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时代,网红现象层出不穷。曾有一位名为 “秀才” 的网红引发广泛关注,他在抖音平台活跃已久,2020 年发布首个视频,后又因一位吉林老太太想去安徽找他的社会新闻而爆火。一时间,年轻人纷纷涌入他的直播间,发现他有着固定动作:回头、抹头发、邪魅一笑,配合音乐唱
在网络时代,网红现象层出不穷。曾有一位名为 “秀才” 的网红引发广泛关注,他在抖音平台活跃已久,2020 年发布首个视频,后又因一位吉林老太太想去安徽找他的社会新闻而爆火。一时间,年轻人纷纷涌入他的直播间,发现他有着固定动作:回头、抹头发、邪魅一笑,配合音乐唱歌。然而,年轻人对他的表现大多感到难以理解,觉得油腻且无才艺。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留言区,大部分粉丝竟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她们亲切地称呼他为 “帅弟弟”。
可惜好景不长,秀才最终被封号。可即便如此,由于AI技术的存在,仍有不少小号打着他的旗号,而阿姨们还以为秀才在小号中继续与她们互动,甚至将秀才的视频与自己唱歌的视频放在一起,当作 “合照”,足见其痴迷程度。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老年人为他打赏大量养老金,二十几万、十几万的打赏屡见不鲜。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年轻人看来破绽明显的事情,老年人却如此容易上当?
01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诸多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信任感普遍比年轻人更强。2013年,美国科学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生成了许多不同人的面孔,找来一批年轻人和老年人,询问他们对这些面孔可信度的评价。结果显示,老年人对面孔可信度的评分远远高于年轻人。例如,对于同一张面孔,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可信,但老年人却直觉认为可信。
另一项研究则加入了后续行为。研究者让参与者玩投资游戏,参与者有100元,投资后可能挣20元、不赔不赚或亏20元。多轮游戏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回忆哪些面孔对应的人骗过他们,哪些给过他们好处。结果发现,年轻人能较好地记住面孔与行为的对应关系,而老年人即便最初评价为可信的面孔,在实际投资中让他们亏钱了,最后评价时仍会将其视为好的面孔。
这一差异背后有着生理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会逐渐萎缩,这也是老年痴呆症多发的原因。在大脑结构中,脑岛负责捕捉厌恶情绪,老年人脑岛激活较弱,这导致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抓取与不可信面孔相关的消极线索。例如,在第一印象中,人们通常认为尖嘴猴腮的人不可信,面孔饱满圆润的人可信,这些线索会影响脑岛的激活。但老年人脑岛激活弱,难以区分,从而容易轻信他人。
同时,老年人的记忆功能也在下降,这与海马体功能衰退有关。在投资游戏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老年人没有将投资结果的信息编码进入记忆系统,导致无法提取,也就无法指导后续行为;二是老年人存在老年记忆的积极效应,即他们更倾向于记住积极的事件,回避消极的事件。在记忆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积极事件占比更高,消极事件占比更低。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上的人和事,如秀才时,更关注积极线索,忽视消极线索,只记住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回避不开心的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随着年龄增加,人的动机和生活目标会发生转变。年轻人的生活目标多是未来导向,为未来投资,如工作是为了更好的退休,学习是为了找好工作。而老年人更注重活在当下,追求及时的情绪满足,他们生活的关注点在于从亲密他人那里获得情感价值。像秀才、靳东这类形象,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装裤,拿着保温杯,既有着个人关怀的特质,又在职场上给人成功的印象,满足了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失的情感关怀。
此外,老年人的视觉捕捉能力比年轻人弱,这也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接收。比如微信家族群里,老年人发的表情包往往色彩鲜亮、饱和度高、对比度强,因为这样的视觉刺激更能被他们捕捉到。秀才在视频中夸张地表达善意的动作,如捂着嘴害羞地笑、抛媚眼等,以及视频中使用大号字体,都是为了适应老年人的视觉特点,让他们更容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从而觉得对方对自己非常好。
再看老年人的社交情感需求。以广场舞为例,研究发现,很多跳广场舞的大妈参与其中不仅是为了锻炼,更是为了社交。在北京,许多大爷大妈是来照顾孙辈的 “老漂族”,生活圈子小,白天买菜做饭、下午接孩子,晚上跳广场舞成了他们社交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结识朋友、交流分享,满足心理上对亲密情感的需求。
而当子女在外地,不经常联系,朋友走动也少,老年人缺少社会连接,就容易感到孤单,认知能力下降加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升高,寿命也可能缩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努力寻求弥补缺失的情感连接,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如网红利用打赏获利,保健品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亲密情感的需求行骗。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果家人能给予老年人很好的陪伴,建立起信任关系,如子女能耐心倾听老人的想法,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老年人就不容易轻信他人。比如,有的老人在面对保健品推销员时,会先和子女商量,因为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确立,其他人难以轻易破坏。
03其实,老年人在情绪上存在看似矛盾的两种倾向,即积极偏见和消极偏见。在面对环境信息时,他们和年轻人一样,首先会注意到消极信息,这是出于生存本能,因为消极信息能让人更好地活下去,比如看到远处像蛇的东西会紧张并躲避。但之后,老年人会主动进行情绪调节,这种调节可能导致他们积极情绪提升,比如看完负面新闻后,会去看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东西,如小猫小狗的视频,或者刷秀才的视频,从而从消极偏见转向积极偏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年人的抖音历史中可能会同时存在社会新闻和类似秀才这样能带来积极情绪的内容。
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来看,人们会将人群分类,年轻人会把年纪相仿的归为内群体,年纪大的老年人归为外群体。这种分类会导致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年轻人为了提高自尊,会倾向于认为内群体都是好的,外群体都是不好的,从而产生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可实际上老年人并不完全如此,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状态都被年轻人误解了。在秀才事件中,青年人对老年人追星现象的大肆嘲笑,正是这种外群体歧视的体现,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法理解老年人的需求。
我们应该明白,老年人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理层面的大脑萎缩、脑岛和海马体功能变化,到心理层面的生活目标转变、情感需求变化,再到社会层面的群体分类和刻板印象,都深刻影响着老年人的行为和认知。
我们不能简单地嘲笑或否定老年人的行为,而应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他们。对于子女来说,要多关心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积极反馈;对于社会而言,要摒弃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以更包容、理解的态度看待他们。毕竟,现在的老年人就是未来的我们,理解他们,就是理解未来的自己。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