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新唐书卷二百》记载,唐子元, 字右昌,喜食甘蔗。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进士,后因,上疏安史隐患不纳,遂请旨入闽观风,居建宁府建阳县。入闽时,溯金溪而下,至三涧渡口,见此地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故请人将甘蔗引入三涧渡种植。至此,将乐积善村最早有了甘蔗的种
将乐种植甘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制红糖的工艺则可以追溯到明朝。
1
历史悠久
据《新唐书卷二百》记载,唐子元, 字右昌,喜食甘蔗。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进士,后因,上疏安史隐患不纳,遂请旨入闽观风,居建宁府建阳县。入闽时,溯金溪而下,至三涧渡口,见此地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故请人将甘蔗引入三涧渡种植。至此,将乐积善村最早有了甘蔗的种植。
据《积善宗谱》记载:“陈维承,号明山善学善识,广游四方,交友甚多。于清顺治年间,客游闽越,至三涧渡口,时值绞蔗做糖,便专心留意,摹其木制糖车式样,教人仿做成功,取其糖蔗绞榨红糖。邑人享其美,利至今,积善红糖系将乐红糖鼻祖。”根据这些记载可见将乐红糖的由来离不开当地悠久的甘蔗种植历史。
红糖的品质取决于原料甘蔗的质量,甘蔗是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草本植物,适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生长环境。而将乐县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甘蔗的种植。
2
故事传说
积善红糖是将乐红糖鼻祖,其名称的由来传说也与红糖相关。明代时积善三涧渡是金溪河岸重要的渡口,每日人来人往。一日一位姓蒋的客商和有孕的妻子路过,因为舟车劳顿早产,身体亏损,十分不适。坐船时船夫见此,便拿出自己前些天做好的红糖泡水给其服用,十五日后逐渐好转。五年后船夫偶遇大水,晕倒在岸边,恰巧蒋氏夫妇路过,感念其五年前的帮助便请医生救治,悉心照顾。后来他们的事情在当地传扬开来,人们感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村由此得名。
3
传统工艺
从立春到立冬,经历近一年的时间,甘蔗继续了大量的糖分。每年立冬前到冬至,人们便开始收获甘蔗,制作红糖。将乐积善红糖自明朝时期传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始终延续传统工艺,共需经历二十四道工序。当地有句俗语:“有糖无糖,立冬绞糖。”说明制糖的第一步就是绞糖,传统做法是用木车牛力绞糖,而如今机器榨汁代替了牛磨,
甘蔗榨出汁水,需经过四道过滤:第一道是过滤漏网,第二道是将汁液里的小蔗渣通过滤布再轻筛,此后是第三道“瓢蔗屑”和第四道“腾锅底”过滤工序。过滤后进入熬制阶段,这期间特别需要注重三个“花”:水花、糖花、火花。水花,是指甘蔗汁倒入锅内,待汁煮开,锅内的水分和糖分就开始分离,水分随温度的升高而涨起很大的水花。糖花是指,水花爆开后就挥发成水蒸气,水分挥发后,锅内由青绿色转为金黄色,跟熔炉里的黄金水一般。火花,则是指熬糖时的火候把控。
来源:美食地图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