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于2023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并配送至自有门店加热后售卖的形式,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一条关于“830元套餐竟是预制菜”的微博评论,引爆了整个餐饮圈。而引发争议的,是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
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对西贝某套餐的吐槽。他在微博中质疑,一份高达830元的家庭套餐,其实可能是由中央厨房预制后配送门店,仅加热即上桌。
这条看似随口的发言,却迅速掀起了消费者对预制菜、餐饮价格与透明度的广泛讨论。
在这场舆论中,一边是西贝坚称所有菜品“不是预制菜”,一边是网友持续质疑“高价吃预制”的消费落差。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于2023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并配送至自有门店加热后售卖的形式,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与法律条文并不一致。在公众的日常认知里,凡是提前处理好、不是现场现炒的菜肴,都可能被视为“预制”。在这个语义差异下,法律的“合规”与消费者的“感知”,产生了错位。
西贝的菜单价格并不低。例如,一份素炒油面43元,乡村烧茄子68元,人均消费超过80元。消费者自然期待的是“现炒现做”,而不是“加热即食”。当价格预期与实际体验不符,消费者会产生一种“被误导”的心理反应。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了高调回应。他不仅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准备起诉罗永浩,还晒出了对方的消费账单截图。虽然企业有权利维护自身声誉,但这种做法却引发了“是否泄露消费者隐私”的质疑。
与其说西贝在用“法律”还击,不如说是在用“情绪”对抗公众质疑。而这种“以硬碰硬”的方式,恰恰忽视了餐饮行业的本质——服务业是基于信任和体验的产业,消费者口碑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这场风波的核心,并不是“是否使用预制菜”,而是“是否让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很多消费者其实并不排斥预制菜。对于忙碌的上班族、外卖用户来说,预制菜意味着效率、标准化和卫生保障。问题在于,如果餐厅没有明确告知菜品的制作方式,却用“现炒”“原汁原味”等语言营销,就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
西贝在门店并未明确标识哪些菜品是中央厨房处理的,哪些是现场制作的。与此同时,企业过去还曾推出过“贾国龙功夫菜”系列预制产品。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表达,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疑虑。
就像网友评论说的:“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不能花现炒的钱,吃预制的菜。”消费者真正要的,是“明明白白消费”的权利。
事实上,许多连锁餐饮企业都依赖中央厨房。老乡鸡、绿茶、真功夫等品牌,同样采用标准化流程来保障出餐效率。但他们为何没有卷入类似的风波?
原因或许在于两方面:一个是价格相对亲民,另一个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更一致。当你在街边花20元吃一份简餐,即便是预制菜,也不会觉得不值。但当你花80元吃一道“烧茄子”,却发现是中央厨房冷冻数月的半成品,心理落差就产生了。
西贝给人的定位是中高端,价格也反映了这种定位。但这种定位却没有匹配起透明的食材信息与制作流程。这种“不对等”,才是品牌危机的根源。
从整个事件来看,罗永浩并不是西贝真正的对手,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即便西贝最终赢得法律上的胜诉,也未必能挽回口碑。
在信息传播高度对称的今天,消费者对食品来源、制作方式的关注,早已不是“挑剔”,而是“常识”。法律可以保障底线,但品牌要赢得人心,还得靠主动的信息披露与真诚的沟通。
这场由一句吐槽引发的餐饮风波,远不止是“预制菜”与否的简单问题。它牵动的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基本期待,是企业在合规之外如何建立信任的管理能力。
法律没错,但信任更难得。赢了官司,却输了人心,是商业世界最常见、也最难逆转的局面。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