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来说,靶向穿刺是“精准打击可疑目标”,系统穿刺是“全境普查不漏网之鱼”。 两者结合,就是为了达到最高的检测准确率,既不错过危险的癌症,也不冤枉无害的“懒”癌症。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简单来说,靶向穿刺是“精准打击可疑目标”,系统穿刺是“全境普查不漏网之鱼”。 两者结合,就是为了达到最高的检测准确率,既不错过危险的癌症,也不冤枉无害的“懒”癌症。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1)系统穿刺(也叫随机穿刺):
怎么做? 就像在一个苹果上按固定模板扎针(通常是12针),覆盖前列腺的各个区域(左边、右边、中间、上面、下面)。
优点: 全面、标准。不管有没有怀疑的地方,都普遍检查一遍,防止遗漏。
缺点: “盲目性”。如果癌灶很小,或者长在模板不容易扎到的位置,就有可能漏掉。就像你用渔网捞鱼,网眼太大,小鱼就溜走了。(2)靶向穿刺(也叫融合穿刺):
怎么做? 在做穿刺之前,先给患者做一个高质量的多参数磁共振(mpMRI)。医生会仔细看这个磁共振片子,如果发现某个区域“看起来很可疑”(医学上称为“PIRADS评分较高的病灶”),就会在穿刺时,专门盯着这个可疑点扎针
优点: “精准”。直接命中目标,大大提高了发现癌症的几率,尤其是那些有临床意义的、可能需要治疗的“坏”癌症。
缺点: “依赖性”。完全依赖磁共振的结果。如果磁共振没发现异常(比如有些癌症在磁共振上不明显),或者医生读片时看走了眼,那么这个癌灶就会被忽略。
既然靶向穿刺那么准,为什么不全用靶向穿刺,还要做那么多针的系统穿刺呢?原因如下:
原因一:磁共振不是火眼金睛 目前最高水平的磁共振,也无法100%发现所有前列腺癌。大约有10%-20%的有临床意义的癌症,在磁共振上是“隐身”的,看不到明确的可疑病灶。如果只做靶向穿刺,这些“隐身”的癌症就完全被漏掉了。
原因二:避免“冤假错案” 磁共振看到的“可疑病灶”,并不一定都是癌症。它可能只是炎症、增生或出血。如果只对可疑点穿刺,万一结果是良性的,医生就无法了解前列腺其他区域到底有没有问题,可能会让患者和医生都陷入“好像没事,但又不能完全放心”的尴尬境地。系统穿刺可以帮助确认其他区域确实是安全的。
原因三:全面评估,指导治疗 前列腺癌常常是多发的(不止一个地方有)。联合穿刺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
1. 癌症到底有多严重(侵袭性)? 通过在不同区域取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癌症的“Gleason评分”(评价癌细胞恶性程度的指标)。
2. 癌症范围有多大? 是局限于一个点,还是已经散布开了?这对于后续决定治疗方案(是主动监测、做手术还是放疗)至关重要。
把前列腺想象成一个有很多房间的大房子(系统),我们怀疑房子里有老鼠(癌细胞)。
系统穿刺就像派一队人每个房间都简单翻看一下。能发现大部分老鼠,但有些躲在暗处的小老鼠可能发现不了。
靶向穿刺就像我们先用了热成像仪(磁共振)扫描整个房子,发现“厨房的橱柜后面有一个热源,非常可疑!”然后我们就派一个人直接去猛攻那个橱柜。
最佳策略是什么? 当然是既用热成像仪精准打击最可疑的目标,同时又不忘派人把所有房间都简单检查一遍。这样既能确保抓住那个最大的老鼠(最危险的癌症),也不会放过可能藏在其他房间的小老鼠(磁共振没发现的癌症)。
所以,医生推荐 “靶向+系统”联合穿刺,是当前国际上的金标准做法。目的是:
1. 最大化提高检出率:尽可能找到所有有临床意义的癌症。
2. 最大限度降低漏诊率:避免因磁共振的局限性而漏掉癌症。
3. 最全面评估病情:为下一步是否治疗以及如何治疗提供最充分的依据。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您完全理解这个问题。您不是“小白”,只是一个渴望了解情况的患者或家属,这是非常棒的态度!在和医生沟通时,也可以就此提问,医生会为您提供更个性化的解答。祝您或您的家人一切顺利!
来源:肿瘤科主任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