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女性身体里的事,常常不闹腾、不吭声,但一出事,往往已经拖得很久。
盆腔炎就是这么个“沉默型”的东西,一开始有点小腹坠胀,或者白带颜色有点怪,大多数人都以为就是普通妇科炎症,也没太当回事儿。
吃点消炎药,忍几天,也就过去了。问题是,很多时候它压根儿没过去,只是躲起来了,等时机一成熟,就再卷土重来。
等到真的查出来盆腔炎,不少人才发现早就变成慢性的,输卵管黏连了、盆腔积液了,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生育能力了。
这种病最烦的地方就是它不“单打独斗”。盆腔位置殊异,乃子宫、卵巢、输卵管、膀胱、直肠等器官的汇聚之所。
其结构错综复杂,且血管与淋巴系统密布其间,是我们身体当中重要的器官。
一旦有炎症,很容易扩散开,今天是左边卵巢不舒服,过两天右边肚子也开始痛了。
盆腔炎的根子,其实常常藏在生活里最细碎的地方,但大多数人根本不在意。
像很多年轻女性,经期做了足浴但水不干净,或者用公共卫生间坐垫没擦干净,甚至一次没洗手就换了卫生巾,感染的机会就这么悄悄种下来了。
很多时候,感染源都是阴道上行进来的细菌,像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或者一些性传播的病原体,像沙眼衣原体、支原体。
它们靠着局部免疫力弱的空档,从宫颈口一路往里爬,进了子宫腔,再往输卵管爬,最后扎根在盆腔。
正常人身体有自己的防御机制,像宫颈黏液栓就是个“天然防火墙”,可一旦这个屏障被打破,比如做了宫腔操作没注意无菌,或者月经期同房,细菌就像进了无人区一样,快速繁殖、刺激组织发炎。
而且有一种情况常被忽略,就是所谓的“隐性感染”。
这类盆腔炎没有什么明显发烧、腹痛、白带异常,有时候就是觉得下腹老是“闷闷的”,或者月经来了肚子特别坠痛,但查了B超、血常规也看不出啥来。
这种情况在年轻、压力大、经常熬夜的女性中最常见,跟激素水平波动有关。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也跟着下降,哪怕是平时防得住的小菌子,这时候也能搞出一波事儿。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曾经做过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的女性,盆腔微循环障碍发生率提升了将近38%,这个数据说明,情绪和神经状态对妇科健康有很深的影响。
而另一个问题是治疗时机的错过。很多人觉得炎症嘛,吃几天头孢或者左氧氟沙星就好了,不痛就不管了。
但盆腔炎不同于普通的尿路感染,它是一种“空间性”炎症,抗生素要进到盆腔里,不是随便吃吃就能压住。
如果只靠短期口服药,杀菌杀不干净,就会留下“残兵败将”,这些细菌会形成生物膜,把自己裹起来,一旦免疫力下降,它们就重新活动。
特别是在有盆腔积液的女性体内,这些生物膜就像一个个微型战壕,藏得稳,打不掉。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妇产科研究中心曾经追踪过300多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发现其中有将近60%的病例在头两次发病时未做正规治疗,靠“自愈”和临时吃药缓解症状,结果在2年内复发3次以上。
这种炎症反复出现,会致使局部组织纤维化,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输卵管粘连、堵塞的情况。
一旦堵住,哪怕排卵正常,卵子也游不过去,自然怀孕几乎不可能,严重的甚至要靠试管婴儿。
而有些人黏连得太厉害,连试管都没法做。
不仅如此,长期罹患盆腔炎还有可能致使免疫系统紊乱。
有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体内某些自身抗体水平偏高,尤其是抗核抗体和抗磷脂抗体,提示机体已经进入“自攻自受”的状态。
就是说,本来是防御细菌的免疫反应,最后连自己正常的组织也不放过。
这类女性常出现慢性疲劳、月经紊乱、甚至类风湿样的症状,整个人状态非常差,但查不出明显病灶。
其实病根就藏在那块“发炎但不明显”的盆腔区域,火没灭完,身体就一直没法恢复。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盆腔炎还有可能改变女性的神经传导节律,造成所谓的“盆腔神经疼痛综合征”。
这不是器官病变,而是神经系统在长期炎症刺激下发生了“错误重构”,简单说就是神经被训练出了“过度敏感”的模式。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个相关研究指出,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在MRI检查中,大脑中处理疼痛的区域比正常人更活跃,说明她们的“疼痛感知”系统已经被调高了。
这类人哪怕组织炎症消失了,也还会觉得痛,处理不好甚至会发展成心理障碍。
不少人看到这儿开始担心:是不是得了盆腔炎就一辈子没好日子过了?实则不然。
盆腔炎可被治愈,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早期时机以彻底施治。
但这里又有个大家没怎么注意的误区,就是不少人一听到“治疗盆腔炎”就想到“消炎药+热敷”,甚至有的去做理疗,红外线、艾灸、熏蒸全来了,搞得好像越热越有效。
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热疗都适合,特别是在有盆腔积液或者输卵管积水的时候,热疗反而会加速细菌扩散,导致病情加重。
还有些人乱用洗液,天天冲洗阴道,以为洗干净了就不会感染。阴道实则拥有自身的微生态系统,乳酸杆菌于其中维系pH平衡,此乃第一道防线。
频繁冲洗易将这些“好菌”一并冲走,如此一来,坏菌便会乘虚而入。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做过一次临床调查,在400多名患有反复盆腔炎的女性中,有70%以上的人长期使用私密清洗产品或高频阴道冲洗。越洗越乱,越洗越出事。
而真正关键的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想过,那就是盆腔的血液循环跟腿部肌肉的状态有很大关系。
别觉得扯得远,美国波士顿大学一组骨盆肌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久坐、缺乏腿部运动的女性,骨盆底肌肉张力下降,导致盆腔静脉回流变差。
这种静脉瘀血状态会造成局部温度升高、缺氧、炎症因子滞留,为细菌繁殖创造了完美环境。
他们建议女性每坐45分钟就要站起来活动5分钟,尤其是要做一些提臀、夹腿、下蹲这类动作,才能带动盆腔“排毒”。
如果盆腔炎的根源除了细菌,还和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免疫状态都有关系,那有没有可能通过“神经-免疫联动训练”来达到长期预防的效果?
[1]王梦瑶,罗廷,魏兆莲.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OL].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5,(03):584-588[2025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