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博物馆|在山谷里的博物馆开启文化之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9:38 1

摘要:这是座藏在山谷里的博物馆,虽然不大,占地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米,却独具特色,展品丰富多样,以“人参文化”与“历史遗珍”为双线脉络,将满族风情、千年人参史与展现中华璀璨文明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这是座藏在山谷里的博物馆,虽然不大,占地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米,却独具特色,展品丰富多样,以“人参文化”与“历史遗珍”为双线脉络,将满族风情、千年人参史与展现中华璀璨文明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这便是位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参仙谷里的博物馆。

参仙谷放山图

步入参仙谷不远,就能看到这座古朴的木构建筑与山谷的绿意相映成趣的博物馆。推开博物馆大门,最先来到的是以“满族风俗”与“人参史诗”为主题的人参文化展区。这里有关于人参文化的详细展示,从人参的生长习性、种类鉴别,到它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神奇功效,都通过实物、模型和图文并茂的展板一一呈现。

野山参标本

展柜中陈列着众多形态各异、参龄不同的野山参标本,有的根须如虬龙盘曲,线条苍劲且富有张力;有的根须皮条顺直,清秀规整;有的根须分杈舒展,互不纠缠;有的根须末端自然蜷曲,形态小巧灵动。看着这些人参标本,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也对东北这一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标本展柜上的墙上挂着有关人参文化和传说的图画和文字介绍。其中,一幅图描绘了参仙谷放山采参的场景。人参,满语叫“奥尔厚达”,长久以来,山里人都称人参为“棒槌”,上山采参叫“放山”。放山工具有索拨棍、鹿骨签子、快当刀、快当剪子、快当斧子、快当锯子等。参仙谷满族人在长期的采参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采参习俗,包括专门用语、行为规则、道德操守和各种禁忌,一直沿袭至今。

老罕王发明人参煮晒法

这里还有一幅图介绍了努尔哈赤发明人参煮晒法的情况。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记载,公元1605年,以参仙谷为中心地区的建州女真人参年产量达数万斤,是明朝所需人参的主要供应地,也是建州女真一大经济支柱。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明朝御史熊廷弼巡按辽东,为抑制女真人的经济发展,关闭马市,停止和女真人的交易,致使女真人的人参烂掉了十多万斤,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为打破明朝对人参贸易的垄断,对人参加工技术进行了划时代的改革。传说就是在参仙谷发明了使人参不易腐烂的保存方法,改浸润法为煮晒法,将人参熟制晒干,诞生了人参产品的一个新品种——红参,使女真人既学会了人参加工与保管方法,又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举打破了明朝对人参贸易的垄断。努尔哈赤发明的人参煮晒法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轿子

除了人参文化,博物馆还深入挖掘了满族民俗文化。满族的马车、轿子、屏风、瓷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摆满了展柜,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印记。通过这些展品,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满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生产生活场景,他们的狩猎、农耕、嫁娶等习俗也变得生动起来。

玉鹰多形器

白陶鬶(guī)

博物馆还有个重头展区,就是历史文物展。这里文物众多、种类多样,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从红山时期的玉鹰多形器到商周时期的白陶鬶(guī),从汉代的红陶放牛俑到唐代的唐三彩乐俑,从宋代的冰裂纹葫芦瓶到清代的五彩龙纹樽,让人不禁感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光辉灿烂。

红陶放牛俑

唐三彩乐俑

走出博物馆,山谷的风裹挟着参香拂面而来。馆内那些沉默的器物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文明的生长,既需如人参般深扎土地的坚韧,亦需如瓷器般历经烈火的淬炼。这座藏在山谷里的博物馆,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容器,更是一把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让今人在山岚与古物间,触摸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

“探访博物馆栏目”作品征集

为丰富辽宁文化传播内容,展现辽宁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今日辽宁》“探访博物馆”栏目向广大文化爱好者、创作者征集作品,相关事宜如下:

一、作品形式与篇幅

文章需以散文、游记的形式呈现,用生动的笔触记录探访博物馆的所见、所感、所悟,字数严格控制在 1500 字以内,力求精炼且富有感染力。

二、多媒体规格要求

1. 图片:需保证像素达到1兆及以上,以确保图片的清晰度与质量,能够完美呈现博物馆的展品、建筑风貌等细节。

2. 视频:时长1~3分钟。视频内容应围绕探访博物馆的主题展开,如展品介绍、博物馆环境展示或个人探访感悟等。

三、信息提供

投稿作品须附带简要且准确的文字说明。同时,需明确注明拍摄时间与拍摄地点。

四、投稿方式

请将作品上传至指定邮箱:jrln2022@163.com 为方便后续沟通与联系,邮件中务必详细注明作者姓名及有效的联系方式,如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

五、版权要求

投稿作品必须为投稿人原创,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确保不存在任何版权纠纷。若因作品侵权引发法律问题,投稿人需自行承担全部相应责任。

六、发表安排

作品一经采纳,将在《今日辽宁》新媒体平台进行发表。

七、授权与稿费

作品投稿即视为授权今日辽宁杂志社在杂志及新媒体平台刊登、使用。本社将依据今日辽宁杂志社稿费管理规定,向投稿人支付相应稿费。

文/图:晓博

编辑:徐博彦

检校:水天

责编:景雪峰

来源:今日辽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