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的撕裂中迎接未来的曙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1:34 1

摘要:3月28日当地时间中午12点50分,缅甸中部发生超强7.9级地震(震源深10公里),是缅甸近百年的最强震。震中位于缅甸第2大城市曼德勒附近(人口150万),许多地区受灾严重。根据缅甸官方4月3日的数据:死亡人数为3,145人、受伤约4,589人、失踪约221人

(作者:郝霄虹 Haybina Hao)3月28日当地时间中午12点50分,缅甸中部发生超强7.9级地震(震源深10公里),是缅甸近百年的最强震。震中位于缅甸第2大城市曼德勒附近(人口150万),许多地区受灾严重。根据缅甸官方4月3日的数据:死亡人数为3,145人、受伤约4,589人、失踪约221人(目前的数据比较杂乱,仅供参考)。震后瓦砾废墟遍地,房屋、礼拜场所倒塌,关键基础设施损毁,幸存者严重缺乏住所,医疗等物资短缺,救援力量告急。

地震后的废墟(非缅甸) 图源: Pexels-Mohammed-Soufy

被誉为“万佛之国、万塔之城”的佛教文化遗址和旅游胜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蒲甘(Bagan)遭到破坏。曼德勒皇宫(Mandalay Palace)和曼德勒玛哈木尼寺(Mandalay Mahamuni Temple)受到了严重影响。重要的佛教圣地瑞萨延寺(Shwe Sar Yan Pagoda)的塔尖倒塌。伦敦的缅甸人权网络(BHRN)执行主任Kyaw Win告诉笔者:“有61座清真寺在挤满信徒的情况下被摧毁。这些建筑大多数有百年的历史,疏于维护与修缮。仅是这些清真寺的死亡人数就有成百上千。”国际救援委员会(IRC)缅甸分会主任穆罕默德·里亚斯(Mohammed Riyas)说:“我们担心要数周后才能了解到遭受破坏的全面情况。”

中国的救援行动与缅甸华侨的自救

“黄金72小时”,救人分秒必争。中国火速行动,由中国应急管理部(China MEM)协调,首批救援队18小时内抵达缅甸,其它救援队陆续抵达。随后中国政府宣布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CIDCA)表示,中国有近30支救援队共500多人参与救援,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家,并已救出了多条生命(感谢无人机热成像、微型机器人、卫星通信和联合指挥网等技术取得的更高效率)。中国救援队设置的首个帐篷临时安置点收纳了500多人;若干批货运救援物资已分发给灾民,包括帐篷、毛毯、紧急援助包等等。中国红十字会提供了150万元人民币现金援助;云南省、德宏州、云南国际经贸文化合作中心等机构紧急捐赠了多批物资,价值610万元人民币。中国还将根据需要,继续派遣团组参与救灾工作。

中国救援队抵达缅甸 图源:缅甸中华总商会

与此同时,缅甸中华总商会(Myanmar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引领了自救。商会已有115年历史,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震后4小时内,商会召集了救灾会议,并迅速与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缅甸社会福利部及中国蓝天救援队建立联动机制。3月31日商会先遣队抵达灾区探路,绘制出“赈灾需求热力图” 供救援方使用。4月1日商会救援车队携物资抵达实皆省,分发瓶装水、大米、食用油等,精准投放、高效救援。商会发起了救灾捐款捐物的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商会在仰光机场的工作组昼夜工作,协助救援队与物资的接机引导、通关协调、物资中转、调配车辆与航班,安排志愿者随队深入灾区,确保第一时间抵达核心受灾区域。同时,总商会与多家华人社团共同协调资源,提供物资、翻译、后勤等帮助,设立了“蓝天救援队缅甸行动群”的信息通道。缅甸华侨同胞们在全力救灾,为这片被地震撕裂的土地点燃希望之光。

一国有难,五洲驰援

地震后立即掀起了全球救援行动,国际组织纷纷启动。欧盟于地震当天表示提供 250 万欧元的初始援助,使欧盟今年对缅甸的人道主义援助总额超过了3500万欧元;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表示,已与其他组织一起采取行动,从中央应急基金(CERF)拨款500万美元用于救援;国际红十字会(ICRC)与缅甸红十字会合作,提供紧急医疗用品、清洁水和必需品,部署了水处理装置并分发氯片以防疾病爆发;国际救援委员会(IRC)正在解决医疗、清洁饮用水、帐篷和食物等紧急需求,向震中附近的曼德勒派遣了流动医疗队;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拨出 200万瑞士法郎紧急资金支持该组织在缅甸的工作。此外,国际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难民署(UNHCR)、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国际移民组织(IOM)等等,均从多方面推进救援,起了重要作用(尽管由于缅甸的内战和军事限制,有些救援工作面临挑战)。

