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覃波:巴英河畔的铜鼓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1:51 2

摘要:不!不只是一轮红日,而是千万轮红日,它们成群结队,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飞来,在巴英河畔发出铿锵悦耳、和谐优美的声音。他们弥漫于稻香醉人的田野,温暖着秀丽连绵的青山,抒发着巴英人豪迈的情怀。

覃波,壮族,笔名博翔,广西东兰县人,广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等。

一轮红日从春秋战国的原野滚来,在桂西北红水河右岸的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河畔,融入震撼人心的乡村生活画卷。

不!不只是一轮红日,而是千万轮红日,它们成群结队,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飞来,在巴英河畔发出铿锵悦耳、和谐优美的声音。他们弥漫于稻香醉人的田野,温暖着秀丽连绵的青山,抒发着巴英人豪迈的情怀。

呵,那是铜鼓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它唱了千年吉祥歌,伴了千年蚂拐(即青蛙)舞,圆了千年人生梦,展现了红水河铜鼓文化、蛙婆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如同它身上放射的光芒那样映照天上人间。敲着“太阳”过日子的巴英人,与铜鼓一道成为桂西北不朽的经典,成为世界级的民族文化风景。

我对巴英铜鼓的兴趣与崇拜,缘于十几年前读到巴英河畔土生土长的作家廖庆堂先生的两篇散文。一篇是《根是一条河》,主要叙述巴英别具天地的翠山绿水、美不胜收之绝景以及廖邓氏于此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家族史。另一篇《感怀蚂拐节》,主要叙述蚂拐节发祥地巴英村上千年来盛传不绝、延续不断的历史。细读这两篇文章,不禁感慨于铜鼓文化强大的凝聚功能,它就像一根红色纽带把巴英世世代代子子孙孙连在一起,血浓于水,不可分离。以水稻农耕为主的壮族先民认为,蚂拐是雷神的女儿,被派到人间掌管风雨,人们尊崇蚂拐,通过膜拜和祭祀蚂拐想求得雨晴,实现正常生产生活,并求得平安幸福的一生。为了表达这种美好愿望,自然就形成了蚂拐节习俗。壮族蚂拐节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荣获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足见其文化价值之高。每年正月初一,人们到田间地头找到一公一母的蚂拐,装入蚂拐棺(竹筒),然后抬着蚂拐棺走村串户念诵吉祥祝词;元宵节竖起纸幡,摆上祭品,祭祀蚂拐婆;到了二月初二则举行隆重的葬蚂拐仪式,预祝新年吉祥如意,消灾除难,五谷丰登。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铜鼓来串接调节的,铜鼓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巴英人千百年来聚会举行蚂拐节活动,成为一种“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铜鼓声中,巴英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的共同默契最终形成。

在巴英,劳作之余的乡亲们以鼓为乐,消除疲劳,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形成理想的乡村生活模式。他们以鼓庆丰、祈福、祭神、禳灾,彰显顽强的生存信念;他们崇拜铜鼓的太阳纹、青蛙饰、云雷纹、翔鹭纹,那是对阳光春水的强烈呼唤;他们共度铜鼓节,以鼓会友,以鼓交情,讲究配合与照应,形成和谐的邻里亲和关系;他们对铜鼓与万物之间的相通存在丰富的联想,那是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巴英人这种“铜鼓情结”的精神内涵,巴英河能读懂,巴英河两岸的青山能读懂,巴英河倒映的日月能读懂。

那就先说巴英河吧。巴英河是巴英文明的摇篮,正所谓“根是一条河”。红水河右岸这条一级支流,经巴英向东南方向注入红水河干流。它宛如一条柔韧性极佳的绿色长龙,在青山与田垌之间穿梭,弯弯曲曲,环环绕绕,百折不挠,从容前行。它哺育了世代巴英人,巴英人的肌体、血质、秉性与思想,皆源于巴英河的孕育与塑造。河两岸的村庄、田野、山林,千百年来屯屯寨寨的铜鼓声从未断绝。一年四季,鼓声掠过河面,引得清波泛起涟漪,那是铜鼓与河流亲密传情的风景,巴英河领略着铜鼓手执着、乐观、坚毅与浪漫的风采。巴英河沿岸翠微延绵,山林葱郁,花木争妍,鸟语虫鸣,这大自然天地同样是巴英人斗鼓赛鼓的地方。传统的赛鼓方式,就是村与村之间,屯与屯之间,在对面高山连续打鼓比拼,哪一方铜鼓先停先“哑”,对方就胜出成为赢者,欢天喜地地唱起庆贺山歌。多少年来多少代,铜鼓声山间飘荡,巴英的青山谙熟铜鼓的“金嗓”,深知巴英铜鼓人特有的情愫。巴英的太阳,不同于别处的太阳。它路过这里时,总是张开笑脸望着巴英河畔每一面铜鼓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提醒自己的“伙伴儿”好好“干活儿”,让万物生长繁荣、发达兴旺,让巴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巴英的月亮,也不同于别处的月亮。它路过这里时,总是欣喜地望着月色下巴英的山山水水,倾听屯屯寨寨悦耳的铜鼓声,倾听田野山间喜悦的蛙鸣声,欣赏村头村尾醉人的山歌声,它最迷恋这样的田园画卷,它最懂得铜鼓山歌里巴英人的诗意情怀。

