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叙事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 “正义模板”,当圣诞节、情人节的热度远超端午、七夕,当 “外来节日更浪漫”“西方审美更高级” 的论调在社交平台悄然蔓延 ——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殖民战争,正以隐蔽的方式侵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文化殖民,本质是思想主
当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叙事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 “正义模板”,当圣诞节、情人节的热度远超端午、七夕,当 “外来节日更浪漫”“西方审美更高级” 的论调在社交平台悄然蔓延 ——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殖民战争,正以隐蔽的方式侵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文化殖民,本质是思想主权的失守,是民族精神的 “软解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唯有解码思想殖民的陷阱,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才能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让文明的火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化殖民的危害,从来不止于 “审美偏好” 的偏移,更是对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与对历史记忆的篡改。近代以来,西方通过传教、教育、媒体输出等方式,将 “西方中心论” 包装成 “普世价值”,用片面的历史叙事否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 他们贬低中医为 “非科学”,却忽视其数千年护佑民族繁衍的实践智慧;他们解构长城、故宫的文化象征意义,将其简化为 “封建统治的工具”,却无视其背后凝结的民族凝聚力;更有甚者,通过影视作品、网络言论刻意放大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将个别现象上升为 “民族性缺陷”,以此动摇民众对本土文化的信任。这种 “温水煮青蛙” 式的思想渗透,若不加以警惕,终将让民族失去精神坐标,沦为外来文化的 “附庸”。
然而,中华民族从未缺乏抵御文化殖民的精神底气。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的变革智慧,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从《诗经》《楚辞》勾勒的情感图景,到唐诗宋词塑造的审美意境;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到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传奇 ——5000 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是博物馆里的 “老古董”,而是应对思想殖民的 “压舱石”。当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用现代科技再现《唐宫夜宴》的灵动舞姿,当《只此青绿》以舞蹈演绎《千里江山图》的壮阔意境,当 “国潮” 品牌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 —— 这些文化实践无不证明:中华文明既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更有适应时代的活力。
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绝非 “闭门造车” 的排外,而是 “守正创新” 的清醒。首先,要夯实文化传承的 “根基”。学校教育应打破 “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 的失衡,将《论语》《孟子》中的智慧融入德育,让书法、国画、传统戏曲走进课堂,让年轻一代在文化浸润中明白 “我是谁、从哪里来”;其次,要打造文化传播的 “利器”。面对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我们需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 通过《流浪地球》展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东方智慧,通过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明 “和而不同” 的包容理念,让文化传播从 “被动回应” 变为 “主动发声”;最后,要激活文化创新的 “引擎”。鼓励文化工作者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用数字技术复原文化遗产,用流行音乐改编传统民乐,让传统文化在与时代的碰撞中迸发新活力。
文化主权,是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国家强盛的力量源泉。面对思想殖民的暗流,我们无需畏惧,更不能退缩。唯有以 “乱云飞渡仍从容” 的定力守护文化根脉,以 “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推动文化创新,才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绽放独特光彩,才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未来对我们的召唤。
来源: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