中国救援队和缅甸华人志愿者 图源:缅甸中华总商会

各个国家的援助快速到位。爱尔兰29日宣布提供救助600万欧元,支持国际红十字会和缅甸红十字会,以及缅甸人道主义基金和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应对计划;中国香港拨出“救灾基金”的3000万港元帮助灾民,并派出搜救队和9吨重设备,包括生命探测器和自动卫星跟踪天线系统;俄罗斯派出120人,含传染病、康复、心理学专家,以及4.5米深度的废墟搜索设备;印度用若干军用运输机和货船运送救援人员与物资,建立了200张床位的野战医院;韩国承诺提供200万美元的援助;斯里兰卡承诺100万美元的援助,部署了医疗队的援助;孟加拉国的救援与医疗队含消防部门和医疗人员;尼泊尔的军人组包括医务和后勤人员;日本派出评估小组,并将根据评估部署救灾;新西兰表示将“通过国际红十字运动”参与救灾;中国澳门表示密切关注进展,随时准备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并将支持震后重建工作;加拿大提供了975万美元援助;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由于政府削减经费,仅派出了3人专家小组做评估工作。

中国救援队和缅甸华人志愿者 图源:缅甸中华总商会

东盟10国恪守“一个东盟,一个应对”的原则(One ASEAN, One Response),积极投入行动。新加坡派出了“狮心行动”特遣队救援;马来西亚承诺提供约225万美元的援助,并派出了救灾队;越南提供了救助资金和100多名救援人员;菲律宾的救援队包括搜救专家、医疗人员、环境专家;印度尼西亚提供了救援队和多轮物资;老挝派出了救援队;柬埔寨提供了救助资金,并与文莱等国加入了东盟的“紧急响应与评估小组”(ERAT)。

这些仅是救援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援助在源源不断地抵达。在全球地缘局势极为动荡的时代,这次跨越山海的人类互救体现了一个共识: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对错与贵贱。人类不堪一击,求大同存小异,携手共进是主流心愿!

未来缅甸经济恢复的重要杠杆

自2021年以来缅甸一直内战未停。联合国驻缅甸临时常驻和人道主义协调员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缅甸代表马科鲁吉·科西(Marcoluigi Corsi)说:“地震发生前,缅甸就有近20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今年头3个月里,联合国呼吁的11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只落实了5%。缅甸人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支持。”

本次地震强度空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告为7.7级;中国地震台网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报了7.9级;泰国气象厅报出8.2级(差异出于多种因素);至4月3日为止,泰国还报告了236次余震。美国地质调查局预估死亡人数可能超过一万,经济损失可能超过缅甸的GDP。

目前尚处于救援阶段,但是不久的将来,缅甸会重建家园、恢复经济,需要外援更需要自救,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届时,旅游业应该成为缅甸经济重启的最佳杠杆之一,它能较快地带动就业,带动辅助产业,吸引国际投资,逐渐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缅甸面临的不仅仅是战略策划问题)。

缅甸世界文化遗产——蒲甘 图源:Pexels-the-trvlr-Boris Ulzibat

缅甸旅游有许多优势:旅游资源丰富,蒲甘是亚洲3大佛教遗迹之一;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茵莱湖(Inle Lake)、卡帕里海滩(Ngapali Beach)等等是理想的休闲胜地;5800多米高的开加博峰(Hkakabo Razi)是东南亚唯一的雪山;能体验135个民族的文化;消费成本低;民风淳朴、包容性强等等。得益于政府的开放政策,缅甸的旅游业曾经有过显著的增长。缅甸酒店与旅游部(Ministry of Hotels and Tourism)的数据显示:入境游客量从2011年的81.6万增长到2019年的436万。根据GlobalData的《东盟目的地旅游洞察报告》(ASEAN Destination Tourism Insight Report),缅甸的主要客源国为中国、泰国、韩国、日本和越南。但是缅甸2021年发生了军事政变,政局不稳以及对安全的担忧,严重地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缅甸的另一硬伤是妙瓦底和KK园区这些诈骗基地,它们使缅甸声誉暴跌。2024年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发布了《全球人口贩运报告》(Global Report on Trafficking in Persons),对包括缅甸在内的全球贩运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缅甸仍然是人口贩运受害者的重要来源国。国际移民组织(IOM)2024年的《东南亚网络诈骗中心人口贩运强迫犯罪区域情况报告》(IOM’s Regional Situation Report on Trafficking in Persons into Forced Criminality in Online Scamming Centres in Southeast Asia)指出:被贩运受害人数从2022年的138人上升到2023年的517人,增幅275%,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报告呼吁各国一致行动,打击东南亚与网络诈骗活动相关的人口贩运问题。

乌云终究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下,缅甸终将会治愈这一硬伤,让旅游业再次蓬勃发展,向世界再次展示她的迷人光彩!

*作者:郝霄虹Haybina Hao,前美国全国旅游协会副总裁,前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大中华区总监,现为旅游业媒体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特聘专家。

一审:张雯雯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来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