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与传统水稻制种技术迥然有别的“父母本混播混插混收”技术,今年在四川首次大面积示范,并与传统的父母本“分别育秧+分行栽插”技术同田叫板。双方的比拼,在9月13日终于有了结果:“父母本混播混插混收”技术,使水稻制种像种杂交稻一样简单,明显省工、省力、省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一项与传统水稻制种技术迥然有别的“父母本混播混插混收”技术,今年在四川首次大面积示范,并与传统的父母本“分别育秧+分行栽插”技术同田叫板。双方的比拼,在9月13日终于有了结果:“父母本混播混插混收”技术,使水稻制种像种杂交稻一样简单,明显省工、省力、省钱。
该技术负责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研究员刘文江介绍,传统的水稻制种是按“2行父本搭配10-12行母本”的比例进行分行种植,且是先栽父本,后栽母本,最后还要分行收获,非常麻烦。“父母本混播混插混收”技术,则在父本采用了课题组多年选育的一个材料——金色壳恢复系“成恢71251”,其特点是颖壳带有与众不同的明显的金黄色,这使水稻制种就像种杂交稻一样,最后通过色选机将父本、母本(种子)分选出来,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去年,在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进行了基于金色壳恢复系杂交水稻轻简高效制种技术的小面积示范并通过了技术鉴定。接受相关专家的建议,今年进一步在泰兴镇进行大面积示范,采用父母本混合育秧机插轻简制种新技术,示范面积10.5亩,同时以10.5亩采用传统制种技术为对照田,开展同田PK。
当天,四川省作物学会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在泰兴镇实施的“金色壳水稻恢复系杂交组合轻简高效制种技术”示范片进行了田间验收。结果显示,父母本混合育秧机插轻简制种技术较父母本“分别育秧+分行栽插”传统制种技术亩均增产种子34.9公斤,亩均减少种子生产成本850元。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制种新技术显著简化了制种环节,提高了制种结实率,大幅度降低了制种生产成本,建议加快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