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道歉了,但中国餐饮工业化趋势不可逆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9:21 1

摘要:9月13日,即便罗永浩PK西贝事件告一段落,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承认“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并表示要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底向胖东来学习。


蓝鲨导读:实业家,无需嘴炮

作者 | 杨硕

编辑 | 卢旭成

近日,西贝预制菜纷争沸沸扬扬,引发业内人士和消费者极大关注。

9月13日,即便罗永浩PK西贝事件告一段落,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承认“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并表示要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底向胖东来学习。

随后,有网友指出这段话还有后半段:“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的帮西贝进步。”

(来源:@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微博)

对此,“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发文称,“嗯,我刚看到后面被截掉的一半了,好,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在中间再劝我的朋友,我们一律绝交吧。”至此,西贝预制菜争议进一步升级。而在舆论发酵下,9月15日中午,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并提出了几项改进措施。

此次风波中,消费者更关注西贝采用预制菜但价格贵,而许多餐饮行业大佬则力挺贾国龙,双方呈现出不一样的认知标准。但现实情况是,预制菜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餐饮行业的进步。

预制菜,不可逆的餐饮行业潮流

早在数十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一个预言——“烹饪工业化将引发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产业革命”。他认为,中餐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或将如18世纪末的西欧工业革命一般,用机械和机械动力取代手工人力操作,甚至预言“第六次产业革命”将首先出现在21世纪的中国。

但中餐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最早是从西方学来的。上世纪80年代末,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巨头进入中国,带来的不仅是汉堡和炸鸡,更是扮演了中国餐饮标准化和工业化的“启蒙老师”。

在它们进入中国之前,中餐的经营模式普遍是:1、高度依赖厨师,菜品口味由厨师个人技术决定;2、标准化程度低,比如没有精确的计量标准,“盐少许、油适量”全凭厨师经验;3、供应链原始,食材采购分散,品质不稳定,成本波动大;4、管理粗放,缺乏系统性的运营、服务和清洁标准。

而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巨头,已经实现了极致的产品标准化——设备可以“傻瓜式”操作,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并且其规模化的采购,不仅有效控制了成本,也在中国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供应商(如圣农等)。它们对供应商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带来了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技术,也为中餐的标准化奠定了根基。

随后,一大批麦当劳、肯德基的“学徒们”开始出现,它们基于中餐的特性进行了一些标准化探索。1997年,真功夫率先模仿麦当劳模式,创立了“中式快餐标准化”体系:1、研发“电脑程控蒸汽柜”,解决了中式蒸制菜品“标准化”和“去厨师化”的难题;2、在产品方面,摒弃了复杂的炒菜,聚焦于米饭、蒸汤、蒸菜等更易于标准化的品类。

但实际上,火锅是中餐里最早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品类,这是因为其品类的特性——锅底统一配送、食材中央厨房预处理……因此,小肥羊、海底捞在学习西式快餐供应链和运营管理的基础上,将中餐标准化推向了新高度,率先成为餐饮行业巨头。

随后,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比如眉州东坡、西贝等等),开始采用中央厨房模式——由中央厨房负责统一采购、加工、腌制、预煮,制作成半成品,再配送到各门店。门店只需进行简单的加热、组合或复炸即可出品。这极大地降低了对后厨技能的要求,提高了出餐速度和稳定性。

在此过程中,一些餐饮企业也将工业化与“营养、卫生、好吃”等相结合,推动餐饮技术的进步。

实际上,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研究起冷冻米饭,因为冷冻状态下的细菌是无法繁衍的,同时急速冷冻处理使食物的营养保留的更好,而这样的米饭用来制作盖饭、炒饭等更美味。而工业化的中央厨房,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加工制作,再配送到各门店厨房。这种方式既能保持食品统一的味道和品质,更能保证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同时,真正的餐饮工业化并非是远离营养,反而是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和营养需求。比如通过加入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来综合提升食物的营养,包括碘盐、儿童牛奶、铁强化酱油等等。从主要营养成分来看,预制菜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的保存方面表现良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朱毅教授指出:“肉类经过加热后,蛋白质流失不超过5%”。

此外,一些餐饮企业还结合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利用先进设备来改造和提升生产工艺,还原和创新传统地域菜式,它们根据食材特性,能够生产更稳定、更安全、更可口的产品。

从目前来看,无论我们是否接受,预制菜代表的餐饮工业化和标准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西贝,败在预制菜?

