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以为罗永浩和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展开的激烈对话会在罗永浩宣布“停战”后结束,没想到却出现了更大的戏剧性转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大家以为罗永浩和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展开的激烈对话会在罗永浩宣布“停战”后结束,没想到却出现了更大的戏剧性转折。
起初,罗永浩在9月10日公开批评西贝的菜品贵且是预制菜,双方开始了激烈的舆论对峙。
虽然罗永浩表示“停战”,并期待行业法规完善,但贾国龙内部群聊的截图却突然引发了更大的风波。
截图中,贾国龙承认自己的应对有错,并表示要向胖东来学习,似乎在反思和准备和解。
但这段话背后隐藏的另一部分内容,却让刚宣布停战的罗永浩怒火重燃,并在直播中全力反击。
罗永浩率先宣布“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其姿态被外界解读为一次高调舆论监督的理性收尾。
他将争议引向了对“预制菜相关国家法规尽快出台”的期待上,似乎意在将个人消费体验的抱怨,升格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公共议题。
紧随其后,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流出,前半段内容堪称公关范本:承认应对失当,承诺向行业标杆“胖东来”学习,并打出“透明西贝”的旗号。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贾国龙在承受了巨大舆论压力和经营损失后的真心悔悟。
毕竟,据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受风波影响,西贝在9月10日和11日的日营业额均下降了100万元,预计12日更是会掉200万到300万元。
面对一个因自己强硬回击而不断发酵的危机,一位成熟的企业家选择放低姿态、承认错误,是明智且必要的危机管理手段。
贾国龙的道歉更像是一种应对舆论压力的临时措施,旨在迅速平息争议,而非真正解决罗永浩和消费者关心的“知情权”和“性价比”问题。
停战”的表象之下,双方的根本分歧与不信任并未消解,这也为后续的冲突再起埋下了伏笔。
真正的引爆点,是贾国龙聊天记录被截掉的后半部分——他将罗永浩定义为“网络黑嘴”和“网络黑社会”,言语间充满了贬损与敌意。
这番话彻底撕下了此前“和解”的温情面纱,也直接点燃了罗永浩的怒火。
罗永浩在直播中激烈反击,认为这是对其名誉权的严重侵犯,并质问:“我就是你顾客……我只唠叨了一遍,怎么就成了网络黑社会?”
他将贾国龙的行为斥为“智力有问题”,并宣布“这事没法揭过去了”。
有人或许会辩解,这不过是贾国龙在私密行业群里的一番“吐槽”,是个人在巨大压力下的情绪宣泄,属于“恼羞成怒”的失言,不应被公开放大检视。
作为企业创始人,面对品牌声誉和销售额的双重打击,将批评者视为恶意攻击者,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反应。
在贾国龙的视角里,罗永浩并非一个提出合理质疑的消费者或监督者,而是一个利用网络影响力进行敲诈的“黑社会”。
他无法理解一个公众人物基于个人体验的公开批评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反而将其简单粗暴地归为恶意攻击。
称罗永浩为“网络黑社会”,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污蔑,更是对所有通过网络发声、行使消费者监督权利群体的否定。
贾国龙的“暗讽”一度将公众的注意力从“预制菜”的公共讨论,转移到了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上。
然而,罗永浩在愤怒的回应中,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选择:他没有沉溺于互相的口水战,而是向贾国龙发起了“网络平台直播,当面对话”的挑战。
他将这场对话的目的设定为“澄清西贝的真相”,并为“中国预制菜产业和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做一些贡献”。
有人认为,罗永浩利用自己的人气和辩论能力,试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公开曝光”贾国龙,主要是为了赢得面子。
对于不擅长辩论的传统企业家贾国龙来说,直播辩论无疑是进入了罗永浩的主场。
罗永浩通过提议一个“公平公正冷静理性”的对话平台,把问题重新拉回了公众视野,迫使贾国龙正面回应核心问题。
这场风波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胜谁负,而在于它将“消费者知情权”这一问题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迫使餐饮行业和监管部门加速完善相关法规。
当商业的傲慢与消费者的权利发生冲突,真诚与透明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