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治疗肾病的中成药:分症选用护肾脏,辨证联用是关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8:31 1

摘要:肾病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临床常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类型,中成药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病症的证型(如慢性肾炎多属“脾肾气虚”“湿热蕴结”,肾衰竭多属“脾肾衰败”)选择,不可替代西医规范治疗(如激素、免疫

肾病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临床常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类型,中成药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病症的证型(如慢性肾炎多属“脾肾气虚”“湿热蕴结”,肾衰竭多属“脾肾衰败”)选择,不可替代西医规范治疗(如激素、免疫抑制剂、透析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肾功能、尿蛋白水平联用,避免因辨证不当加重肾损伤或延误病情。

一、慢性肾炎常用中成药(3种)

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水肿”为核心症状,中医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湿热蕴结、气阴两虚,中成药以“健脾益肾、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主。

1. 百令胶囊

适用情况:慢性肾炎属脾肾气虚证,表现为乏力、腰膝酸软(久站后加重)、食欲不振、轻度水肿(眼睑或下肢),伴尿蛋白定量<1g/24h、肾功能正常(eGFR>90ml/min/1.73㎡),排除急性肾炎(伴发热、咽痛)或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定量>3.5g/24h)者。

作用逻辑:主要成分为发酵冬虫夏草菌粉,可补肺益肾、益气健脾,改善脾肾气虚所致的乏力、腰酸,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肾炎复发,辅助降低尿蛋白。

注意:需在西医基础治疗(如低盐饮食、控制血压)上联用,不可单独替代激素/免疫抑制剂;服药期间避免劳累,适当休息;定期监测尿蛋白定量(每1-2个月1次)与肾功能,若尿蛋白增多需及时调整方案。

2. 黄葵胶囊

适用情况:慢性肾炎属湿热蕴结证,表现为尿黄、尿中泡沫多(尿蛋白定量1-3g/24h)、口苦、口干,伴轻度水肿、腰痛(胀痛或刺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排除肾功能不全(eGFR<60ml/min/1.73㎡)或高钾血症(血钾>5.0mmol/L)者。

作用逻辑:以黄蜀葵花为核心成分,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清除体内湿热之邪,减少炎症反应,辅助降低尿蛋白,缓解口苦、尿黄等症状。

注意:脾胃虚寒者(腹泻、怕冷)慎用(黄蜀葵花性偏凉,可能加重腹泻);服药期间需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促进湿热排出;定期监测血钾(每2周1次),避免药物导致血钾升高。

3. 肾炎康复片

适用情况:慢性肾炎属气阴两虚兼湿热证,表现为乏力、口干咽燥(夜间明显)、腰膝酸软,伴尿蛋白定量<2g/24h、轻度血尿(尿红细胞<10个/HPF),舌红少苔、脉细数,排除慢性肾衰竭(血肌酐>133μmol/L)者。

作用逻辑:含人参、西洋参益气,地黄、山药养阴,土茯苓、白茅根清热利湿,可兼顾“气阴两虚”与“湿热残留”,改善乏力、口干,同时降低尿蛋白与尿红细胞,保护肾功能。

注意:感冒发热期间停用(避免“闭门留寇”,加重感冒);服药期间避免辛辣、温热食物(如辣椒、羊肉),减少湿热滋生;定期复查尿常规与肾功能,评估疗效。

二、肾病综合征常用中成药(3种)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中医常见证型为脾肾两虚、水湿内停、气滞血瘀,中成药以“健脾益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

4. 金水宝胶囊

适用情况:肾病综合征属脾肾两虚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腹胀、双下肢重度水肿(按压凹陷),伴尿蛋白定量>3.5g/24h、白蛋白<25g/L,排除急性肾损伤(血肌酐短期内升高>26.5μmol/L)者。

作用逻辑:成分与百令胶囊相似(发酵冬虫夏草菌粉),可补益脾肾、固摄精微,减少尿蛋白漏出,同时改善低蛋白血症所致的乏力、水肿,辅助增强激素治疗的耐受性。

注意:需在激素/免疫抑制剂基础上联用,不可单独使用;服药期间需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每日0.8-1.0g/kg体重),避免过度限蛋白加重营养不良;定期监测白蛋白水平与肾功能,若水肿加重需联用利尿剂。

5. 五苓胶囊

适用情况:肾病综合征属水湿内停证,表现为全身水肿(尤以双下肢、腹部明显)、尿量减少(每日<1000ml)、腹胀、恶心,伴舌苔白腻、脉弦滑,排除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1.73㎡)或高钾血症者。

