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二,入学前发型已符合 “前不及眉、侧不过耳”,却仍被学校判定 “不合格”,前后剪了两次才勉强 “过关”。这并非个例,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多地中学都在开学前发布 “发型令”。像平度市中庄中学要求男生 “前不到眉、侧不及耳、后不过颈”,女
开学季,一场关于学生发型的 “拉锯战” 又在各地中学火热上演,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二,入学前发型已符合 “前不及眉、侧不过耳”,却仍被学校判定 “不合格”,前后剪了两次才勉强 “过关”。这并非个例,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多地中学都在开学前发布 “发型令”。像平度市中庄中学要求男生 “前不到眉、侧不及耳、后不过颈”,女生 “前额刘海不及眉、头发不遮掩眼睛或脸部,过衣领的头发必须扎起”;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对男女生发型也有细致要求;河南鹤壁市浚县第一中学不仅规定男生须留平头或短发,女生须留齐耳短发,还配有 “学生标准发型” 示意图。
学校给出的解释颇具代表性,如浚县第一中学工作人员称,现在有些学生发型奇怪、染烫头发,不加规范就没学生样儿,此规定长期形成,初衷是规范行为、提升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精气神。然而,家长对此看法不一。许多家长提出质疑,认为普通短发已干净整洁,没必要如此严格,还担心孩子因发型丑情绪低落影响学习。社交媒体上,一位家长道出了许多人的困境:夹在学校与孩子之间,既要满足学校规定,又要安抚抗拒的孩子,身心俱疲。但也有部分家长支持学校,觉得统一仪容仪表能培养纪律性,让孩子把心思放学习上。
这场关于发型的争论,折射出教育管理中更深层的命题:如何在集体规范与个体尊严之间架设桥梁?某中学班主任王老师的实践或许能提供启示。她将发型管理转化为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组织学生分组调研不同职业的发型要求,辩论"得体"与"个性"的边界,最终由全班民主表决形成班级公约。令人意外的是,学生们自发提出了比校规更细致的方案:允许保留鬓角但需定期修剪,认可挑染发梢但限制颜色饱和度。
这种参与式管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校心理教师发现,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时,反而更愿意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初二学生小林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们不是被修剪的树苗,而是可以自己决定生长方向的园丁。"教育学者指出,这种模式既维护了校园秩序,又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我们的校规能包容少年人对着装发型的审美探索,当我们的教育者能用智慧化解管理中的对抗,那些关于发型的剪刀声,或许就能谱写成青春成长的协奏曲。在这个多元时代,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用创新思维,将发型管理从"权力博弈"转变为"成长对话"。
教育专家指出,这场争论背后是教育理念与管理方式的分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强制统一发型是传统 “服从式” 教育观念,服务于应试目标,压抑个性,而孩子天性与能力充分发展,学业表现才最佳。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中小学生守则》未对发型作规定,学校可对穿着打扮等进行教育,但制定发型规范关键在于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老师意见,避免 “一刀切”,杜绝苛刻要求,找回教育的温度。
学校 “发型令” 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需要在纪律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学校不妨多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声音,制定出更合理、人性化的规范,既能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又能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各位读者,你们对学校 “发型令” 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