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粮油品牌!勉县杜寨村的“新玩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5:15 1

摘要:春到汉江畔,秦岭腹地的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连片的油菜花次第铺展,与远山黛影相映成趣。然而,这里的魅力不止于“颜值”—— 去年杜寨村五个农业总产值超23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超65万元,520户农户增收443万元。4月1日,记者走进杜寨村,探访“颜值”背后

春到汉江畔,秦岭腹地的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连片的油菜花次第铺展,与远山黛影相映成趣。然而,这里的魅力不止于“颜值”—— 去年杜寨村五个农业总产值超23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超65万元,520户农户增收443万元。4月1日,记者走进杜寨村,探访“颜值”背后的“产值”,解码这个传统农业村的产业突围之道。

引领:

书记指挥田“种”出双季增收法

刚进村,记者就看到连片的农田里,三台无人机正在进行油菜喷淋作业,不远处农机正翻耕秧母田,一派繁忙景象。为端牢粮食“饭碗”,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了1600亩“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快看!这一大片地就是我们的‘书记指挥田’。”村党支部书记杜会勇兴奋地指着面前的油菜地介绍,杜寨村是省级“1253”稻油轮作示范村,目前全村共760亩稻油轮作‘1253’示范基地,其中100亩为“书记指挥田”,由县委书记亲自包抓指挥,打造提质增产样板。示范基地应用“稻油优质品种+机械旋耕播栽+无人机喷防+机械收获”的稻油高效生产技术模式,通过“代耕代种、代插代管、代收代销”的保姆式托管和提供技术指导带着村民一起干两种方式,去年水稻和油菜亩产都增长了10%,分别为1423斤、457斤,每亩产值4780元,亩均纯收入达2970元。

杜寨村还盘活闲置资源,在2022年5月建成粮油加工厂,打造“杜香香”“林兰香”粮油品牌,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通过订单农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6万元,形成了“上季油下季稻,循环发展效益高”的粮油产业发展新格局。

此外,为缓解资金压力,杜寨村探索推行“联村共建”模式,联合该镇二道河村投入120万元建设水稻智能化托管基地和智慧农事服务中心,成功破解了“杜寨有资源缺资金、二道河有资金缺资源”的发展困局,每年还可为二道河村带来8万元分红收益,真正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破题:

南美白对虾“游”出产业新天地

穿过花海步道,占地25亩的南美白对虾陆基循环水智慧养殖基地令人眼前一亮。20个巨型蓝色大水池组成的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正以95%的海水模拟度养育着“深海精灵”。

这个由陕西大渔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项目,去年7月通过县里的招商引资落地杜寨村。“汉中的优质水源和区位优势,让我们能培育高品质海虾,且有效节省运输成本。”该公司总经理罗笑寒介绍,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蓝晶生态引擎”系统,能实现95%水体循环利用,破解了盐度波动难题,达到近乎零排放。

“经检测,我们养殖的虾,虾青素含量达到深海野生对虾标准。”该公司技术总监全慰英捞起一网活蹦乱跳的对虾向记者展示,由于采用人工调配的洁净海水,避免了重金属污染和有害微生物问题,安全性更有保障。按照现在的养殖技术,每立方水体可产出20斤虾,一年可养殖4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量可达50万斤,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同时还能带动50余人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近期首批大规模投放的40万尾虾苗,还未长成就已被汉中本地海鲜企业预定。罗笑寒说:“汉中每天对南美白对虾的需求超8000斤,市场潜力巨大,所以希望未来能用技术带动更多农户养殖。”

今年2月该项目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合作建立新型养殖模式专家站,探索循环水养殖发展的新模式,计划通过“专家站+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训500名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多层养殖技术至汉江流域。

这些汉中盆地“游”向市场的“陆地海鲜”,不仅开拓了特色养殖新路子,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赋能:

智慧农业“管”出四季有鲜

出了养殖基地往北,就是杜寨村经济合作社和陕西日丽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蔬菜智能温室大棚,棚内可见机器人正精准地进行播种、采收、灌溉等作业。

这座占地60亩的大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由村集体提供土地、资金,企业提供技术、市场,投入500万元建成。该公司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团队科研资源,实现种菜全流程智慧化管理,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机器人,可节约人工成本80%,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

大棚内不受季节限制,每年可种植10茬绿叶蔬菜,每亩地每月可收获青叶蔬菜2000斤,亩均年收益达3万元,效益远超传统种植模式。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和资产分红,每年获得收益近20万元,同时为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因为这里不打农药,所以需要人工除草。”杜寨村五组村民杜彩银边拔草边说,她常年在这里从事除草工作,工作离家近、收入稳定,平均每月能挣2000元。

“发展智慧农业,我们一开始心里也没底。”村支书坦言,通过到我市留坝县和广州番禺区考察、邀请6名知青回村传经送宝、组建“专家顾问团”上门指导,最终坚定了走智能化产业发道路的决心。

如今,温室大棚项目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实现绿色蔬菜的全年稳定供应,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来源:汉中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