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39岁的林志勇在广州做广告设计,长期熬夜赶稿是常态。白天他常常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肩颈僵硬却仍强撑着继续盯屏幕。为了保持高效率工作,他几乎每天靠咖啡和香烟续命,饮食也全在工位上靠外卖解决,大多油腻重口,夜宵更是少不了串串和麻辣烫。他平日缺
2018年,39岁的林志勇在广州做广告设计,长期熬夜赶稿是常态。白天他常常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肩颈僵硬却仍强撑着继续盯屏幕。为了保持高效率工作,他几乎每天靠咖啡和香烟续命,饮食也全在工位上靠外卖解决,大多油腻重口,夜宵更是少不了串串和麻辣烫。他平日缺乏运动,劳累了一天就只想在床上好好睡上一觉,即便是周末,不是睡到中午,就是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妻子常常劝他多注意饮食和休息、平日多运动运动,他总是嘴上答应的好好地,却依旧我行我素。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经让他的身体拉起了警报……
7月23日下午,林志勇正坐在电脑前设计广告方案,伸手移动鼠标时,忽然胸口传来一阵闷痒般的刺痛,那感觉像是有什么细小的铁钉在肺叶里轻轻划过,带着一丝灼烧的痕迹,随即引出一声咳嗽,他下意识捂住口鼻,低头弯腰试图缓过来。连续几声咳嗽后,他眨着眼,只觉得喉咙深处黏滞难耐,气道里像被一团湿冷的棉布死死堵住,呼吸被迫卡在胸口,进退两难。他努力地咳嗽想把这股异物感咳出去,却发现越用力,胸腔越像被锋利的锥子顶住,每一下震动都带来撕扯般的疼。他不得不勉强深吸一口气,气息穿过狭窄的气道时发出细微的嘶鸣,好像生锈的风箱在艰难拉动,艰难的大咳了几声,这才终于吐了口痰出来,舒缓了不少,他没有多想,继续抬手操作键盘,只当是自己最近抽烟抽多了。
工作了半个小时后他感觉到一阵口渴,他拿起旁边的水杯仰头喝下几口水,却没有想到剧烈的咳嗽突然被引了出来,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从胸口狠狠扯出,身体被迫随着痉挛一下一下颤动。林志勇下意识的捂住自己的胸口,喉咙里涌出的气流夹杂着撕裂般的痛感,好似砂纸在气管壁上一寸寸摩擦,火辣得让他眼角瞬间泛起泪水。他整个人顿时前倾,一连串的喘息夹杂着刺痛让他额头渗出细汗,胸腔深处的痰声沉闷而黏稠,仿佛一团湿泥牢牢糊在管道里,每一次咳嗽都像要把它连根撕开,却始终咳不干净。
很快,林志勇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劲,待到咳嗽稍缓的时候准备向周围的同事求救,可刚一撑起身体,一股窒息感却像是要将他的头砸晕,胸腔更是像被一只铁钳死死箍紧,每一寸扩张都伴随着撕扯般的剧痛。剧烈的呼吸困难瞬间让他双膝发软,他重重跪倒在地,双手用力捂住胸口,下意识张大嘴想要吸气,却发现空气像稀薄的雾气一样怎么都灌不满肺叶,喉咙发出嘶哑的喘鸣,好像破旧风箱在艰难拉动,呼吸越急促,胸口的压迫越像沉重的石板压下,让他几乎窒息。
眼前的景象开始摇晃发黑,就像一块块墨色的幕布不断落下,他拼命想抬手去抓住什么东西,却感觉手臂沉得像灌满铅,根本使不上力,喘息声急促而紊乱,脸色迅速发白,最终整个人彻底失去支撑,倒在地面上昏迷过去。同事听到这重物坠地的响声下意识的回头看,在看清楚林志勇晕倒在地的瞬间惊慌失措冲过来呼喊,并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
在急救车送到医院后,林志勇被迅速推进了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给他做了常规检查。血压 90/55 mmHg,脉搏 118 次/分,体温 38.7℃,呼吸频率达到 30 次/分,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听诊时,双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双下肺布满湿性啰音,医生当即判断呼吸道情况存在严重问题。随即抽血化验,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仅为 2.1×10⁹/L(正常范围 4~10×10⁹/L),中性粒细胞计数 0.9×10⁹/L,提示免疫功能严重受损。C 反应蛋白(CRP)高达 87 mg/L(正常值
为进一步明确,医生立即安排了胸部 CT,影像学显示双肺下叶呈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并伴有实变影,右下叶有大片融合性病灶,边缘模糊。结合患者免疫抑制表现,医生高度怀疑是免疫力低下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与此同时,血气分析结果显示 PaO₂ 58 mmHg,SaO₂ 86%,提示低氧血症,呼吸功能受损明显。支气管镜检查中,气道内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病理取样送做病原学检测,初步报告提示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
