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最后一页古籍在修复师手中完成压平工序,鄂尔多斯市图书馆2025年度古籍修复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今年,古籍保护中心的3位馆员与3名古籍修复师组成的修复团队,用匠心与技艺完成了两千二百余页古籍的修复工作,使沉睡的文明碎片重焕勃勃生机。对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馆员而言
01
当最后一页古籍在修复师手中完成压平工序,鄂尔多斯市图书馆2025年度古籍修复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今年,古籍保护中心的3位馆员与3名古籍修复师组成的修复团队,用匠心与技艺完成了两千二百余页古籍的修复工作,使沉睡的文明碎片重焕勃勃生机。对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馆员而言,这段修复历程更是一场珍贵的成长修行,满是沉甸甸的学习收获。
古籍修复是一门需要“望闻问切”的技艺。每一页残破的古籍在修复前,都都要经过严格的“会诊”——分析破损程度,确认修复对象的装帧形式、纸张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定修复方案。
此次修复的古籍是《库玛尔路政府公文》。内容包括库玛尔路各级政权机构的设置沿革、人员任免、各项规章制度、行政区划演变、军队、宪兵队侦查和镇压抗日义勇军和各人民团体反满抗日活动、各宪兵队工作报告、各国驻伪满领事馆的活动、设医院、经营铁路、航运、办厂矿、移民开拓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这类记录了清末至建国初期历史的档案,存在书叶磨损、脆化、重铸、鼠啮、污渍、破损等情况。我们遵循 “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的原则,进行修复。修补书叶时,坚持“先补中心,后补边”“先补大,后补小”的原则,用镊子细细梳理补纸搭口处的纤维,让修复痕迹尽可能隐蔽。这一关键工序里,我们学到了不少实用技艺。一开始,梳理纤维时会出现用力不当,导致补纸纤维断裂,要么让搭口处不够平整等情况。修复师们看到后,握着我们的手示范镊子的力度和角度,耐心讲解如何通过控制手腕力度,让镊子轻柔地梳理纤维,确保补纸与原书叶完美贴合。而最后进行的压平工序同样充满学问,修好的书叶上下垫上撤潮纸,压上木板和重物,期间还要根据情况更换纸张,确保古籍平整。修复师会根据古籍纸张的湿度、厚度,指导调整重物的重量和撤潮纸的更换频率,这些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古籍修复的工作充满挑战,面对虫蛀、脆化的古籍,需要兼具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审美。光是制作修复用的浆糊,就需要掌握小麦淀粉和水的精准配比,还需要根据古籍的情况进行严格配纸。而遇到纸张颜色不匹配时,还要用橡碗子、红茶等材料为修复纸染色,确保与原书协调统一。有一次,为了匹配《库玛尔路政府公文》中一张泛黄程度特殊的纸张,我们在修复师的建议下,尝试染纸。她们带着我们认识橡碗子、红茶等天然染材的特性,讲解不同染材的浸泡时间、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按照修复师给出的配方尝试染纸,将橡碗子煮出的染液与少量红茶水混合,经过多次调试,终于染出了与原纸颜色几乎一致的修复纸,那一刻的成就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决心。
这些修复后的古籍,既有记录历史的行政档案,也有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珍贵文献。它们不仅是版本鉴别的重要依据,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正如古籍保护工作所强调的,做好古籍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每一页修复后的古籍都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后人能够跨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研究者们的翻阅,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这些古籍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在无形中滋养着民族的精神世界,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得以生生不息。古籍修复师们,正是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供 稿:乔纪娟 李知霏
编 辑
:王伊莎
编辑审核
:
傲 其
文稿审核
:郭瑞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