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商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4:39 2

摘要:“商场+”,是以文化为内核、以商业为载体的城市空间更新实践。它既满足了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又通过场景化消费激活了商圈活力,成为文旅商融合的重要途径。当市民夜校、剧场、演艺城走进商场,会给传统公共空间带来哪些改变?

“商场+”,是以文化为内核、以商业为载体的城市空间更新实践。它既满足了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又通过场景化消费激活了商圈活力,成为文旅商融合的重要途径。当市民夜校、剧场、演艺城走进商场,会给传统公共空间带来哪些改变?

山东济南:“商场+夜校”把脉新生代

记者 苏 锐

“YEAH归人”泉民夜校开放日活动 济南市图书馆供图

今年清明假期,济南市图书馆联合济南弘阳广场举办了“YEAH归人”泉民夜校开放日活动,吸引上百位年轻读者参与。活动现场发布了“YEAH归人”泉民夜校春季班课程,还展示了往期学员学习红酒品鉴、吉他弹唱、非洲鼓等课程的成果。

济南市图书馆紧靠济南弘阳广场,看书到饭点儿的读者步行两分钟就能抵达济南弘阳广场寻找美食,距离优势让两者近年来频繁互动。

2023年,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弘阳广场联合举办了“三行情书快闪”“倾心音乐会”等活动,发挥商业综合体空间、资源方面的优势,拓展全民阅读的服务方式。随着济南市图书馆“YEAH归人”泉民夜校的推出,两家单位联合策划,为夜校学员提供夜宵优惠活动,提高了“YEAH归人”泉民夜校的知名度。

济南弘阳广场总经理贺玺介绍,今年开始,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弘阳广场共同推出“夜校+夜宵”2.0版本,夜校课程类型更为丰富,弘阳广场夜宵的种类不断增加,拓展青年人的社交空间。济南弘阳广场还将设立“青年社交市集”“人格阅读室”“人格进化魔方密码”等体验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综合体可发挥提振文旅消费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有拓展服务空间的愿望,如何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济南市图书馆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2023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济南市图书馆与济南弘阳广场联合设立“大脑发芽”限时报刊亭,在商业综合体为市民游客带来开放阅读新体验。2024年,为丰富群众“五一”假期文化生活,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弘阳广场联合举办“躺赢书市”活动,既有文创展销活动,又有本土乐队驻场演出,还有泉城诗词背诵挑战赛。

“走出馆舍小天地,走向文旅融合大舞台。”济南市图书馆行政负责人王海介绍,着眼于为市民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济南市图书馆坚持以开放理念与社会力量合作,将阅读服务送至群众身边,探索全民阅读的无边界服务。以“YEAH归人”泉民夜校为例,启动至今累计开设34个教学点、80多门课程,服务学员超6600人。济南市图书馆跳出理念窠臼,将夜校的教学展示空间拓展至大型商圈,让夜校的课程真正融入生活。

济南市图书馆副馆长尹延明表示,商业综合体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联合具有无限可能。一方面,双方的合作能够共享人气,同时提升商业综合体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化场馆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能更加精准地把握受众的文化需求,探索开展更为时尚、贴心的服务项目。

上海:“商场+剧场”,从“爆款”到长红还差几步?

记者 丁贵梓

“YEAH归人”泉民夜校开放日活动 济南市图书馆供图

三四年前,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650号亚洲大厦——南京路商圈内这栋并不起眼的写字楼引发了文旅商界的一波关注:11层楼宇空间里,有近20个小剧场话剧、音乐剧、舞剧(社)驻场演出,可容纳近3000名观众同时观演……在这之前,大厦空间利用多为展销会、美容机构等,每日客流十分有限。

改变始于2019年,上海推出《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提出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即可将写字楼、商场、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如此一来,既能降低场地运营成本,又能激活存量空间价值。很快,上海首部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入驻亚洲大厦,凭借其创新性和稀缺性迅速成为热点。

几年过去,“垂直的百老汇”热闹依旧。与此同时,“商场+剧场”的空间运营模式从亚洲大厦开枝散叶,环人民广场半径一公里内,五六十个演艺新空间散落在第一百货商店、大世界等商场或商圈。

如今在上海,“进商场看戏”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走进第一百货C馆七楼,50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割成10多个演艺新空间,不同题材的音乐剧在此驻演。过去,商场每晚临近闭店时已经没有什么顾客;而今,临近晚上10点,刚刚看完演出的观众还会在楼下的餐厅、咖啡馆落座。“楼上观剧、楼下餐饮”的布局,形成了“观演—消费—社交”的闭环生态。