确诊后医生第一时间和家属取得沟通,表示他现在体内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低得出奇,而炎症指标却居高不下,结合胸部 CT 和支气管镜的表现,肺部感染已经非常严重。他停顿了一下,同时向家属解释道:“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他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身体缺乏足够的防御力去抵抗感染。除了常规的广谱抗生素、抗真菌药和吸氧支持治疗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帮助他提升机体的免疫反应。”
“我们建议在严密监护下给予胸腺肽注射。”他详细解释,胸腺肽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促进 T 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从而提高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对于像林志勇这样白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系统几乎处于“失防”状态的患者来说,适当的胸腺肽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使抗感染治疗更有效果。但医生也强调,这并不是万能药,需要结合抗感染药物、呼吸支持、营养改善等综合治疗,同时严格监测血象和免疫学指标。
随后的治疗方案中,林志勇被安排静脉输注头孢类联合抗真菌药物,同时开始胸腺肽的皮下注射。医护人员为他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给予高流量氧疗,并严密监测血气变化和心肺功能。短短几个小时内,血压逐渐稳定,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2% 左右。医生仍不敢放松,反复告知家属:“这是一个危险期,胸腺肽只是帮助他的免疫系统恢复部分功能,能否顺利渡过,还需要密切观察病原学检测结果,再决定是否调整用药。”
经过十多天的综合治疗,林志勇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血氧饱和度稳定在 96% 以上,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回升至 4.3×10⁹/L,中性粒细胞 2.5×10⁹/L,胸部 CT 显示肺部感染灶大部分吸收,炎症指标 CRP 降至 12 mg/L。胸腺肽联合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帮助他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加上营养支持和休息,身体逐渐恢复。医生在病房查房时确认病情基本稳定,可以准备出院,但同时也提醒他,免疫力低下是这次病情的核心诱因,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未来还可能再次出现严重感染。
出院前,主管医生专门为他和家属做了健康教育。医生叮嘱他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饮食上减少油腻和重口味,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戒烟限酒,避免频繁夜宵。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 3~4 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 30 分钟左右,以增强心肺功能和整体免疫力。用药上,继续完成剩余疗程的抗感染药物,并按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学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胸腺肽等免疫调节剂。医生最后郑重叮嘱:“你身体已经给了明确的警告,这次算是捡回一条命,今后一定要学会与工作和生活平衡,否则再严重一次,就未必能扛过去了。”
林志勇重重点头,将医生的话都放在了心上。出院后,林志勇开始认真遵医嘱调整生活。以往凌晨两三点才关电脑的习惯被彻底放下,每天尽量在 11 点前睡觉,早晨起来会先到小区花园快走半小时,再去公司。饮食也不再随意点外卖,妻子每天为他准备清淡、均衡的便当,主食粗细搭配,增加了鱼肉、鸡胸肉和豆制品,油炸和重口味食物几乎不再碰。烟已经完全戒掉,咖啡量也降到每天一杯以内,用温水和淡茶替代。夜宵摊成了他的禁区,取而代之的是早点休息,给身体留足修复的空间。坚持一周过后,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轻快了不少,早晨不再昏沉,连工作时的思路都比以前清晰,他第一次体会到规律生活带来的踏实感。
