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充分发挥迴澜书院的文明实践和新人培育功能,为“书香汕头”建设注入教育创新活力,汕头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在迴澜书院举办“文明迴响 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汕头日报开辟“名师学堂”栏目,报道名校名师走进书院,面向中小学生及家长开设的精品课程,推
开栏的话
为充分发挥迴澜书院的文明实践和新人培育功能,为“书香汕头”建设注入教育创新活力,汕头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在迴澜书院举办“文明迴响 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汕头日报开辟“名师学堂”栏目,报道名校名师走进书院,面向中小学生及家长开设的精品课程,推动优质教育从校园向社区延伸,实现文明实践、文脉传承与教育普惠的深度融合。
思政课并不只是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说教,也可以是一场有趣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8月23日下午,汕头市文明办与汕头市教育局联合推出的“文明迴响·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第四期课程开讲,由广东省倪史标名教师工作室的张树龙、邱柔炜两位老师向前来听讲的同学们讲述他们如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跨学科探索,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中探寻美食文化、乡土文化,在实践中充分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让思政课变得有声有色又“有味”。
张树龙:解锁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张树龙老师带来的是一场有着浓浓“牛肉香味”的课程《寻味思政课——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实践》。课程中,张老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了他如何以汕头牛肉丸为载体,带领同学们通过跨学科探究这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课程的开展是从一场关于牛肉丸的调查问卷开始的,张老师指导学生使用问卷星、微信和AI等工具从购买行为、产品偏好、文化认知及宣传推广建议4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消费者对汕头牛肉丸的购买需求和意见建议。
接着,组织同学们走出课堂,深入牛肉丸生产现场,从多个角度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是“探其源”,通过采访收集牛肉丸的起源故事,形成了“牛肉丸史”报告;其次是“识其味”,体验汕头牛肉丸的制作工艺,运用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并得出相应数据,找到手工捶打牛肉丸“弹牙”口感的关键,得出机械化处理难以完全替代传统工艺效果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充分支持了“非遗技艺的科学性”,为思政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实证案例。
同时,通过“文化解码”,揭示了牛肉丸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牛肉丸作为汕头饮食文化代表之一,是节庆、家庭团聚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文精神;牛肉丸作为乡愁符号,更是体现“家国情怀”民族心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发现纯手工制作牛肉丸辛苦、效率低,且后继乏人,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都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他们充分发挥“担其责”的主观意识,围绕“传统牛肉丸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哪个更重要”展开辩论,探索如何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最终形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改进生产工具、优化冷链物流、制定行业标准、开发新口味、拓展食用场景、利用新媒体讲好文化故事、打造“非遗工坊+旅游”体验模式等破解之法。
这个实践项目还延伸了更多文化活动,如让同学们撰写短文《从一颗牛肉丸看文化传承》,分组设计牛肉丸宣传海报,开展校园短视频大赛等,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通过诗歌创作、潮语歌曲创作、短视频创作等形式开展传统美食文化传播活动,多角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邱柔炜:用行走的思政课助力乡村振兴
邱柔炜老师认为,思政课的“真理之味”不该困于课本的字里行间,于是她带来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走出教室·丈量乡土:行走的思政课学习指南》,讲解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以脚步丈量乡土,让青年学生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交融中“行以致远、思以报国”。
邱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她刚刚带领学生进行的一个项目式学习案例《潮韵古厝焕新篇 振兴乡村启新程》。该项目聚焦潮汕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潮汕“老厝”这一独特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发展路径探究。项目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潮汕“老厝”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与“老厝”传承发展的关系。
她说,潮汕老厝蕴含着丰富的潮汕民俗文化,比如传统的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一般要在老厝中举行,是传承潮汕文化的重要场所。潮汕老厝承载着潮汕地区自唐宋以来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潮汕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是研究潮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但大量散落乡间的普通老厝年久失修、结构老化、产权复杂,加上居民外迁导致空置废弃、自然损毁加速,或被现代建筑包围挤压、不当改建破坏风貌。研究老厝不仅是保护物质遗产,更是挖掘人文精神、延续文化根脉的重要手段。其价值跨越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当代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邱老师通过行前研、行中探、行后升三个步骤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同学们在项目前期开展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做好文献收集、政策解码、数据锚定、乡音采集、项目计划等,并对接思政教材获得理论支撑。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深化,对潮汕老厝的地理位置、典型样式、建筑结构、装饰工艺、功能分布等进行“空间扫描”,对居民、经营者、返乡青年、游客、社区管理员、政府相关管理员等进行“人群画像”。与此同时,开展活动追踪,如跟拍“非遗作坊的一天”“老厝私房菜经营者的一天”等。
同学们通过多次亲身走进潮汕老厝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充分交流,了解了老厝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并充分运用思政课中的知识点,去分析潮汕老厝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求破解之法,最后形成了潮汕“老厝”实地考察报告,并将成果转化为“老厝”传承方案,提出了众多老厝保护和开发的可行性意见。
【现场直击】激发潜能 创新思维
“文明迴响·名师领航”迴澜研学堂之名师伴成长系列活动第四期课程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学生前来听讲,课堂上师生不时互动,气氛活跃,收获满满。
课堂上,张树龙让听课学生就“传统牛肉丸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哪个更重要”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同学们的热情被点燃,纷纷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张树龙告诉记者,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思政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开展思政课程,比较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自我提升,能够不断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在这次的项目学习中,他发现学生们自编自创、新媒体剪辑能力都很强,这些看似普通的学生,其实也有自己的专长和追求。作为思政老师,能够通过这样特殊的课堂,更好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在思想行为上给予更正确的指导,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邱柔炜说,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可以让同学们学会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对潮汕地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