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强基·政法先行】一“网”情深进社区 ,“格”外用心护平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0:18 1

摘要:夜幕降临,袁水河畔,渝水区新钢街道公园北村小区广场上,十几把小板凳围成一圈。渝水区综治中心主任林磊正在讲述近期高发的电信诈骗案例。居民们听得入神,不时举手发问——“对方让我转接‘公安机关’,我该信吗?”“遇到邻里装修纠纷该怎么维权?”……这不是普通的纳凉闲谈,

夜幕降临,袁水河畔,渝水区新钢街道公园北村小区广场上,十几把小板凳围成一圈。渝水区综治中心主任林磊正在讲述近期高发的电信诈骗案例。居民们听得入神,不时举手发问——“对方让我转接‘公安机关’,我该信吗?”“遇到邻里装修纠纷该怎么维权?”……这不是普通的纳凉闲谈,而是一场开在小区里的“微法治课堂”。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渝水区的各个社区、村庄已是常态。近年来,该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政法力量+网格”多元解纷新模式,推动358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行政人员“进网入格”,将专业的法治服务精准输送至社区的每一个“最小单元”,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专项行动至今,已走访群众近20万人次,解决民生难题12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846件,群众满意率高达99%。

力量下沉:

“政法尖兵”进网格,从“坐堂问案”到“上门巡诊”

专业力量悬浮在上,网格发现不了问题、解决不了纠纷怎么办? “过去总觉得政法机关是‘神秘’又‘遥远’的地方,没想到法官竟然会来我家串门!”家住怡景社区的陈阿姨笑着说。她的感受背后,是“政法力量+网格”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

针对基层网格专业力量薄弱、风险感知能力不足等问题,该区推动政法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工作熟的政法干警,走出机关、走进网格,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包联网格,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政法尖兵”。

“我们就像是法治‘毛细血管’,要延伸至基层最末梢。”渝水区人民法院法官李金花说,她每周五都会到自己包联的网格“上班”,除了开展普法宣传,还会协助专职网格员调解纠纷、排查风险。“过去在法庭上办案,更多的是依据法条判决,但现在更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让群众更暖心。”

“以前觉得打官司是撕破脸的事,现在有法官邻居帮忙调解,既保住了人情,又解决了问题!”怡景社区居民李大爷为“上门法官”点赞。 为杜绝“一阵风”“走过场”,该区将每周五固定为“政法干警服务日”,推行以“进门问声好、走时笑道别;了解情况细心、解释政策耐心、听取意见虚心”为内容的“两要三心”工作法,让专业力量与网格治理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蜕变。

同时,打破部门壁垒和职能界限,有效整合政法干警的专业优势与网格员的属地优势,组建以政法委员为队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调解员、巡逻队员为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团队”,实现要素联采、风险联控、服务联办、治安联防、纠纷联调“五联机制”落地见效。

“推动政法力量向基层下沉,是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实践。”渝水区委政法委分管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任务清单,完善服务台账,总结典型案例,确保月月有重点、次次有成效,群众对政法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连年攀升,法治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服务上门:

“每周有约”听民声,从“被动接访”到“主动寻访”

政法干警不再是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敲开百姓家门。

“多亏了你们,不然我们这栋楼门口下水道污水外溢问题还不知道啥时候能解决?”说起前不久解决的下水道污水外溢问题,家住丽竹社区香博丽晶商住楼的居民王女士仍感慨不已。

原来,该商住楼下水主管道严重堵塞,需要进行清掏和维修,但涉及费用高,物业和商铺相互推诿责任,矛盾逐渐升级。包联网格的渝水区司法局四级调研员邱文广在“每周有约”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组织物业、商铺代表和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耐心地向各方讲解责任和利害关系,经过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确定由物业牵头,商铺按比例出资,共同对下水道进行维修。一周后,下水道终于疏通,污水外溢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和主动走进群众家里,解决问题的效率完全不同。”渝水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每周有约”活动,政法干警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商一件事,实现了包联服务“零距离”、倾听民意“零距离”、宣传普法“零距离”。

