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24年,自美进口量降至2213万吨,市场份额下滑至21%。
2025年4月11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大豆加征125%关税。
直接翻了一番还多。
美国农民听到这消息,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
在中美贸易战的所有商品中,为什么偏偏是大豆总是首当其冲?
iPhone、汽车、芯片。
这些高科技产品不是更值钱吗?
为什么一粒看似平平无奇的大豆,会成为两个大国较量的焦点?
答案藏在一个数字里:
80%。
1996年,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超过80%。
中国人吃的10粒大豆,有8粒来自国外。
一旦进口中断,中国的蛋白质供应链会造成较大冲击。
这种依赖程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极其罕见。
美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也就33%左右。
而且这个依赖还在加深。
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中巴西占比超70%。
但在2018年贸易战之前,美国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
2017年,我国从美国买了大豆3285万吨。
占总进口量的34%。
到2024年,自美进口量降至2213万吨,市场份额下滑至21%。
但即便如此。
2213万吨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中国自产大豆总量的110%。
仅仅是从美国买的大豆,就比中国全年生产的大豆还要多。
中国,不是农业大国吗?
为什么需要进口这么多大豆?自己不能种植吗?
这种依赖,其实是个历史性的悲剧。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才是大豆的祖宗。
大豆原产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直到19世纪末,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种植大豆的国家。
当时东北被称为“世界大豆仓库”。
大豆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80-90%以上。
但20世纪以来,美国人用了一连串“狠招”,彻底改变了全球大豆格局。
第一招:技术革命。
美国投入巨资研发大豆品种。
培育出高产、抗病、适应机械化种植的品种。
美国大豆单产从1924年的每公顷1.4吨,提高到现在的3.2吨。
翻了一番多。
第二招:规模化种植。
美国大豆种植平均每个农场2000英亩(约8000亩)。
而中国农户平均种植面积较少。
这种规模差距,让成本控制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第三招:产业链整合。
从种子、化肥、农机,到收购、加工、运输、出口。
美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孟山都、嘉吉、ADM、邦吉四大粮商垄断了全球大豆贸易的一大部分。
在这种竞争下,逐渐败下阵来。
1996年,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节点。
但真正的转折点是2001年加入WTO。
入世后,中国大豆市场全面开放。
美国大豆凭借价格优势大量涌入,中国本土大豆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东北的豆农纷纷改种玉米,大豆种植面积急剧萎缩。
另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
但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土地需要用来种植更多高产量的作物。
比如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以保障口粮完全自给。
这,就是中国大豆依赖进口的根本原因。
但为什么大豆这么重要?
很多人以为大豆就是用来做豆腐、豆浆的。
错了。
中国进口的大豆,80%以上是用来榨油和制作豆粕的。
豆粕是什么?
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富含蛋白质,是饲料的主要原料。
现在明白了吗?
大豆进口,本质上是蛋白质进口。
中国有14亿人口,对肉类需求巨大。
2023年,中国猪肉产量5794万吨,禽肉产量2563万吨,牛羊肉产量1284万吨。
这些动物吃什么?
主要就是以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饲料。
生产1公斤猪肉,大约需要消耗3.5公斤饲料。
生产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消耗2公斤饲料。
而这些饲料中,豆粕的比例通常占20-25%。
算一笔账:
中国每年消耗猪肉近5800万吨,禽肉2500多万吨,牛羊肉700多万吨。
按照饲料转化比例,需要消耗豆粕约6000-7000万吨。
而中国自产大豆,只有2000多万吨。
即便全部用来制作豆粕(实际不可能),也远远不够。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必须大量进口大豆的根本原因。
没有大豆,就没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
没有蛋白质饲料,就没有充足的肉类供应。
没有肉类供应,14亿人的蛋白质需求怎么办?
明白了大豆的重要性,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把大豆当作贸易战的重要武器。
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
美国人很清楚,中国对大豆的依赖程度。
2018年贸易战刚开始时,美国农业部长桑尼·珀杜公开表示:
“大豆,是我们对华贸易谈判中的重要筹码。”
什么叫筹码?
就是你离不开,我可以随时切断。
而且美国大豆确实有独特优势。
美国大豆供应链成熟,物流体系完善,交货期相对固定。
巴西大豆虽然产量大。
但物流瓶颈明显,雨季运输困难。
美国大豆贸易主要用美元结算,融资便利。
而且四大粮商都有美国背景,在全球粮食贸易中话语权极大。
这些优势,让美国在大豆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
一旦美国切断大豆供应,中国的蛋白质供应链会立刻面临危机。
猪肉、鸡肉、鸡蛋价格会迅速上涨。
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会受到直接影响。
这种影响,远超iPhone或汽车。
吃饭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中国的反制但中国也不是坐以待毙。
在大豆问题上,中国有自己的反制逻辑。
这个逻辑的核心是:
精准打击美国红州。
美国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爱荷华、伊利诺伊、明尼苏达、印第安纳等州。
这些州有个共同特点:
都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也就是所谓的“红州”。
而且这些州的农民,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
2016年和2020年总统大选,特朗普在农业州的得票率都很高,有的甚至超过60%。
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直接打击的就是这些农民的收入。
美国大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估计。
如果关税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下跌。
中国需求,占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的 60%,找到能替代的国家非常困难。
而且大豆不像工业品,不能说停就停。
大豆是季节性作物。
春天种下去,秋天才能收获。
如果今年种了大豆,到秋天发现卖不出去,农民就要血本无归。
这种损失的压力,会直接传导到华盛顿。
农民会给国会议员打电话,会在下次选举中用选票说话。
这就是中国大豆关税的精妙之处:
四两拨千斤。
同时大力开拓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市场。
这种多元化降低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风险。
2024 年中国进口大豆 1.05 亿吨,其中从巴西进口 7465 万吨,占比 71.1%。。
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
同时,国产大豆扩产。
2024年达到了2065万吨。
而在2016年,这个数字是 1300 万吨。
虽然国产大豆在数量上无法完全替代进口,但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压舱石”作用。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平平无奇的大豆会成为中美关税战的重中之重?
很简单:
它关系到14亿人的蛋白质安全。
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反映了几个深层问题: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农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武器。
控制了关键农产品的供应,就掌握了对其他国家的制衡能力。
中国大豆产业的衰落,不是一天形成的,恢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需要长期战略规划和持续投入。
一粒小小的大豆,背后是两个大国的较量。
而这种较量,远远没有结束。
来源:揣一口袋青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