一个月后的复查,林志勇按照预约来到医院,医生为他做了全面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5.1×10⁹/L,中性粒细胞 3.0×10⁹/L,各项指标稳定在正常范围;炎症指标 CRP 仅为 4 mg/L,和出院时相比明显下降。胸部 CT 显示双肺感染灶基本吸收,肺纹理清晰,呼吸音也已恢复正常。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氧合功能稳定,PaO₂ 92 mmHg,SaO₂ 98%,没有低氧表现。医生在翻阅数据后,肯定了他这段时间的生活改变,并叮嘱继续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烟酒刺激。林志勇听后心里一阵踏实,觉得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比住院前好了许多,也让他真正意识到规律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下定决心要继续维持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即便在这样严格自律、近乎健康模范的生活方式下,意外依旧会毫无征兆地袭来,让人猝不及防……
2020年6月14日午后的办公室里,林志勇正盯着屏幕修改广告方案,正盯着细节修正的时候,却莫名觉得头有些发沉,那种感觉并不是单纯的困倦,而像有一块湿漉漉的沙袋被人悄悄压在脑门上,越撑越重。他以为是午饭吃的太多导致的困倦,下意识的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却发现眼皮越来越沉重,眼前的字句像被水晕开一般,怎么盯都聚不拢焦点,整个人像陷进厚重的棉絮里,脑子一阵阵发胀。他用力的眨了眨眼想要看清楚,却感觉耳边的声音也变得迟缓,好似隔着厚厚的玻璃罩传进来,反应比平常慢了半拍。
他以为是长时间久坐的缘故,想站起来活动活动,但刚一站起就觉得脚下发虚,好像地面忽然变成了松软的沙滩,支撑力瞬间被抽空,身体不受控制地摇晃。他慌乱地抬手扶住桌角,手却打滑,重重跪倒在地,头晕的感觉像一股漩涡在颅内不断旋转,把他的意识一点点卷走,耳边传来嗡嗡的轰鸣,好似密集的蜂群盘旋不散。他本能的扶住自己的额头,却不想胃里像被人狠狠拧紧,翻涌的液体不断往喉咙顶上冲,胸口发热发胀,酸水夹着苦味直冲上来,像一股浑浊的洪流堵在咽喉口,随时要溢出。他慌张的想张口呼救,舌头却沉得像铅块,喉咙里只挤出嘶哑的气音。紧接着,他的手臂在地面无力地划过,整个人彻底失去意识,昏迷过去。周围的同事听到动静回过头,发现他脸色苍白的倒在地上,顿时吓了一跳,拨打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
在急救车送到医院后,林志勇被立刻推进急诊室。医生先为他做了基础生命体征评估:血压仅 85/50 mmHg,脉搏 126 次/分,呼吸急促而浅快,体温 38.5℃。他的面色蜡黄,巩膜明显黄染,提示有严重黄疸。紧急抽血结果很快送回,肝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ALT) 1560 U/L、谷草转氨酶(AST) 1785 U/L,均远超正常值;总胆红素 342 μmol/L(正常
医生立即为他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大剂量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并用血浆置换和人工肝支持系统抢救,试图清除体内毒素。与此同时,使用止血药物、维生素 K1 改善凝血功能,并给予护肝药物和抗感染治疗。然而病情进展极快,短短数小时内,林志勇的意识从浅昏迷转为深昏迷,出现双侧瞳孔反射迟钝,血压下降至 70/40 mmHg,心率逐渐减弱。尽管医护团队全力以赴抢救,包括气管插管、升压药物和持续血液净化,但最终仍未能扭转急性肝衰竭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6 月 14 日深夜,林志勇因肝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在病房外等待的妻子听见这个消息时,整个人瞬间僵住,仿佛耳边的声音被抽走,只剩下一片嗡鸣。她双眼瞪大,不可置信地望着医生,嘴唇颤抖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胸口像被雷霆击中,整个人呆愣在原地,手里的随身包滑落到地面也毫无察觉。片刻后,她才僵硬地摇头,喃喃自语着“不可能,他明明已经好多了”,泪水却已决堤般涌出。四肢发软的她几乎站立不稳,扶着墙才没有跌倒,整个人陷入撕裂般的痛苦与迷茫中。
她情绪很快彻底崩溃,泪水打湿了脸颊,声音却带着颤抖与愤怒:“为什么?医生,为什么会这样?他明明听从你们的话,戒烟戒酒,按时吃药,每天规律作息,连饮食都控制得面面俱到,为什么还是会出事?为什么来的这样突然?!”她双手紧紧抓住衣角,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整个人几乎是在哭喊。她哽咽着继续质问:“之前复查的时候不是说一切都稳定吗?血象也恢复正常,CT 也好转了,你们告诉我们情况控制住了,可为什么转眼之间,就连一点预兆都没有,就把他夺走了?!”