作用逻辑:由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消肿,白术健脾,桂枝温阳化气,可促进水液代谢,增加尿量,缓解水肿与腹胀,为肾病综合征水肿期的辅助用药。

注意:不可长期服用(水肿缓解后即停,避免利水过度损伤津液);服药期间需监测尿量(每日记录)与电解质(血钾、血钠,每1周1次),避免低钾血症或低钠血症;若尿量持续<500ml/日,需警惕急性肾衰竭,及时就医。

6. 肾炎四味片

适用情况:肾病综合征属脾肾气虚兼血瘀证,表现为乏力、腰膝酸软、双下肢水肿,伴尿蛋白定量3-5g/24h、血脂升高(胆固醇>6.0mmol/L),舌暗有瘀点、脉涩,排除血栓形成(如下肢静脉血栓,伴下肢疼痛、皮温升高)者。

作用逻辑:含细梗胡枝子健脾益肾,黄芩清热,石韦利水,黄芪益气活血,可兼顾“脾肾气虚”与“血瘀”,减少尿蛋白,改善血脂紊乱,同时预防血栓形成。

注意:孕妇慎用(含活血化瘀成分);服药期间需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30g),避免油炸食品;定期监测血脂与凝血功能(如D-二聚体),若出现下肢疼痛需排查血栓。

三、慢性肾衰竭常用中成药(3种)

慢性肾衰竭以“肾功能进行性下降(eGFR<60ml/min/1.73㎡)、血肌酐升高、代谢废物潴留”为核心,中医常见证型为脾肾衰败、湿浊瘀阻、肝肾阴虚,中成药以“健脾益肾、降浊排毒、滋阴补肾”为主。

7. 尿毒清颗粒

适用情况:慢性肾衰竭代偿期至氮质血症期(eGFR 15-60ml/min/1.73㎡,血肌酐133-707μmol/L),属脾肾衰败兼湿浊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皮肤瘙痒、大便干结,排除尿毒症期(eGFR<15ml/min/1.73㎡,需透析)者。

作用逻辑:含大黄、黄芪、桑白皮等,可健脾益肾、通腑降浊,通过促进排便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延缓肾功能恶化,缓解恶心、皮肤瘙痒等症状。

注意:服药期间需保持大便通畅(每日1-2次软便),若大便干结需增加饮水量或调整剂量;不可替代透析治疗(eGFR<15ml/min/1.73㎡者需透析,不可依赖此药);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每2周1次),若指标持续升高需调整方案。

8. 肾衰宁胶囊

适用情况: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至尿毒症早期(eGFR 10-60ml/min/1.73㎡,血肌酐178-707μmol/L),属湿浊瘀阻兼脾肾气虚证,表现为乏力、腰痛、恶心呕吐、腹胀、尿少、大便黏滞不爽,舌暗苔厚腻、脉滑数,排除严重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者。

作用逻辑:含太子参、黄连、法半夏、陈皮等,可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减少代谢废物潴留,改善胃肠道症状(恶心、腹胀),同时延缓肾衰进展。

注意:孕妇禁用(含活血化瘀成分);服药期间需避免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0.6g/kg体重),减轻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常规(防贫血,慢性肾衰易合并肾性贫血)与肾功能,若贫血加重(血红蛋白<90g/L)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

9. 六味地黄丸

适用情况:慢性肾衰竭属肝肾阴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如蝉鸣)、口干咽燥、手足心热,伴血肌酐133-442μmol/L、eGFR 30-60ml/min/1.73㎡,舌红少苔、脉细数,排除脾胃虚寒(腹泻、怕冷)者。

作用逻辑: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泽泻、茯苓利湿,牡丹皮清热,可补养肝肾之阴,改善肾衰后期“阴虚内热”所致的不适,同时辅助保护残余肾功能。

注意:熟地黄滋腻,脾胃虚弱者(腹胀、消化不良)慎用,可搭配健脾药(如人参健脾丸);服药期间需避免劳累与熬夜,减少肝肾阴耗伤;定期监测肾功能与电解质,避免药物蓄积加重肾损伤。

四、糖尿病肾病常用中成药(3种)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以“尿白蛋白升高、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中医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脾肾两虚、湿热瘀阻,中成药以“益气养阴、健脾益肾、清热活血”为主。

