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的程序员小李,长期被一个尴尬的困扰折磨——腋窝出汗过多。无论春夏秋冬,他的衬衫腋下总被汗水浸湿,严重时甚至能看到汗珠滴落。每当需要和客户开会、与同事交流时,他总会刻意避免举手或做大动作,就怕这个“小秘密” 被人发现。他试过不少止汗产品,可效果总是短暂且有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些治疗方法你知道吗?
撰文丨师春焕
28岁的程序员小李,长期被一个尴尬的困扰折磨——腋窝出汗过多。无论春夏秋冬,他的衬衫腋下总被汗水浸湿,严重时甚至能看到汗珠滴落。每当需要和客户开会、与同事交流时,他总会刻意避免举手或做大动作,就怕这个“小秘密” 被人发现。他试过不少止汗产品,可效果总是短暂且有限,部分止汗剂还会让腋下皮肤泛红、发痒。
其实,小李的困扰并非个例。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受多汗症困扰的人群患病率高达17.9%[1],只是很多人没意识到“异常出汗”也是一种需要干预的疾病。你是哪一种“汗”子?
根据病因,多汗症可分为两类。①原发性多汗症:占绝大多数(约80%),以局灶性、双侧对称为主要特点,好发于手掌、足底、腋窝等部位,多为特发性,与遗传相关(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发病年龄多<25岁,睡眠时出汗停止是其重要鉴别点。
②继发性多汗症:多为全身性出汗,常由药物(如抗抑郁药、胆碱酯酶抑制剂)或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诱发,需优先治疗原发病而非直接针对出汗症状。
符合这几点,要小心“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临床标准[4]:肉眼观察到局部汗流如注,持续6个月以上,并符合以下6条标准中2条即可确诊:①双侧性或相对对称性出汗;②影响正常活动;③每周至少发作一次;④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⑤阳性家族史;⑥入睡时局部多汗即停止。同时排除可能导致多汗症的药物影响,包括抗胆碱酯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青光眼用药、膀胱兴奋药、阿片类和催涎剂。全方位止汗攻略,总有一招适合你
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目标是对症治疗,应避免精神刺激、注意清洁和保持干燥。现有的很多方法可使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或痊愈(1)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因使用便捷、临床疗效明确且成本效益高,被推荐为腋窝多汗症的一线治疗方案。
1止汗剂
常见剂型包括喷雾剂、凝胶、湿巾;处方类止汗剂以乙醇为基质,含6.25%~40% 的六水合氯化铝;非处方强效止汗剂多含氯化铝或新型成分四氯羟铝锆(AZT)。
作用机制:铝离子(氯化铝、六水合氯化铝)可使汗腺导管内的黏多糖沉淀,通过机械性堵塞阻止汗液释放;但堵塞物会随出汗量增加脱落,需定期补涂。氯化铝的疗效弱于六水合氯化铝;AZT 的刺激性更低,但对汗腺导管的堵塞作用更表浅。
注意事项:需在夜间皮肤干燥时涂抹,避免皮肤潮湿时使用加重刺激;部分人可能出现轻微、短暂的皮肤发红或瘙痒。
2局部抗胆碱能药物
作用是阻断汗腺上的胆碱能受体,直接减少汗液分泌。
代表药物:格隆溴铵喷雾剂、甲磺酸格隆铵湿巾、3%奥昔布宁凝胶等。
该类药物可每日涂抹两次或夜间涂抹一次,常见副作用包括口干、排尿困难和瞳孔散大,个体疗效差异较大。奥昔布宁凝胶的半衰期较长(可达8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比铝制剂更久。
3其他药物[6,7]溴化乌美溴铵也被作为局部用药进行研究。甲醛、鞣酸和戊二醛因刺激性较强,临床应用较少。局部肉毒杆菌毒素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需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4局部冷冻治疗
局部冷冻治疗采用表面一氧化二氮冷冻探头,通过冷冻损伤汗腺发挥作用。初步疗效可观,但可能引发小面积皮肤坏死,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研究[8](2)全身治疗
口服药物适用于主要用于难治性病例或全身性多汗症1抗胆碱能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药物,但少数患者因副作用停药。为提高耐受性,需逐渐递增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分泌物减少(如口干)、高热、直立性低血压、头晕、嗜睡和视力模糊,禁用于幽门狭窄、麻痹性肠梗阻和重症肌无力患者。
格隆溴铵是最常用的药物,属于季胺类化合物,跨脂膜能力有限,因此副作用较少,起始剂量为每日1~2mg。
奥昔布宁为叔胺类化合物,具有脂溶性,起始剂量为每日2.5mg,可逐渐递增至每日10~15mg。
2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可乐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减少交感神经传出,从而缓解阵发性局灶性多汗症的出汗症状,给药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0.1mg,可能引起低血压。
