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深蓝&姜海荣,预定2025年车圈最佳引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9:27 1

摘要:然而,2025年9月8日对于姜海荣来说,注定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天。这天下午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跟随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一同参加“2025深蓝汽车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前的媒体沟通会。

作者 | 奚筱林

编辑 | 奚筱林

出品 | 网通社

以总裁身份入职公司的第一天,早上先是与经营团队见面,然后是核心干部的沟通,中午与董事长在食堂用过餐后,二人一起在园区内交流散步,一切看上去都很常规。

然而,2025年9月8日对于姜海荣来说,注定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天。这天下午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跟随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一同参加“2025深蓝汽车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前的媒体沟通会。

作为一名二十年的ICT老兵,原荣耀中国区CMO,入职汽车圈的第一天就面对几十家媒体,并且事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即便放在整个汽车行业,这都是此前未曾有过的。

这种开放不设防的姿态,正是深蓝汽车最鲜明的底色。整个沟通过程,两位高管也确实做到了与媒体坦诚相见,让我们看到了这家企业的改变。

车企高管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职位,近几年手机高管跳槽到车企似乎又成为一种潮流,比如极氪的关海涛、理想的邹良军、零跑的徐军与张韦力。

但是在我看来,姜海荣加盟深蓝算得上是2025年车圈最佳引援了。他与邓承浩的组合,让我们对这个年轻的品牌又多了一分期待。

新CP组合完美互补 提升效率是核心

邓承浩与姜海荣的组合,不是简单的1+1。用前者的话来说,这是汽车思维和ICT思维的一次深度融合,对深蓝的下一步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姜海荣也表示,他们二人之间的配合能够形成很好的互补。

首先,是认知上的互补。

商业领域有这样一个被反复验证过的规律:认知的边界,就是效率的边界,而效率的边界,则是企业成长的边界。效率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朱华荣董事长在新长安挂牌成立时就说过,要把效率打造为集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邓承浩的履历里,刻满了汽车产业的硬核基因,从深耕三电技术到主导多款爆款车型研发,虽然带领深蓝在3年内实现从0到59万辆的突破,但这位技术出身的董事长从不讳言自己的短板。

邓承浩坦言,他的认知更多是站在汽车的角度,等于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姜海荣可以带来新的认知,用ICT的眼光来看汽车行业,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东西。他认为,这是汽车认知和ICT认知的碰撞,一定能产生出非常美妙的火花。

很多车企高管偏爱水桶理论,但姜海荣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见证了长板理论如何在消费电子领域创造奇迹。不是所有功能都要做到满分,而是把用户最在意的点做到极致,这正是深蓝汽车接下来需要强化的能力。

其次,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互补。

邓承浩的强项是三电,虽然这些年在拼命学习智能化和AI的相关知识,但比起姜海荣从0到1搭建智能终端用户体系的实战经验,仍有差距。他表示,深蓝的电动化基因已经很扎实,当下的关键是要融入智能化基因。

“因为这一轮汽车产业是电动化、智能化双向拉动的,电动化的成熟、智能化的发展共同在促进,所以他很看重姜海荣对智能网联产品的理解。一个带‘电’,一个带‘智’,刚好智电双全。”邓承浩如是说。

在我看来,他的这句话道出了姜海荣加盟的核心价值。当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筑基、智能化决胜的新阶段,单一领域的经验早已不足以应对竞争,而邓承浩与姜海荣的新CP组合,恰好补上了彼此认知的盲区。

第三个,是产品、技术与市场、营销的互补。

邓承浩是技术出身,市场和营销并不是他擅长的领域。过去深蓝的传播,多聚焦于技术参数与产品性能,少了些能让用户共情的故事感。或许在工程师的眼中,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但却忽略了怎么让用户听到这句话。

姜海荣深知,再厉害的技术,若不能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就是自说自话,消费电子领域有太多这样的教训。他的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深蓝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一个,就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互补。

作为承载长安汽车“海纳百川”战略使命的品牌,深蓝汽车的全球化步伐又快又稳,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7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市场覆盖。拒邓承浩透露,目前深蓝在海外单月销量最高的时候,已经接近1万台了。

如今已经升任董事长的邓承浩深知,深蓝的全球化不能再小打小闹了。接下来,海外业务很快便可以拓展到150个国家和地区,这时候必须要有一种更加体系化的思维来做全球化,姜海荣的过往经历便显得愈发重要。

姜海荣在2018年以产品营销部部长身份,助力荣耀进入含部分欧洲国家在内的74个国家,完成海外市场初步布局。后续他升任荣耀海外营销部部长兼西欧终端荣耀MKT部部长,任职期间推动荣耀登顶俄罗斯手机市场,在法、意等多国跻身Top5。

9月8日举行的“2025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就是深蓝汽车加速全球化的有力宣言。本月,DEEPAL S05、DEEPAL S07、深蓝G318将会在30天的时间内进行多国上市。姜海荣的加盟,不但可以带来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海外市场运作经验,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目前,邓承浩与姜海荣的分工还没有形成定论,一个方案是前者聚焦于规划和下一代产品技术,包括全球化,后者把经营抓起来。另一个方案是邓承浩聚焦产品和技术,姜海荣负责把市场营销做好。“无论哪种方案,核心都是高效协同”,邓承浩强调。

