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鸡汤的代价终于来了!大龄剩女泛滥,捞女现象屡见不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4:51 1

摘要:2023年中国610万对新人结婚,同年就有262万对夫妻离婚,还不包括离婚冷静期里的那一批人,结婚率直接创下了45年来的最低值。

2023年中国610万对新人结婚,同年就有262万对夫妻离婚,还不包括离婚冷静期里的那一批人,结婚率直接创下了45年来的最低值。

单身人口超过2.5亿,男人3000万光棍,女人破亿剩女,整个婚恋市场看着僧多粥少,可剩下的人,全是看不上彼此的。

而背后的推手,不是男女对立,是这些年喝着甜,后劲苦的毒鸡汤。

不给你花钱就是不爱你;结婚就只是图安稳;女人要被宠成公主......这些话为什么传得快?

从心理学上来说叫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人更愿意相信和自己心意一致的东西。

你怕孤独,就转发单身力就是高级独立;

你想少奋斗,就爱听找个有钱人比自己拼十年强;

你不想妥协,就觉得宁缺毋滥才是幸福真理。

毒鸡汤带来的唯一功效:剩女越来越多,捞女越来越精,爱情越来越假。宝马车没坐上,哭的人倒一大把,让路走得越来越窄。

让人沉迷幻象,既得不到爱情的真诚,也换不来生活的安稳,最后只剩下自我感动。

单从社会学的规律来讲人更容易和自己相似的人结婚,这叫同质婚配(assortative mating);

而毒鸡汤喜欢教人只看更好的,不考虑差不多的。

国家税务总局 2023 年个税数据表明,年收入20万以上的男性比例不到5%,百万年薪的更是打着灯笼找。

在不少女性的择偶条件里,有房有车都是基础,要求起码年薪20万+,还得脾气好会照顾人,需要提供情绪价值。

这就像考清华北大的,录取率都不到2%,可你非说考不上不如不读,最后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被卡在落榜的位置。

很多大龄剩女就是被这种错位困住,明明条件普通,却抱着我值得最好的幻觉,一年又一年拖着。

上海名媛拼单群里,拼酒店、拼豪车、拼下午茶,只为在朋友圈营造出“白富美”人设。

群里成员月薪不过五六千,却要硬挤进富人阶级。

情感主播喊出“撒个娇能换一套房”,当男人是渠道,把情感当技能,靠这种速成“捞男术”收割了大批粉丝和流量。

甚至出现“教你如何三个月拿下高净值男士”的课程,收费上万不说,根本不会缺人买。

这背后是消费主义与毒鸡汤的推波助澜。爱情不再是两情相悦,而是被包装成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

男生花钱买存在感,女生算账换安全感。2023年七夕节,中国线上鲜花订单量同比上涨 54%;

同年双十一,淘宝情侣礼物销售额突破百亿,情感消费的火爆与婚姻冷淡形成鲜明对比。

商家把爱情包装成消费,情感主播把算计说成门道。花钱的热情越来越高,结婚的欲望却越来越低。

这些都是赤裸裸的自我物化,当一个人主动把自己当作筹码,就注定只能被当作商品来衡量:

身材是包装,学历是标签,撒娇是营销话术,谈恋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推销。

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心与心的交流,而是价格与价值的交换。

爱情被算计得像KPI,婚姻被当成资产配置,浪漫只剩下短视频里的滤镜和文案。

这年头爱情跟电商活动似的,满减、买赠、拼单,唯一缺货的就是真心。

彩礼动辄几十万,房车成必选项,连婚礼都像是一场商业秀。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提出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完整的爱包含亲密、激情、承诺。可现实里,激情被红钞票替代,承诺被房车取代,亲密不值一提。

凡是听起来很爽的金句,十有八九逻辑站不住。比如“男人不为你花钱就是不爱”,那请问,为你点过外卖的算吗?

“找个有钱人比自己奋斗十年强”,那请问,钱能买来责任感和陪伴吗?这些句子听起来轻巧,却削弱了我们对真正爱情与婚姻的理解。

要记住婚姻不是跨越阶层的跳板,比起有没有房车,更该问能不能一起面对未来,两个人共担生活风险。

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 1956)里写过:“爱不是互相凝视,而是一起注视同一个方向。”

真正的爱情,不是条件的对标,而是价值观的对齐;不是彼此消耗,而是共同成长。

它需要付出,需要责任,需要在琐碎中依然选择彼此,是两个人能不能在风雨中并肩,看向同一个未来。

毒鸡汤教会我们盯着条件,结果路越走越窄;消费主义让我们算计回报,结果心越过越空。

剩女越来越多,捞女越来越精,爱情越来越假,本质上都是忘了这一点:婚姻不是交易,而是合伙;爱情不是筹码,而是共担。

-The End -

作者-哇哇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沐潭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