医生原本以为林志勇的骤然恶化,可能是潜藏的某种基础疾病引发的急变,可妻子的一番质问让他心头一紧——如果生活方式的确已经调整得近乎完美,复查数据又显示稳定,那么事情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带着疑惑,他重新坐下,眉头紧锁,将入院以来的所有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以及既往复查的病历报告一页页仔细翻看。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学指标、影像学结果,他逐条比对,却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异常提示,所有数据在死亡前一个月都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
他又将妻子请到一旁,耐心询问近期的饮食、作息、用药和生活细节,甚至追问到是否服用了新的保健品或接触过特殊环境。妻子反复确认,除了医生的医嘱和日常饮食调整,没有任何额外的改变。医生静静听完,心中的困惑反而更重了。病史中没有明显漏洞,检查数据也未见提前的警示信号,病情却在短时间内骤然崩溃。这种反差让他难以接受,甚至隐隐意识到,也许存在着某些被忽略的关键因素,仍然隐藏在眼前这些看似完整的资料之外。
妻子眼看着医生迟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眼泪止不住地涌出,情绪彻底失控。她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带着撕裂般的愤怒:“你们不是说已经控制住了吗?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到底有没有尽全力?!”那近乎尖锐的质问在走廊里回荡,引得周围候诊的病人和家属纷纷侧目,议论声渐渐响起,场面逐渐变得混乱。医生站在一旁,握着病历,神色凝重,却依旧找不到能让家属接受的解释,只能低声安抚,却越发显得无力。
就在气氛快要彻底失控时,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嘈杂声吸引,停下脚步走了过来,目光扫过场面,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他上前询问缘由,值班医生连忙将情况一一说明,并将手里的病例报告递到主任手中。主任神色逐渐凝重,抬头看向痛哭的妻子,示意她先冷静下来,当场翻阅手中的病例,大致看了一会后,他放下病例,语气坚定地说:“请您跟我到办公室,我们需要更详细地谈谈。”他亲自引导林志勇的妻子进入办公室,准备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逐步了解更多细节,以便寻找被遗漏的线索。等到林志勇的妻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科室主任一边翻看着自己手中的病例,一边询问着林志勇的妻子有关他的生活细节。通过1个小时的长时间交流,科室主任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真相——原来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3个细节!