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演艺新空间的兴起带动了商圈客流,大量极具特色的驻场演出吸引市民游客反复观看,促进了周边商旅文融合发展。“商场+剧场”的沪式触角还在不断延展。日前,“星临天下”演艺空间落地滨港商业中心,以800个固定座席打破了此前“‘商场+剧场’必为小剧场”的思维定式,为中大型演艺空间进驻商业综合体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从现象级“爆款”进阶为常态化生态,“商场+剧场”空间运营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商场+剧场”的良性循环,需要剧场为商场导入高黏性客群,商场则为剧场提供流量基础。基于此,优质内容生产与高效经营管理缺一不可。然而,上海部分入驻商圈的剧目制作方表示,目前个别演出对商圈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商圈带给演出项目的推力,专门来商场看剧的市民游客更多。

有业界人士透露,上海各类演艺新空间正集中筹备新一批优质原创项目,有望弥补当前内容生产疲软的短板。而就经营管理方而言,相较于专业化大剧场,商场、商圈运营主体在演出领域的管理经验不足,面对演出运营、场地规划、观众服务等具体问题,存在管理滞后的现象。在持续扩大规模的同时,继续优化运营环境,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不失为指引“商场+剧场”沪上模式走向长红的灯塔。

辽宁沈阳:“商场+演艺城”引领风潮

记者 葛 鑫 文/图

市民游客在主角儿演艺城游玩

沈阳市大东区龙之梦购物中心内,游客身着汉服,穿梭于雕梁画栋之间,与NPC(非玩家角色)对戏解谜,驻足观赏《盛世天下》的恢宏唐舞……这里是沉浸式主题乐园主角儿演艺城,自2023年12月开门迎客以来带动龙之梦商圈整体客流量增长35%,成为沈阳“商场+演艺城”模式的成功实践。

“推开这扇门,我就成了唐朝的侠客。”来自长春的大学生王雨晴兴奋地展示着刚领取的剧本任务。以文化为内核,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商场+演艺城”打造了可游、可玩、可赏、可食的复合空间。

“传统商场以购物为主,但主角儿演艺城重新定义了空间功能。”辽宁鑫乐文化旅游集团负责人介绍,乐园将文化体验前置,通过场景化消费激发市民游客的情感共鸣。

“商场+演艺城”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基因重组。主角儿演艺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历史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娱乐语言。它以唐风建筑为骨架,复刻市井街巷、宫廷楼阁等场景,并融入东北本土文化元素。市民游客进入后,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的沈阳,还可通过二人转、皮影、杂技等民俗表演了解城市历史。主角儿演艺城还利用全息投影、动力装置等技术,打造了“云生结海楼”等特色项目。

“商场+演艺城”,不仅是文化表达的创新,更撬动了商业综合体的全域价值。以主角儿演艺城为核心,龙之梦购物中心商圈串联起室内动物园、EX机器人体验馆、冰雪大世界等业态,让市民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6小时。项目内设的“云想衣裳”汉服租赁馆、“国潮饭儿”主题餐饮区,推出联名款糕点、文创盲盒等产品,衍生品销售额占总营收的25%。去年冬天,主角儿演艺城夜场开放,带动商圈夜间客流增长40%。

“商场+演艺城”,让传统商业空间成为情感联结的文化空间。随着项目二期规划的落地,主角儿演艺城将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推出VR剧本游等新业态,为“商场+演艺城”模式注入更多可能。

打破边界 绽放活力

嘉 木

从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到民俗表演、阅读分享会,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纷纷走进商业综合体,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局限,为文化多元发展注入新活力。

传统的公共文化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戏剧院等,承担着提供和传播文化资源和知识的重要使命,但在空间分布和开放时间上存在一定限制。而商业综合体分布广泛,营业时间灵活,受众覆盖面更广。公共文化活动与商业综合体的相加,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

商业综合体的时尚氛围和创新理念,也为公共文化活动的呈现方式带来变化。借助商业综合体的现代化设施,如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装置等,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商业场所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购物和娱乐,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了商业综合体的文化品位,也能吸引更多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此外,还能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实现文化与商业的良性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与商业综合体调性的匹配性至关重要。否则,不仅难以发挥协同效应,还会让消费者感到格格不入。因此,需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管理,真正满足大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此外,“商场+文化”模式并非全是公益性质,也会存在商业合作形式,在合作过程中需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加强运营管理。商业综合体管理方不妨展现出包容的胸怀,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打开大门”让文化活动“走进来”,充分发挥其提升商场格调、吸引客流的作用。

各类文化活动走进商业综合体,是富有成效的创新尝试。只要各方共同努力,积极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一模式必将为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