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艺人锤娜丽莎因一条调侃式微博被卷入“暴瘦70斤”的舆论漩涡。她在动态中戏称“明日热搜:锤娜丽莎秘密减肥暴瘦70斤”,并晒出瘦身旧照与当下对比,强调“减肥不为瘦和美,而是健康快乐”。然而,营销号刻意隐去关键信息——她明确表示旧照非近期拍摄,当前仍处于减肥初
近日,艺人锤娜丽莎因一条调侃式微博被卷入“暴瘦70斤”的舆论漩涡。她在动态中戏称“明日热搜:锤娜丽莎秘密减肥暴瘦70斤”,并晒出瘦身旧照与当下对比,强调“减肥不为瘦和美,而是健康快乐”。然而,营销号刻意隐去关键信息——她明确表示旧照非近期拍摄,当前仍处于减肥初期,且直言“减肥不快乐”。这种断章取义的传播,成功将#锤娜丽莎瘦70斤#推上热搜,甚至衍生出“靠某减肥药瘦身”的谣言,引发网友对减肥药功效的盲目追捧。
锤娜丽莎的愤怒回应:拒绝被定义的“健康宣言”面对谣言,锤娜丽莎迅速辟谣,以三条核心信息直击争议:
1. 否认减肥成果:“没瘦70斤!没吃减肥药!”她强调当前体重未达目标,且减肥主因是体检发现重度脂肪肝,健康已亮红灯。
2. 炮轰营销号与减肥药:指责部分账号“看不懂人话”,利用其言论断章取义博流量;痛斥减肥药商家虚假宣传,揭露其副作用包括肝损伤、失眠、爆痘等。
3. 健康优先的价值观:“减肥不快乐,但不减会废了。”她坦言因激素问题减肥困难,但通过中药调理和规律运动逐步改善,目标仅是“肝脏指标恢复正常”而非追求瘦身。
笔者观点:被流量扭曲的“身体叙事”与社会反思
1. 营销号的“造神”与“毁神”逻辑
营销号对明星身材的极端化叙事已成流量密码。锤娜丽莎事件中,他们利用公众对“逆袭瘦身”的猎奇心理,将健康提醒扭曲为成功案例,本质是对个体真实诉求的漠视。这种“造神”背后,实则是将人物化为流量工具,一旦真相揭露,舆论又迅速转向“打假”,形成“毁神”闭环。
2. 减肥药乱象:一场危险的“合法骗局”
锤娜丽莎的遭遇折射出减肥药市场的畸形生态。商家利用明星只言片语背书,将健康风险极高的产品包装成“捷径”,而消费者在身材焦虑驱动下盲目买单。类似悲剧早有先例:猫王之女丽莎·玛丽为迎合外界审美,接受减肥手术并滥用药物,最终因并发症去世。当减肥变成一场与身体的战争,健康反而成了最廉价的牺牲品。
3. “健康美”的边界:警惕伪包容与真歧视
锤娜丽莎犀利批判“将肥胖强行纳入审美多元”的伪善现象:“夸赞身体超负荷者‘像小蛋糕’是另一种伤害。” 这一观点戳中了社会审美的矛盾:一方面倡导“身体自信”,另一方面将肥胖与“不自律”“不健康”捆绑。真正的包容应建立在尊重个体选择与科学认知之上,而非以“政治正确”掩盖健康隐患,或以“为你好”之名施加身材羞辱。
从“身材焦虑”到“健康自觉”锤娜丽莎的转型经历(从女团偶像到喜剧演员)与其减肥动机形成微妙互文:她因药物副作用发胖后,反而在喜剧领域找到自我价值;如今为健康而非外貌减肥,更凸显其清醒的自我认知。她的故事提醒我们:
- 健康是底线,而非可选项:无论胖瘦,定期体检、关注指标比盲目跟风减肥更重要。
- 拒绝被定义的勇气:在“白幼瘦”审美与“极端身体包容”的拉锯中,个体应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而非被舆论绑架。
- 流量时代的“信息解毒”:公众需培养对热点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警惕被碎片化信息煽动情绪。
锤娜丽莎的“减肥罗生门”远不止一场娱乐闹剧,它撕开了社会对身材、健康与流量经济的复杂态度。当我们在热搜中围观他人的身体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在这场喧嚣中守住对自身健康的掌控权,而非沦为流量与商业的棋子。正如她所言:“害人终害己”——这句话,送给所有贩卖焦虑的推手,也送给每一个挣扎在减肥路上的普通人。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