得知真相的主任止不住的摇头叹息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却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病例!患者林志勇在出院后看似已经把生活调整得面面俱到,不仅彻底戒掉了烟酒,还坚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饮食上也比以前健康得多。但恰恰是在这份看似完美的背后,连医生都没有察觉到,他在注射胸腺肽的之后,生活中却偏偏忽略了3件小事!这些小事单独来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在一般人眼里还是健康有益的行为,可一旦与胸腺肽的作用叠加,就是在给身体埋下隐形炸弹!我在临床上见过不少类似的患者,正是因为和林志勇一样忽视了这3件事,最终才落到白白丧命的下场……”
第一个细节是林志勇在注射胸腺肽后,过于依赖高蛋白饮食来“补充体力”。他认为既然免疫系统需要营养支持,那么多吃肉类、动物肝脏、蛋白粉就能帮助身体更快恢复。短时间内他每天的摄入量远超出正常需求,尤其偏爱红烧肉、牛排和蛋白饮品,几乎每餐都离不开这些高蛋白食物。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饮食虽然容易导致消化负担,但未必马上带来严重后果。然而在接受胸腺肽调节免疫的情况下,肝脏本身需要承担更强的代谢压力,高蛋白的堆积使肝细胞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导致脂质和氨基酸代谢异常。肝脏酶的持续升高最初并没有带来明显不适,但潜在的损伤在一点点累积,当他出现黄疸和乏力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第二个细节是林志勇在用药期间忽视了对中成药和保健品的排查。他在朋友推荐下服用了含有多种成分的保健胶囊,认为是增强体质的天然制剂,不会和治疗相冲突。这些保健品成分复杂,其中有些含有对肝脏代谢有负担的成分,例如某些中草药提取物或未明示的活性成分。对于正常人,这类保健品可能并不会带来明显损害,但在免疫调节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的情况下,肝脏的解毒负荷显著增加。胸腺肽本身改变了免疫环境,任何额外需要代谢的物质都会成为加重肝脏负担的因素。林志勇并没有将这些细节告知医生,直到病情急转直下,才在药物排查时被发现。这种看似“保健”的行为,实际上在无形中推动了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
第三个细节是林志勇没有重视日常的小感染问题。在恢复期间,他因为加班和劳累出现了轻微的喉咙痛和低热,本以为是小感冒,就随意在药店买了复方感冒药和止痛药对付。他没有注意到这些药物中含有对肝脏代谢有明显影响的成分,比如对乙酰氨基酚。短时间内反复服用,这些成分与胸腺肽造成的免疫环境变化叠加,令肝脏在解毒过程中面临极大压力。对乙酰氨基酚本身在过量或肝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而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处于高风险阶段。等到黄疸、恶心和头晕出现时,已经提示肝脏功能严重衰竭,补救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一细节几乎是压垮他肝脏的关键一击。
林志勇的病例提醒人们,即便在规范治疗的同时,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健康或普通的小举动,也可能因为与药物作用产生叠加效应而带来严重后果。高蛋白饮食虽然能提供能量,但在免疫治疗背景下却可能成为负担,尤其是没有医生指导的随意加量。保健品和中成药的使用更需要谨慎,成分复杂,缺乏严格的相互作用评估,很容易被忽视。感冒药和止痛药等常见药物,本身就有潜在肝毒性,在特殊状态下风险更高。
这类情况的核心问题是患者和家属往往认为“日常的小事”无关紧要,没有及时告知医生,导致医生难以及早发现危险信号。如果能在出现不适时第一时间进行肝功能监测,或者在服用任何药物和补充剂前与医生沟通,风险本可以大大降低。林志勇的问题在于对“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只关注表面的生活方式改善,却忽略了细枝末节中的潜在风险。
临床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常强调,任何药物、补充剂和饮食的调整,都必须在完整的病情评估和动态监测下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往往伴随较高的代谢负荷,任何额外的压力都可能成为压垮肝脏的因素。林志勇的故事为人们敲响警钟,真正的康复不只是大方向上的“规律生活”,更需要对每一个细节保持谨慎,只有全面避免潜在的风险,才能真正远离肝衰竭这样的悲剧。
资料来源:
[1]雷杨,芦超,刘兴政. 胸腺肽联合抗感染及振动排痰对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25):69-71.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5.25.020.
[2]李闯,郎波. 胸腺肽注射液辅助抗菌药物及NAC雾化吸入治疗COPD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气道炎症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25,33(08):109-112.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25.08.023.
[3]吴永红. 胸腺肽联合痰热清对老年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治疗有效性及肺功能改善分析[J].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24,5(S1):15-17.DOI:10.19983/j.issn.2096-8493.20240303.
(《39岁男子肺部感染注射胸腺肽,2年后肝衰竭走了,医生:忽略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