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后,发电报向希特勒求救,结局怎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0:57 1

摘要:这是一个听起来近乎荒诞的问题:当人间炼狱降临,你唯一的求救希望,竟是投向另一位“魔鬼”?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是一个听起来近乎荒诞的问题:当人间炼狱降临,你唯一的求救希望,竟是投向另一位“魔鬼”?

1937年的南京,一个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商人就面临着这样的终极困境。

他身上贴着一个在后世看来无比刺眼的标签——纳粹党员。

当侵华日军将南京变为屠宰场时,约翰·拉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拿起电报机,向远在柏林的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出了求救电报。

这封电报的结局是什么?它改变了什么?或者说,它能改变什么?

要理解约翰·拉贝的行为,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

他是一个精明的德国商人,西门子公司的南京办事处经理,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至于那个纳粹党员的身份,更像是一种功利性的投资。

在那个时代,一个身在海外的德国人,加入执政党能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比如为德国学校争取经费,或是在与官方打交道时更有分量。对约翰·拉贝而言,这更像是一张通行证,而非信仰图腾。

他从未想到,这张“通行证”有朝一日会成为25万中国人的“护身符”。

1937年12月,南京城破。

日军涌入城中,一场持续数周、震惊世界的屠杀开始了,城市瞬间变为活生生的地狱。

此时,大部分外国人都已撤离,但约翰·拉贝选择留下。

用他孙子托马斯·拉贝的话说,约翰·拉贝在中国生活了30年,他的朋友、同事都在这里,保护他们是一种道德责任。

目睹着街头巷尾的血腥暴行,约翰·拉贝和留下的十几位外籍人士自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定了一块约3.86平方公里的区域,专门收容中国难民。

谁来当这个委员会的主席?

大家一致推举了约翰·拉贝。

原因很简单:他是德国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纳粹党员。当时德国与日本是盟友,人们天真地以为,这个身份能让日军有所忌惮。

就这样,一个象征着邪恶与种族灭绝的纳粹万字袖标,在南京的血色冬天里,诡异地成了一线生机的象征。

约翰·拉贝在自家200多平米的花园升起巨大的纳粹旗,这里最多时挤进了600多名难民。

他无数次冲出房门,挥舞着手臂上的袖标,用德语呵斥那些试图闯入安全区施暴的日本士兵。

这个身份,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确实起到了作用,它一次次地让屠杀者暂时后退。

安全区虽然建立,但日军的暴行并未停止。

他们不断闯入安全区,抢劫、强奸、抓人。

约翰·拉贝和委员会成员们疲于奔命,却无法阻止悲剧的蔓延。

他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些惨状:“12月14日,主干道上到处是平民尸体”;“到18日为止,仅安全区登记的强奸案就超过300起”。

1937年12月21日深夜,在巨大的无力感和愤怒中,约翰·拉贝做出了那个决定。

他要在日记中写道,他要将这一切告知他们的元首。他天真地认为,作为盟友,德国元首有责任和能力约束日本的行为。

于是,一封措辞直白的电报,携带着南京的血腥气,跨越万里,发往柏林,直达希特勒的案头。

电报里,约翰·拉贝描述了日军的屠杀,请求希特勒出面干预。

这个举动,在今天看来,充满了黑色幽默。

一个正在欧洲策划着种族清洗的政权,怎么可能去关心另一个大陆上“非我族类”的生死?

当时的纳粹德国,正极力拉拢日本作为其在远东牵制苏联和英美的棋子。任何可能破坏德日关系的行为,都是柏林高层绝不容忍的。

果不其然,约翰·拉贝等来的回复,只是一纸毫无实质内容的外交公文,冷漠而敷衍。

希特勒甚至轻蔑地称其为“多管闲事的蠢货”。

这次求救,从政治层面看,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它没有阻止任何一场屠杀,没有拯救任何一个生命,甚至没有换来一句像样的同情。

发给希特勒的电报石沉大海,但约翰·拉贝没有放弃。他将自己的日记、拍摄的照片和影像资料精心整理,准备了详细的报告,通过外交邮袋送往德国。他天真地以为,只要真相被看到,正义就会降临。

1938年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西门子公司将约翰·拉贝调回德国。

回到柏林后,他立刻开始行动,举办报告会,放映他在南京拍摄的影片,向德国民众揭露日军的暴行。

6月8日,他再次将一份报告的拷贝寄给了希特勒。

这一次,他等来的不是外交公文,而是盖世太保。

他的家被彻底搜查,所有他从南京带回的“证据”——日记、照片、底片,全部被没收。

经过长达9小时的审讯,他被释放,但得到了一个严厉的警告:“永远闭嘴,不许再传播任何损害盟友(日本)形象的言论。”

至此,约翰·拉贝的“求救”之路,以个人的彻底失败告终。他不仅没能唤醒当权者的良知,反而引火烧身,被自己的祖国扼住了喉咙。

二战结束后,他的纳粹党员身份又让他沦为被审查的对象,一度生活陷入赤贫,靠挖野菜果腹。

那么,他所做的一切真的毫无意义吗?那个向希特勒求救的结局,真的就是“失败”二字吗?

历史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约翰·拉贝的求救行动在当时是失败了,但他为求救而准备的“证据”——那本厚达2000多页的《拉贝日记》,却成了历史最终的裁决者。

在他离开南京前,他充满预见性地将所有资料复印了六份,寄往多地。这些被盖世太保视为“麻烦”的记录,在尘封了半个世纪后,于1996年重见天日。

《拉贝日记》的公开,如同投向历史的一枚重磅炸弹。它以一个无可辩驳的第三方视角,逐日、逐条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让日本右翼势力任何企图否认、歪曲历史的言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2015年,包括《拉贝日记》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当年那封发向深渊的电报,虽然没有得到希特勒的回应,但它所代表的记录与呐喊的行为,最终在历史的法庭上,赢得了最彻底的胜利。

当初给他带来灾祸的“罪证”,最终转变为审判历史的“铁证”。这,或许才是约翰·拉贝求救行动的真正“结局”。

历史的裁决是宏大的,而人性的回报则是温暖的。

当约翰·拉贝在战后德国陷入绝境时,消息传到了中国。1948年,刚刚经历过战争创伤、自身也物资匮乏的南京市民,自发为他募捐了2000美元,并持续给他寄去食物包裹。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也每月向他提供生活费,直到1949年。

约翰·拉贝在信中写道:“是中国人救了我。”

这份感恩,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德国同样面临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他试着向中国大使馆发出了求助信。

很快,来自中国的援助物资第一时间送到了他的手中。南京市也迅速筹集了数万只口罩和防护服,跨越万里驰援。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各项纪念活动也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8月15日,托马斯·拉贝作为首批国际友好人士,被授予“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身份,他将与幸存者后代一起,为传播历史真相而努力。

同月,由南京大学策划的“我的邻居:约翰·拉贝”特展在德国汉堡开幕,向拉贝的故乡人民讲述他的故事。

2023-12-12 20:36·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5:58·新华社

来源:巍律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