“政法干警下沉网格,我就觉得特别亲!”渝水区新钢街道公园北村社区专职网格员李小芳说,“政法干警和网格员一起上门,群众更信任,我们工作也好做多了。”

普法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过去“摆摊设点”“发传单”传统普法,结合网格内高发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物业管理、电信诈骗等典型案例,在社区活动室、小区广场开设“微法治课堂”,提供“点单式”法律咨询,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身边故事,有效延伸司法服务半径,提升居民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月1日晚,渝水区人民法院在高新森林公园举办“党建连心 渝法同行”——政法干警“进网格 访万家 护平安”法治宣传汇演。活动采用“文艺展演+互动普法”形式,精心设置了法治文艺秀、法律咨询台和互动体验区三大板块,巧妙地将宣传政法工作、推广文明积分平台,普及法律知识等内容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让法治精神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

事心双解:

“三张清单”解千结,从“案结事了”到“人心和睦”

治理效能的跃升,不仅解决表面问题,更要纾解心结、温暖人心 该区创新运用“民情三清单”工作法,要求下沉干警“加入一个小区群、建立一本民情台账、建立一个需求清单”,做到对突发事件、不满情绪、矛盾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重病重残、帮教对象、失业人员、孤寡老人“必访”。

“知道每家每户的情况,才能提前预判风险、及时解决问题。”渝水区人民检察院黄静玲介绍,专项行动开展,她和团队足迹遍布各社区,10余场特色活动、800余份宣传资料、覆盖500余人次,法治的种子在一次次互动中悄然播撒。

8月4日,张阿姨的孩子在与邻居赵某某孩子玩耍时不慎受伤,双方家长为此心生芥蒂,气氛紧张。得知情况后,市公安局渝水分局中山路派出所民警迅速介入,主动上门回访,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梳理事实经过,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民警精准提出合理的赔偿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这事你们要不来,我们没办法解决,感谢大家!”刚与邻居握手言和的张阿姨,对民警竖起了大拇指。这场调解的成功,不仅保障了受伤儿童的合法权益,更有效防止了邻里矛盾的升级发酵,将一场潜在的不和谐音符化解在萌芽状态。

回访工作是连接干部与群众的纽带,是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晴雨表”。对已调解成功的纠纷,特别是涉及民生利益、可能复发的问题,下沉干警采取电话回访或上门走访等方式,定期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当事人思想动态及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对于仍有不满情绪的,耐心做好释法明理和情绪疏导工作,防止矛盾反弹,确保每一件纠纷都能得到实质性化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调解不是终点,事心双解才是目标。”渝水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胡小明表示,通过对已调解成功的纠纷进行定期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和当事人满意度,防止矛盾反弹。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以来,回访群众2.4万余人次,对不满意案件落实三级回访机制3841人次,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他们不是来解决一次问题就走的,而是真的关心我们后续过得好不好。”曾因邻里纠纷接受调解的居民刘阿姨说,干警在一个月后还专门来电询问情况,这种持续关怀让人感到特别踏实。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渝水实践为何值得期待? 渝水区“政法+网格”模式,不仅是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网”情深进社区,“格”外用心护平安。渝水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郭小安表示,“我们的实践价值在于,实现了专业法治力量与基层网格体系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法治保障问题,让法治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服务。”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渝水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喻建军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政法工作重心下移,让法治力量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格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件琐碎诉求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警民之间那条无形的连心桥,就是用无数个这样微小却坚实的脚步丈量出来的。”在渝水区采访期间,让人最深切的感受是,这里的政法干警和网格员之间没有“你们”“我们”的区分,只有“咱们”这个共同的称呼。当专业法治力量真正沉下去,民生温度才会升上来。这种“下沉”与“上升”的良性互动,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所在。

来源:平安新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