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王宝祥:让“不毛之地”稻花飘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5:27 1

摘要:“科学于我而言,就像播撒在田野上的种子,用汗水和智慧浇灌,才能有所收获。”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宝祥研究员如此形容他对农业科研的热爱。

“科学于我而言,就像播撒在田野上的种子,用汗水和智慧浇灌,才能有所收获。”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宝祥研究员如此形容他对农业科研的热爱。

王宝祥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普及等工作,他力促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第一时间送达广大农户、一线农技人员手中,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不毛之地”飘稻香

2010年,王宝祥从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成为连云港市农科院引进的一位博士,这一干就是14年。

“育种人的使命,就是让农民少流汗、多收粮。”这是王宝祥的科研信条。近年来,他专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连云港作为沿海城市,盐碱滩涂面积较大,为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提高水稻产量,从2010年开始,王宝祥就带领团队专注于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

科研道路充满坎坷。王宝祥告诉记者,在水稻育种过程中,技术难题是一大挑战。“比如,如何精准地将耐盐基因转入适合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就需要不断优化常规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王宝祥表示,育种的科研周期一般比较长,从选种到培育出稳定的新品种,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苦心人,天不负。两年后,盐田育3号和盐田育4号在连云港青口盐场、盐城市黄海农场以及市区周边县示范种植1万亩以上,昔日的“不毛之地”飘出了稻香。

同时,针对我省淮北稻区水稻生育期偏长、米质较差、适宜轻简化栽培品种缺乏等问题,王宝祥通过提高穗粒数、选择适中千粒重、提早熟期等育种策略,选育出13个连粳系列品种,像超高产广适型的连粳7号、适合轻简化栽培的连粳15号等,并根据品种特性,制定了一系列江苏省水稻栽培技术规程。

▲王宝祥(右)忙碌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

这些品种为淮北地区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和连续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连粳7号”连续3年获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推介,单年推广面积超过4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近3年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转化收益超1500万元。

此外,王宝祥还带领团队在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上取得重要进展,多个新品系进入国家、省级区域试验,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种质和技术保障。

“顶天”也要“立地”

相较于其他领域,农业科研的条件一般比较艰苦。而从事水稻育种的王宝祥,更是长期工作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不停不休是常态。“但我和团队都热爱这份事业,我们就是农民,要深深扎根土地,一步一个脚印。”

每年5月开始,王宝祥就要带领团队,在连云港各个实验基地开始水稻育种工作。到了六七月份插秧季,他基本上每天都忙得泥巴裹满裤腿、披星戴月回家。看到这般情景,小区保安和邻居看到都很诧异,好奇他干啥去了。“我种地刚回来!”他总是笑着回答。

在农业科研路上“顶天”的同时,王宝祥也践行着为农服务的“立地”梦想。他带领团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辐射效应,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王宝祥的微信通讯录里,一共存着300多位农民的联系方式。“王老师,秧苗发黄咋办?”“这茬稻子为啥不抽穗?”……无论多忙,他总会抽空录制语音解答。

不仅如此,他还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和观摩会、发放技术推广资料、面对面技术指导、组织高产示范、开展科普讲座、企业咨询服务……一系列具体而务实的行动,表现出他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水稻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的决心。

近年来,王宝祥推广的连粳系列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实现了整个淮北稻区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为淮北地区水稻连续增产奠定了基础,解决了淮北稻区水稻品种多乱杂、产量潜力有限和抗逆性一般等问题,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淮北稻区累计推广4843.8万亩,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耐住寂寞守初心

14年育种生涯,王宝祥主持培育出20个水稻新品种,获得7项国家专利,但他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如今的他依然“朝五晚十”,一点不想着歇息,在他看来,水稻育种就是一场马拉松,他还要耐住性子再跑一阵。

“科研工作者要有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王宝祥眼神坚定地说,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都要认真对待,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是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王宝祥团队留影

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服务人民的重要责任。面向未来,王宝祥带领团队将继续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将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做好科普工作,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宝祥说。(江苏省科协 )

来源:江苏省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