10. 参芪降糖颗粒

适用情况:糖尿病肾病早期(eGFR>60ml/min/1.73㎡,UACR 30-300mg/g),属气阴两虚证,表现为乏力、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口渴多饮,伴血糖控制不佳(HbA1c>7.5%),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恶心、呕吐、血糖>16.7mmol/L)者。

作用逻辑:含人参、黄芪益气,地黄、麦冬养阴,山药、枸杞子健脾益肾,可改善气阴两虚所致的乏力、口渴,同时辅助降低血糖与尿白蛋白,延缓肾病进展。

注意:需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基础上联用,不可单独替代降糖药;服药期间需监测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每日1-2次),避免低血糖;定期复查UACR与肾功能,评估肾病进展情况。

11. 渴络欣胶囊

适用情况:糖尿病肾病早期至临床期(eGFR 30-90ml/min/1.73㎡,UACR 30-1000mg/g),属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表现为乏力、口干、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血瘀所致),伴HbA1c 7%-8.5%,舌暗有瘀点、脉细数,排除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1.73㎡)者。

作用逻辑:含黄芪、太子参益气,地黄、麦冬养阴,女贞子、水蛭活血化瘀,可兼顾“气阴两虚”与“血瘀”,降低尿白蛋白,改善肢体麻木,同时辅助控制血糖。

注意:孕妇禁用(含水蛭,活血力强);服药期间需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糖食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防出血,水蛭可能影响凝血)与肾功能,若出现牙龈出血需减量或停药。

12. 复方肾炎片

适用情况:糖尿病肾病临床期(eGFR 60-90ml/min/1.73㎡,UACR>300mg/g),属湿热瘀阻证,表现为尿黄、尿泡沫多、口苦、腰痛(刺痛),伴轻度水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排除高钾血症者。

作用逻辑:含丹参、黄芪、黄芩、茯苓等,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减少尿蛋白漏出,缓解湿热所致的口苦、尿黄,同时改善肾脏微循环,延缓肾衰进展。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黄芩性凉,可能加重腹泻);服药期间需多饮水,促进湿热排出;定期监测血钾与肾功能,若血钾>5.0mmol/L需停药并就医。

二、核心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1. 辨证优先:所有中成药需结合中医证型使用(如慢性肾衰脾肾衰败者忌用清热药,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者忌用温燥药),不可仅凭“肾病”笼统用药,例如慢性肾炎湿热蕴结者误用百令胶囊(温补)会加重湿热。

2. 中西协同:中成药需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联用(如慢性肾炎用降压药、肾病综合征用激素、肾衰竭用排毒药),不可单独替代,避免肾功能快速恶化(如肾病综合征停用激素仅用中成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弹)。

3. 定期监测: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肾功能(eGFR、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或UACR)、电解质(血钾、血钠),慢性肾衰患者还需监测血常规(防贫血),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4. 禁忌明确:孕妇禁用含活血化瘀成分的药物(如肾炎四味片、渴络欣胶囊);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15ml/min/1.73㎡)者禁用尿毒清颗粒、肾衰宁胶囊(需透析治疗);高钾血症患者禁用含钾量高的中成药(如黄葵胶囊)。

三、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中成药能‘根治’肾病,不用看西医”:肾病多为慢性进展性疾病,中成药仅能辅助改善症状、延缓进展,无法替代西医核心治疗(如激素控制免疫炎症、透析排出代谢废物),盲目停用西医可能导致肾衰加速。

2. “尿蛋白减少就可以停药,省得麻烦”:肾病需长期管理,即使尿蛋白减少、症状缓解,也需在医生指导下维持用药,擅自停药易导致病情复发(如慢性肾炎停药后尿蛋白再次升高),需按疗程调整剂量。

3. “多种肾病中成药联用效果强,可自行加药”:盲目联用同类药物(如同时服用百令胶囊与金水宝胶囊)会导致成分叠加,增加肝肾负担;联用需遵循“辨证互补”原则(如脾肾气虚兼湿热者,可联用百令胶囊+黄葵胶囊),且需医生评估,避免不良反应。

治疗肾病的中成药需“辨证精准、中西协同”,在中医师与肾内科医生共同指导下使用,既要通过中成药改善症状、延缓肾衰,也要依靠西医控制核心病理环节(如炎症、高血压、高血糖),才能兼顾疗效与安全。若用药期间出现不适(如恶心、乏力、血钾升高),需立即停药并就医,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有医说医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