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侧围挡风玻璃搭接处侧整形起皱问题解决方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6:00 1

摘要:侧整形法兰右侧为零件造型区域,无法像常规造型增加凹坑吸皱,侧整形时材料堆积,无处释放,受力方向以灰色箭头方向为主,缺少白色箭头方向的拉扯力(见图1(b)),起皱现象较常规侧围严重,需要分析制定解决起皱的方案。

1拉深方案

1.1拉深造型风险评估

侧整形法兰右侧为零件造型区域,无法像常规造型增加凹坑吸皱,侧整形时材料堆积,无处释放,受力方向以灰色箭头方向为主,缺少白色箭头方向的拉扯力(见图1(b)),起皱现象较常规侧围严重,需要分析制定解决起皱的方案。

前侧围挡风玻璃搭接处拉深造型按常规设定, 但需要尽可能贴近零件,保留零件无负角的区域, 将零件面延伸后增加斜面,斜面角度尽量小,目的 是减少整形量,以降低起皱风险。调小过拉深斜面 角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开裂情况,拉深后的减薄率 对侧整形的开裂情况也有影响,同时零件顶部为外观面,需考虑主应变、应力比等外观参数,不能为了 侧整形不开裂而减少拉深筋系数,导致材料流动过 多,造成成形零件质量缺陷。前挡风玻璃搭接处顶 部外观面还存在外观棱线,如图2所示R角区域,拉 深筋的调试还要考虑滑移线跟冲击线的情况,另外 侧整形时,若整形量过大,压料板压料力又不足,会 使材料从A面(外观面)区域流入过多,导致A面留 下划痕,影响表面成形质量。斜面与零件延伸面相 交 R角需达到 R20 mm以上,避免侧整形后留下痕 迹,但R角又不能过大,R角越大,侧壁距离零件越 远,导致整形量变大,起皱严重。考虑侧整形需要 压料,零件右侧需要拉深到位,该区域成形复杂,多 种条件相互干涉制约 ,综合考虑 ,取相对较优 方案。

1.2确定拉深造型

通过CAE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设定拉深造型 如图3所示,斜面按1°处理,交接R角按R50 mm左 右处理。

前侧围挡风玻璃搭接处负角造型如图4所示, 没有整块区域较为统一的侧整形角度,在当前侧整 形角度下,零件A处角度为1.5°,B处角度为12°,相 差 10.5°,且造型两端深浅不一,A处深度 27 mm,B 处深度 11 mm。前期分析时,提供工程设变申请 (engineering change request,ECR),修改零件型面的 角度并将造型深度更改为一致,但客户不同意更改 设变,侧整形时,刀块接触材料存在先后顺序,无法 同时进行,存在材料往一边流动的现象,造成起皱 叠料。

2.1自由整形方案

前期模拟分析时,修边到位,直接侧整形,如图 5所示,法兰面成形到底前5 mm时,多处出现大鼓 包;成形到底前1.5 mm时,大鼓包变成小且密集的 波纹,起皱严重。自由整形不合理,需要保留废料, 采用压料的方式整形。

2.2压料整形方案

初始压料整形方案造型如图6所示,延伸法兰 面,在法兰延伸面上设置一个斜面,斜面分别与法 兰面及拉深造型面相交,形成一处台阶面,台阶面沿法兰料边线布置,最终深度按照倒角后R角边界 距离法兰料边5 mm左右设定。由于压料工艺的设 置固定大部分材料的流动,法兰大部分面积的起皱 得到解决,但右侧圆圈处的起皱依然严重,侧整形 时材料从左往右流动,堆积在此处,起皱无法消除, 跟自由整形时一样,波纹由大变小,变得更严重,如 图7所示,侧整形到底后,潜在起皱数值偏大,如图8 所示,该区域存在较大起皱风险。

2.3优化废料区造型

分析起皱原因,如图9所示,观察起皱波纹的形 状跟方向,发现材料缺少箭头方向的拉深,箭头右 侧为零件区域无法改动,只能从左侧废料区考虑, 设计不同的造型,验证整形起皱结果。

2.3.1废料区造型优化方案一

如图10所示,修改废料区造型,在起皱区域底 部废料区增加5 mm高的凸筋,可以起到支撑材料的 作用,且成形到底时额外增加了吸皱作用,结果如 图11、图12所示,侧整形到底潜在起皱值降低,成形 过程中起皱有所改善,但侧整形到底前1 mm,存在 开裂风险,侧整形到底时开裂,起皱问题未完全解 决,却新增开裂问题。

由于成形零件空间有限,凸筋难以加高,凸筋 的范围也难以延伸至起皱严重的区域,凸筋高度比 初始整形方案的造型高度低4 mm左右,支撑材料作 用下降,在整形过程中对起皱优化的作用减弱,零 件也有较大开裂风险,且凸筋越高,开裂越严重,此 方案不可行。

2.3.2废料区造型优化方案二

修改侧整形造型,使台阶尽可能贴近零件,局 部 R 角由 R8 mm 缩小为 R3 mm,如图 13 所示,但 R 角不能设计过小而导致开裂,目的是使该处造型提 前接触材料,箭头处的支撑作用加强,加大对零件 的拉扯,结果如图 14、图 15所示,与优化前方案相 比,成形过程中起皱有所改善,侧整形到底潜在起皱值有所降低,起皱面积减少,有所好转。

2.3.3废料区造型优化方案三

由于方案一不可行,考虑在方案二的基础上进 行优化。方案二台阶造型距离起皱区域过近,且起 皱区域最后整形,台阶造型支撑材料时,起皱已形 成,考虑将台阶造型左移,使其提前触碰零件成形 区域,支撑材料的时间提前,同时起皱区域的台阶 降低,扩大起皱区域的空间,使侧整形刀块运动过 程中对起皱面拉伸加大,造型如图16所示,结果如 图17、图18所示,成形过程中起皱明显好转,仅箭头 处还存在鼓包,侧整形到底潜在起皱参数不达标的 范围也减少。

2.3.4废料区造型优化方案四

在方案三的基础上,考虑增加一个凹坑,加大对鼓包处的拉力,但是凹坑不能太深,由于工序3压 料整形工艺保留了废料,工序4需要侧修边,凹坑过 深可能造成放置工序件时干涉侧修凸模。沿法兰 料边线按冲压方向拉平面,凹坑最多只能设置2 mm 深左右,凹坑侧壁面延伸至底部,侧整形刀块触料 时优先碰到,使原有鼓包的材料被扯平,与左侧台 阶造型形成拉扯,达到缓解起皱的目的,侧整形到 底时,凹坑还起吸皱的作用,如图19所示。方案四 结果如图20、图21所示,成形过程中起皱、鼓包基本 消除,侧整形到底只剩局部潜在起皱数值略微超过 0.01,考虑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强压处理。

按方案四成形的实物如图22所示,起皱现象基本解决,无明显波纹,满足内板件使用要求。

▍原文作者:周宇迪

来源:白白看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