作为此次事件的“主角”,西贝之所以在舆论方面“一败涂地”,并非败在预制菜产品,而是败在了“错误的公关”。回顾此次西贝预制菜事件,大致有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1、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帖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网络热议。

罗永浩指控西贝:第一使用了大量预制菜,第二这种做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在用餐后写下评论并转发朋友圈,吐槽一下饭店的体验,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但面对罗永浩的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下场”回应,他表示“按照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强调,西贝遵循"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做"的模式,并非简单的预制菜经营。自此,西贝预制菜事件迅速升级,贾国龙还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并宣布西贝全国门店将开放后厨参观。

2、面对贾老板的“硬刚”,原本仅仅是开启“日常吐槽”模式的罗永浩“来劲”了,9月12日晚8:30,罗永浩在三个平台(微博,抖音,B站,账号名都叫“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迅速突破10万+,俨然成为“预制菜行业的315”。

而在贾老板宣布西贝全国门店将开放后厨参观后,多家媒体也纷纷实地探访西贝线下门店并进行直播。直播当中,后厨曾出现袋装冷冻鱼、袋装鸡汤等,网友看后纷纷表示质疑。贾国龙表示,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

3、9月13日晚,罗永浩发文宣布西贝预制菜事件告一段落。他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并表示“要忙正事了”。

随后(9月14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贾国龙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除了宣称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外。

但有网友指出这段话还有后半段:“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的帮西贝进步。”

对此,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我本来都想算了,结果他还没完了。从现在开始,我和贾老板的共同朋友,谁不要再来劝我,谁再劝我,我直接拉黑。这人完全不可救药。”

9月15日0时20分罗永浩下播后,在社交平台发文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称两人总是“我说几句,你说几句,容易各说各话,”希望两人当面来一次公平公正冷静理性的“对话”。

9月15日中午,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

至此,事情似乎终于“告一段落”,但西贝预制菜风波之所以引发大众关注,不在于预制菜本身,即便是罗永浩也在直播中表示“我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因为西贝贾老板亲自下场,致使原本与消费者沟通的一件小事,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公关危机。

做事是关键

诞生于1988年的西贝,最初是一个典型的区域特色餐饮品牌,主打西北乡土风味,店面风格充满窑洞、大柳树等西北元素,如今已经成为一家拥有多个品牌矩阵的连锁餐饮巨头。

据其官网介绍,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覆盖全国62个城市,员工人数约17000人。2024年,西贝上榜《2024胡润中国餐饮品牌TOP100》,成为中餐地方菜领域的代表品牌之一。

然而,陷入预制菜风波后,在罗永浩和广大网友的连番攻势下,西贝在舆论场上还没看到获胜的希望,却已经在生意场上实实在在有了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的影响。

在《中国企业家》发布的专访中,贾国龙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对于贾老板而言,纠结预制菜“对错”的争论并没有意义,并且营造舆论也并非自己擅长的事情。在30多年的餐饮创业生涯中,西贝和贾国龙积累的最大财富在于“做事”——如何将一家现代化餐饮企业做大做强?

长期以来,作为中餐头部品牌,西贝一直探索餐饮行业的细分赛道和多元需求适配,形成从西北菜正餐到快餐市场,再到火锅、酒馆、宴会等多场景布局,旗下品牌如西贝莜面村、九十九顶毡房等,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然而,此次预制菜风波,也充分暴露出西贝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不畅,从而闹出了好大一场纠纷。许多消费者认可罗永浩的观点,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本身无可厚非,但应明确告知消费者认为,也有网友吐槽西贝,“根本没有现做的锅气,主要是还很贵。”

而西贝学习的对象——胖东来,却成功在商品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如,胖东来也销售临期食品,但它会把熟食品、速冻食品、鸡蛋、酸奶、点心、豆制品等信息公示出来,接受顾客对于自己的监督,也增加了顾客对商家的信任。

在信息高度透明、消费者日益觉醒的数字时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共生。在此次预制菜风波中,西贝在“致歉信”中重点提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的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和期待,并提出了几项改进措施。

我们相信,以贾老板在餐饮行业的长期实践经验,以及西贝“打明牌”策略的实施,将会推动其在餐品、供应链、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提升,让消费者无须纠结是否预制菜都能“吃得明白”。

来源:蓝鲨消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