要讲好深蓝故事 要加快迈向全球化

背靠长安,深蓝自诞生以来就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技术资本这一块。过去十年,长安在新能源、智能化及前瞻技术领域的累计投入就超过1100亿元。但是,一来技术传播的穿透力很差,二来消费者的感知度也不高。这也就导致这种技术优势,无法高效转化为销量数字。

“产品不能是品牌方认为它好,而是消费者觉得它好,这才是真的好”,姜海荣在媒体沟通会上的这句话,戳中了深蓝过去传播的核心症结。就像当年小米凭借“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打动年轻用户,不是因为参数有多厉害,而是精准捕捉到了“年轻人想要高性价比性能机”的需求。

邓承浩也认同这种用户思维的转变,他认为深蓝以前就是个直男,“任何一个事业背后最精彩的,一定是人与人的故事。传播深蓝创业的团队,让这些人跟客户共情,这是未来要做得更好的地方。”

邓承浩说,深蓝自2022年成立到如今已经3年,走过了从0到1的路。接下来要从1走到100,需要他和姜海荣两个人一起努力。从0-1的过程中,深蓝形成了团队对产品和市场的敏捷响应能力,这是值得团队骄傲的事情。

未来要在消费者心中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形象?邓承浩希望,深蓝在保持科技本色的同时,能够在产品、技术、服务各个方面,成为消费者的信赖之选。

星巴克卖的不只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间”的社交场景。所有成功的品牌,都懂得如何把技术语言翻译成用户语言,把产品功能转化为情感共鸣。姜海荣直言,他来到深蓝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深蓝的产品体验、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消费者认为深蓝的产品好?

姜海荣认为,首先产品研发团队要做出差异化的产品体验,其次是市场团队通过有效的沟通,让用户感知感受到这种差异化,完成从前端到后端的闭环。他表示,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做才有机会让大家看到。

姜海荣在荣耀工作时,曾主导一款折叠屏手机的推广,最初团队聚焦铰链技术、屏幕刷新率等参数,市场反响平平。直到调研中发现,用户最在意的是折叠后能不能装进口袋、多任务处理时是否流畅,团队才调整传播方向,用“口袋里的办公神器”定位产品,最终实现销量翻倍。

所以,技术只是一个品牌的底气,用户需求才是方向。

在讲好故事的同时,邓姜达成的另一个共识就是全球化。其实早在2022年,深蓝内部就成立了一个负责全球化的队伍。但是,邓承浩在2023年初就把这个队伍解散了。因为他认为,全公司所有人都要思考全球化的问题,而不是扔给一个单独的团队,这给深蓝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世纪80年代,丰田凭借省油、可靠的特点打开美国市场,21世纪初德国车企凭借豪华、操控的特性巩固全球地位。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智能、高效的标签,在全球市场掀起新一轮变革。深蓝作为长安汽车“海纳百川计划”的先锋,必然要在这场变革中的留下自己的印记。

9月8日举办的2025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在邓承浩看来,是吹响了深蓝产品全面进攻的号角。他们一口气发布了五款重磅新品,全新深蓝S07预售发布,深蓝S09超长续航超充版上市,深蓝L06全球首发亮相,DEEPAL S05、DEEPAL S07欧洲上市,展现了深蓝汽车在新央企赋能下的强劲品牌势能。

当然,深蓝或者说长安所追求的全球化,是产业出海而非单纯的产品出海。今年5月,当一辆深蓝S05右舵版缓缓驶下生产线,长安汽车罗勇工厂正式宣告投产,已建成产能10万辆/年,后续将逐步拓展到20万辆/年。这是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整车工厂,实现了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大幅降低了关税成本。

此外,长安还与斯达半导体合资成立安达半导体,保障IGBT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为全球供应提供稳定支撑。同时,长安还加速南京深蓝数智工厂挂牌,提升全球供应链效率。邓承浩强调,这不是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球,而是在全球为全球用户制造产品。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品牌力的建设同样重要。前文提到过,姜海荣曾负责过荣耀在海外市场的营销工作,并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接下来,能不能让原力增程、DEEPAL OS成为全球用户认可的技术符号,便是姜海荣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这也是深蓝能否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写在最后

在汽车行业变革的关键期,深蓝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思维的革新,不仅是产品的迭代,更是品牌的升级。姜海荣带来的经验、用户思维与全球化视野,刚好是深蓝现阶段发展的“刚需”。

正如邓承浩所言,一家企业能走多远,核心在于人,在于团队。他在2030战略中说过,要引入大量全球顶级人才,而姜海荣就是这样的人才。从他们二人之间的互动来看,并不像是上下级的关系,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搭档。

邓承浩甚至坦承道,深蓝的团队正在学习华为的IPD和IDMS,可是市场不等人,自己慢慢摸索需要几年的时间,找到捷径的办法就是把在华为干这个事的人叫来。刚好姜海荣在华为荣耀的产品实践,全部都是围绕IPD是IDMS来进行的。

俗话说的好,独木不成林。姜海荣的加入,意味着深蓝的体系能力和流程能力将会得到一个巨大的飞跃。以技术为笔,以创新为墨,当深蓝汽车即将在全球市场书写新篇章的时候,邓姜这对组合无疑会让这支笔变得更有力,绘制的蓝图更加清晰。

来源:网通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