作物虫害数据、气象数据、土壤墒情数据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远程常态化监测掌握病虫情、苗情、墒情等,远程控制智慧云太阳能杀虫灯等诱控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解决方案,持续高质量护航粮食安全生产。
B 一部手机管好百亩果园
初秋时节,达川区管村镇杨岩村的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内,一排排柑橘树绿意盎然,一颗颗饱满的果子缀满枝头。
一大早,农业老专家何丕涛便来到果园巡园。
“多巡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第一时间解决。”何丕涛说。看到3号区块有些缺水了,就掏出手机点了几下,约两三分钟,眼前的自动喷灌设施便喷出如伞状的水帘,辐射半径约50厘米,精准覆盖每一棵树。不一会儿,几百棵果树间便水汽升腾,雾霭茫茫。
手指轻轻一点,偌大的果园便可自动灌溉,如今的轻松自在在以前完全不敢想象。
过去如遇高温天气,果园都要安排村民分成两组在夜间低温时给果树浇水,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也不甚理想。
今年,果园水肥药一体化工程建成投用,管道和喷灌设施如毛细血管般分布在果园。
“可以分区块精准灌溉、可定时灌溉、自动调压,润土效果更好,也更节约水。”何丕涛说,一部手机就能管好百亩柑橘园,不仅灌溉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抽水、施肥、打药等都能实现远程操控,省心多了。
C 126亩蔬菜大棚装了20个传感器
达川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达川区双庙镇,常年种植蔬菜1.2万余亩,设施大棚面积6000余亩,供应着达州主城区70%的当地应季蔬菜,是达州市民的菜篮子。
达州市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此流转土地 4000 亩种植蔬菜。从2023 年,合作社对园区共126亩186个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气象监测站,安装虫情测报仪和数据采集终端及高清摄像机,实时掌握大棚内的墒情、苗情、虫情以及气象情况,为蔬菜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相关信息,配合水肥药一体化工程,使蔬菜种植产量提升10%,水、肥、药使用量降低了15%,实现了蔬菜生产的提质、增效、降本。
“以前种菜主要靠人工,不仅风吹日晒,还费时费力,现在用智能化大棚,蔬菜种下之后,便由电脑管理,省事多了!”今年53岁的双庙镇新利村村民李芬,在园区种菜已逾十年,经历了蔬菜大棚的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达州市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平介绍,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智能化改造之前,这126亩蔬菜常年需要30个工人,而改造后,用工数量直接下降30%。
在园区控制室,笔者在一面大屏幕上看到,大棚里的土壤盐碱化、酸碱度、板结度、湿度和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光照、风力等信息一目了然。李建平说,经过智能化改造的126亩大棚里,共安装了20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全天候向控制中心回传信息,为大棚何时浇水、施肥、通风提供了数据支撑。
D 用数据精准“喂”好每一头猪
达川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在达川的规模化养殖,每一头生猪耳朵上都有一个耳标,每个耳标对应一个编码,就如同猪只的“电子身份证”,实时关联品种类别、出生日期、养殖区域等基础数据。
“过去,我们养猪,主要靠的是饲料,而现在则离不开数据!”达川区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卿青介绍,达川区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为猪场的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总部位于达川区的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基础、育种为核心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育-繁-推”一体化农牧企业。
营养部主管周婷负责7万多头生猪的营养管理,其日常工作就是围绕公司的大数据展开。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种群的猪该吃什么饲料?怎样的营养搭配才能让种 猪 实 现 更 优 质 的 繁殖?……公司庞大的数据库为周婷的工作提供了依据。
“对照膘情数据库,可适时调整不同种群猪的喂料情况,对照配方数据库,又能为生猪提供更精准的营养搭配。”周婷说,“现在的生猪,都是我们用数据精准‘喂’出来的!”
“如今的规模化养猪场,智能环控系统、自动喂料系统等已是标配,而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能为企业生产和企业决策提供直接依据,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卿青介绍,目前达川全区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210家,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57家生猪规模养殖场采用自动喂料、饮水、环控、清粪系统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时掌控养殖场的生产动态,实现了养殖环境的自动控制和饲养成本的大幅节省。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