这种诗意情怀,永远在铜鼓文化的枝头上放射光芒。如今的巴英,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交通便利。尽管现代娱乐方式丰富多样,诱惑力极强,但是,依然无法“淹没”巴英人古老的娱乐方式——敲铜鼓,铜鼓文化风气仍旧非常浓厚。这恰恰证明了巴英人的血液里早已深度融入铜鼓文化基因。在巴英的男女老少中,铜鼓手随处可见,且高手众多。你随时都能看到他们在铜鼓阵中挥洒自如地展示鼓艺。我曾在巴英铜鼓广场见到,七八十岁的铜鼓手不在少数。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届八十的老者,他精神矍铄,动作灵巧,在排头操着“领鼓”引领演奏,技法娴熟,从容潇洒。其姿态充满活力,表情甚是“得意”,仿佛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幸福的人!巴英有个7岁的廖姓小鼓手,精通铜鼓演奏技艺,在铜鼓阵中担任主角,敲得精彩至极。他表演铜鼓的抖音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巴英的许多妇女和年轻姑娘巾帼不让须眉,常常踊跃上场与男鼓手对垒,比拼鼓艺高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报道中,随处可见巴英女铜鼓手的身影。这显然改掉了早期鼓艺“传男不传女”的旧观念,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社会风气的形成。如此种种,表明巴英人有着良好的铜鼓技艺传承习惯与浓厚的铜鼓文化氛围。这种习惯和氛围的形成,无疑是千年蚂拐节的功劳,它使得巴英河畔的铜鼓声带着神奇的色彩在辽阔的历史天空中回响,让民族文化之树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还记得2018年二月初二,我在巴英享受了一席蚂拐节文化盛宴,那是蚂拐节的高潮部分。山环水绕的巴英田垌中,宽阔的蚂拐节活动广场坐落其间。碧绿的巴英河自西向东,从古雅庄丽的风雨桥下欢快地流过。整个活动广场又划分为蚂拐节演艺广场、铜鼓会广场和山歌会广场。北边古色古香的廖邓氏祠堂,仿佛也在注视着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活动现场,想要一睹蚂拐节的风采。

“孝蚂拐”表演最令我难忘——一人拄着拐杖挑着蚂拐,一人敲锣,“走村串户”高喊“该圭哦(卖蚂拐)!该圭哦!”每进一户则念诵贺语祝愿主家吉祥如意,主家高兴万分,拿出酒肉祭祀蚂拐。接下来是“祈福仪式”。只见身着壮族服饰的男女老少排成长长的两列纵队,抬着蚂拐棺,举着蚂拐图腾旗和吉祥标语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绕场一圈,随后集队,与周边的观众一同聆听主持人念诵祈福语。主持人用通俗流畅、韵律优美的排歌声情并茂地念诵,祝愿人们百病不生、鬼怪不沾、六畜兴旺、万事顺意、人寿年丰。祈福语道出人们所追求的生产生活及美好人生的理想境界。念诵完毕,由最高水平的一组铜鼓引领竹鼓表演,竹鼓表演者和着铜鼓节奏边敲击边兴奋地舞蹈,到处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氛围。尤其是套路多样、旋律优美、铿锵悦耳的铜鼓声,不仅展示了巴英人非凡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巴英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耕耘舞由数名劳作者排成一排,以夸张的舞蹈动作一起挥锄“挖地”。接着是犁田耙田舞,数对成年男子装扮成耕者和耕牛,牛前人后跌跌撞撞、风趣诙谐地再现“犁田耙田”的情景,让人深感劳作的艰辛与快乐。蚂拐舞以敲打铜鼓入场,几十人扮演成“蚂拐”,双腿向两旁分开,下身呈半蹲状,大腿与小腿垂直,上半身直立,双手要么打开弯肘向上,要么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形态似蛙,模仿蚂拐作蛙行状和蛙跳状,按照“之”字形线路在田间蹦蹦跳跳,让人预感到阳光灿烂,春水满溢,丰收在望。播秧插秧舞是在铜鼓声中,一排妇女作抛物状播秧动作,而后半蹲弯腰,依次作扯秧、捆秧、抛秧、插秧的动作。这个闻名于世的稻作民族正是依靠这样的劳动得以繁衍和发展数千年。庆丰舞由数十人举着盛满大米和糍粑的簸箕,踩着鼓点的节奏兴高采烈地舞蹈,绕场展示丰收的成果,体现了蚂拐主题的祈福得到了回应,耕耘劳作获得了回报,人们的夙愿得以达成,全场欢呼庆贺,皆大欢喜。还有再现古老舂米方法的舂米舞,再现古老舂糍粑方法的舂糍粑舞,展示古老乐器魅力的筒噔舞,无一不体现出因蛙婆保佑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殷实的欢乐场景。最后是山歌祭蚂拐和篝火狂欢,在铜鼓山歌声中送蚂拐的灵魂上天,人们满怀信心地迎接吉祥的未来。节目表演的全程,观众情绪极为高涨,连续长达数小时的节目,大伙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随着表演内容情节的变化而露出各种各样激动的表情,时常笑得前仰后合,气氛其乐融融。

……

(阅读全文,请见《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4期)

责任编辑郭金达

制作:俞 辉

编校:徐海玉

审校:安殿荣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来源:民族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