3钙通道阻滞剂及其他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钙依赖性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减少出汗。其他潜在口服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苯二氮䓬类药物,二者可减轻焦虑相关性多汗症。
4注射治疗肉毒杆菌毒素
受累区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用于不适合外用止汗剂的患者,对肌肉无副作用,患者对重复治疗的接受度好。开始针对腋窝的治疗应以4mL稀释液稀释100单位毒素,每侧注射50单位,分20个注射点注入发汗区皮下,发汗区的面积可以用腋毛区来估计(3)物理治疗
[2,5]仅用于药物、非手术治疗均无效的重度多汗症患者,需严格评估风险。
①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ETS):可显著减少腋窝出汗,可能出现代偿性出汗(胸部、背部、腹部等部位异常出汗),还可能引发Horner综合征(上睑下垂、瞳孔缩小)、气胸、出血等并发症,需严格把控适应证。
②汗腺切除术:仅适用于腋窝汗腺分布集中的患者,对全身性多汗症无效。包括传统腋窝汗腺切除术及吸脂术。传统手术创伤较大,可能留疤并影响上肢活动,吸脂术创伤较小,但疗效持久性不如前者。
生活小妙招助你提升生活质量
多汗症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的社交活动、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影响。该病病程多具有自限性,症状通常在青春期后至成人早期逐渐自行缓解。为减轻疾病带来的困扰,建议患者从以下方面做好日常管理:
①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皮肤闷热感;可根据需求使用腋窝衬垫、护垫或专用防汗贴。
②尽量处于凉爽舒适的环境中,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或密闭空间;出汗较多时,注意及时补充汗液中流失的电解质(如钠、钾)与矿物质。
③规避诱发因素,如辛辣刺激性食物、酒精、人群密集的闷热场所,以及焦虑、紧张等强烈情绪刺激,减少出汗频率与程度。
参考文献:
[1]Wadhawa S, Agrawal S, Chaudhary M, Sharma S. Hyperhidrosis prevalence: a disease underreported by patients and underdiagnosed by physicians. Indian Dermatol Online J. 2019;10:676-681.
[2]Arora G, Kassir M, Patil A, Sadeghi P, Gold MH, Adatto M, Grabbe S, Goldust M. Treatment of Axillary hyperhidrosis. J Cosmet Dermatol. 2022 Jan;21(1):62-70. doi: 10.1111/jocd.14378. Epub 2021 Aug 20. PMID: 34416078.
[3]Sammons JE, Khachemoune A. Axillary hyperhidrosis: a focused review. J Dermatolog Treat. 2017;28:582-590
[4]Hornberger J, Grimes K, Naumann M, et al. Recogni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focal hyperhidrosis. J Am Acad Dermatol. 2004;51:274-286
[5]吴志华.现代皮肤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21-11-01
[6]Hosp C, Hamm H. Safety of available and emerging drug therapies for hyperhidrosis.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7;16:1039-1049
[7]Glaser DA, Galperin TA. Managing hyperhidrosis: emerging therapies. Dermatol Clin. 2014;32:549-553
[8]Ashby EC, Williams JL. Cryosurgery for axillary hyperhidrosis. Br Med J. 1976;2:1173-1174
[9]Agamia N, Sobny N, Abd-Elraouf A, Tawfik A. Fractional CO2 Laser for transcutaneous drug delivery of onabotulinum toxin in palmar hyperhidrosis. Dermatol Surg. 2021;47:678-683.
[10]Baghchechi M, Kenneth M, Sharon J. Axillary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hyperhidrosis. JDermatol Nurses Assoc. 2021;13:67-69.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